轉自:河北新聞網
87項創新成果在醫療大健康技術應用大賽決賽中獲獎
中醫診斷設備,也能「望聞問切」
6月18日,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未來城市場景體驗周展廳內,參觀者現場體驗中醫AI輔助診斷設備「望聞問切」。河北日報記者 曹錚 攝
從數字醫院解決方案到臨牀一線診療工具,從電子病歷智能抽取到智能康養康復新成果……6月17日至18日,由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組委會主辦,河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等單位承辦的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醫療大健康技術應用大賽決賽成功舉辦。
此次大賽以「智慧醫療 健康未來」為主題,共設定健康大數據技術應用、數字醫院解決方案、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以及智能康復康養四大賽道,吸引全國442家企業和團隊的604個創新項目報名參賽。入圍決賽的132項前沿科技創新成果同臺競技,最終87個項目獲獎。
當中醫藥遇上人工智能,古老智慧長出新「翅膀」。體驗者坐在一臺現代感十足的醫療設備前,對着鏡頭拍張「大頭照」,伸舌頭對着探頭呼口氣,伸出手臂讓尋脈器把脈,在電腦上答一套問卷……幾分鐘後,一份體質報告和調養建議就送到手中。
這臺聰明的設備是由河北中醫藥大學、河北普茵智能電子有限公司、河北省中醫院、石家莊市中醫院聯合研發的中醫AI輔助診斷設備,它融合傳統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為古老智慧插上了人工智能的翅膀。此次大賽,該項目獲得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賽道一等獎。
「我們研發的中醫AI輔助診斷設備,前期經過臨牀數據訓練,既能夠分別呈現四診結果,也能實現四診合參進行病證診斷,還能出具不同體質調養方案和常見病證診療方案。」參加大賽這幾天,該項目負責人、河北省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方朝義的微信朋友圈不斷擴容,很多醫療康養機構對設備興趣十足,幾乎每天都有幾十人聯繫他進行合作諮詢。
精準的診斷源自高質量臨牀數據庫。「設備的訓練數據來自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省名中醫團隊的17000多份臨牀真實病例。」方朝義介紹,設備擁有強大的「導師團」,確保每一份AI生成的體質報告或診療建議都經得起推敲,有效破解了傳統四診主觀性強的難題。
「參加此次大賽,看到很多創新創意項目,這對我們升級硬件、軟件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硬件方面,未來將在優化外觀、便捷攜帶等方面下功夫;在軟件方面,將搭建更加符合臨牀實際需求的中醫診療場景。」方朝義說。
在健康大數據應用技術賽道決賽現場,此次大賽唯一一個縣級參賽單位——衡水市故城縣醫院帶來的功能磁共振及AI腦影像技術項目獲得三等獎。由故城縣醫院副院長姜洪新帶領團隊,歷時9年攻關,利用彌散張量成像(DTI)神經纖維束成像技術(以下簡稱「DTI技術」),首次將大腦內密如蛛網的神經網絡以全綵動態形式精準呈現,發現8個新的纖維束並給予命名,填補了國際空白。
「這項技術目前能夠應用於腦腫瘤手術導航、兒童腦癱康復評估、阿爾茨海默症早篩等腦神經相關疾病的診治。我們已經跟北京、天津等多地的三甲醫院進行合作。」參賽路演結束後,河北省故城縣醫院院長居豔梅與浙江工業大學簽約,雙方後續將深度開展醫工領域技術革新,構建神經影像醫療大模型。另外,該院還與成都國潮公司簽約合作,建成全國首個縣域腦科學數據中心,還計劃把腦健康服務平臺落戶雄安。
另外,數字醫院解決方案賽道,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帶來的數智雙擎驅動智慧醫院高質量發展項目獲得一等獎;智能康復康養賽道,秦皇島風行興龍智能康復技術有限公司的智能動力小腿假肢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項目獲得一等獎。(河北日報記者 曹 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