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福特向上,江鈴福特向寬”。
近日,BC獲得了一個消息。“江鈴福特將會被併入長安福特體系之下,進行資源整合。”這個消息,從福特在華髮展的角度來看,其實也算不上意外,甚至在意料之中。
畢竟,這幾年福特在中國市場的主要動作就是“縮減”和“聚焦”,這個策略也爲福特從ICU病牀上站起來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雖然福特還未公佈,不過消息人士表示,手術刀已經落下,長安福特和江鈴福特的整合動作在渠道端已經開始了。
“合二爲一”。

對於福特而言,既是一種戰略收縮的無奈之舉,又是一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必然選擇。當然,也不是個例,今年以來,資源整合成爲很多家車企都在選擇的事情。
比如,經歷過三個月談判,極氪和領克進行戰略整合,正式成立極氪科技集團,目標是未來兩年致力於成爲年產銷百萬級的、全球領先的高端豪華新能源汽車集團。
“極氪向上,領克向寬”,也可以借用來形容長安福特和江鈴福特的戰略整合,“長安福特向上,江鈴福特向寬”,隨着整合的落地,福特在銷售和市場進一步深入協同,將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優勢。
“一個福特”,是一件好事。同時,也是一件難事。
聚焦的雙刃劍
衆所周知,福特自從2016年之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一直處於下滑狀態。原因有宏觀,也有客觀。有市場才能夠燃油車向電動時代轉型的掣肘,也有福特在華戰略轉型的延遲。
不過,面對惡劣的局面,福特進行了一系列聚焦戰略,這是福特手拿把掐的事。
曾經,爲了更好的財務健康度,福特大刀闊斧地進行產品結構調整、業務重組,沃爾沃、捷豹、路虎這些豪華品牌,都曾被福特毫不猶豫地賣了出去。
快刀斬落麻,福特的刀從不手軟。這一次,這把刀落在了中國市場,以長安福特爲例。
在長安汽車發佈的產銷快報中,長安福特2024年取得了24.7萬輛的銷量成績,同比增長了5.97%。在競爭激烈且內卷的當下,十分不容易。要知道,2023年,長安福特銷量爲23.3萬輛,同比下滑了7.13%。

福特公司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透露,2024年福特在中國市場實現約6億美元(約合44.09億元人民幣)的利潤,“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福特在中國是盈利的,我爲此感到驕傲,因爲並非所有汽車製造商都能做到這一點。”
扭虧爲盈,實現銷量企穩的核心,在於長安福特對產品線的梳理與調整。一句話,“留下該留的,砍掉拖後腿的”。濃縮下來,是四個字,“精準定位”。
精準定位,有兩個最爲直接的好處。一個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覈心車型上,降低了成本和風險,還能提高生產效率。二是,能夠構建有辨識度的車型矩陣。

在長安福特大刀闊斧的“做減法”之下,以“大馬力+高智能”爲核心競爭力,構建起覆蓋燃油、混動、純電的全產品矩陣,將在售車型“合併同類項”到六款。
其中,不再推進嘉年華、福克斯等產品的改款升級,留下蒙迪歐作爲核心車型之一,EVOS也被合併到了蒙迪歐的大家族中,在這樣的策略下,單車研發成本得以大幅下降,庫存週轉率得以提升。
再加上,大馬力E混動系統的應用,銳界L以“中大型SUV市場中的性價比之選”,成爲長安福特的銷量頂樑柱,探險者通過“比豪華更硬核,比硬核更豪華”的硬實力成爲“公路之王”。

這樣精準的佈局,讓長安福特的產品矩陣形成了“大車+野性、偏高端,燃油+混動”的差異化路線。此外,在精準定位的戰略之下,長安福特還關閉了一些工廠,目前僅剩重慶與杭州工廠,提升產能利用率。
在內卷不斷,價格戰瘋狂的情況下,長安福特對於轉型保持謹慎而堅定的態度。致力於加速產品落地,但同時強調不會爲追求市場熱點而犧牲品牌的差異化特點。
所以,聚焦戰略之下,長安福特的銷量在2024年得到了回溫,保持車型均價在22萬元左右,聚焦中高端市場,以穩健的品牌策略佔據了市場有利地位。
只不過,快刀斬落麻的刀鋒過於鋒利,在精簡產品線之後,也爲長安福特的產品線留下了諸多缺失。所以,福特CEO吳勝波也坦言,“福特剛出手術室,還在ICU。”
最爲明顯的是,新能源板塊的空白,銷量佔比不足10%。目前,長安福特旗下除了福特電馬、銳際新能源之外,再無其他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車型。福特電馬在2023年引入中國市場後,銷量一直未達預期。

此外,長安福特超80%的銷量依賴蒙迪歐和銳界兩款燃油車。但是,這兩款車型月均銷量維持在3000輛、一兩千輛的水平,難以支撐品牌保持長期的整體增長。
僅靠“縮減和聚焦”,是無法應對龐大的競爭衝擊,基於燃油車和新能源市場被雙重夾擊的局面,長安福特邁入2025年,連續5個月銷量出現下滑。
面臨的困境很清晰,電動車乏力、油車困守,長安福特必須尋找解決之法。6月7日,重慶車展長安福特展臺上,全新大五座車型福特探險者上市,騰格爾唱了一首《敢問路在何方》。
那麼,路在何方?
合併,一步必須走的棋
找路,先找因。
福特需要做到的是,進一步擺脫對福特全球系統的依賴,針對中國用戶開發更爲豐富的車型。福特也深知,在如今的中國市場,不僅要產品精準聚焦,更要在集團資源上更加協同。
所以,長安福特和江鈴福特的合併,是一步必須走的棋。這步棋,不僅長安福特需要,江鈴福特也需要。
翻開歷史來看,江鈴與福特的結緣,還早於長安。早在1995年,江鈴與福特就開始合作生產輕型客車全順,全順也是第一輛在中國生產的福特車型。
2006年,江鈴汽車開始醞釀轉型乘用車業務,2015年,隨着福特品牌產品的引入,SUV撼路者、MPV途睿歐相繼上市,江鈴開始建立起與福特的乘用車戰略格局。
不過,江鈴之所以能掛福特車標的條件是,每年向福特提供1.5億元的“版權費”,這個費用讓江鈴汽車在配置和質量上進一步“節省成本”,不利於長期發展。
爲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2021年,江鈴與福特的合作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共同出資設立江鈴福特合資公司,將主要導入福特品牌的乘用車進行生產和銷售。

福特認爲,在主流大衆市場,若想持續立足,必須走高端化或個性化的差異化路線。所以,作爲福特中國開啓乘用車第二承載體,爲了不和長安福特形成競爭關係,江鈴福特的定位爲,“專注於SUV以及皮卡市場。”
這個定位,也是江鈴福特能夠實現快速發展的有利因素,也是如今長安福特和江鈴福特能夠實現整合的必要條件之一。
“肯定是定位不同,才能形成整合,形成互補。如果都是重複的定位,整合,就是要砍掉其中一方,那會讓福特在中國市場的力量變得薄弱。”業內人士表示。
換句話說,在產品線上,長安福特需要江鈴福特,反過來亦是如此。
2022年11月,劉繼升上任江鈴福特科技總裁,全面負責乘用車業務。當時江鈴福特科技正陷入轉型的困局,品牌競爭力不夠,經銷商退網頻繁。
想要實現重塑,必要要有強勁的產品作爲押注,這是江鈴福特“硬派崛起”的強大底牌。從這幾年的產品線投入,看得出來福特對江鈴福特的重視。從F-150猛禽、Ranger遊騎俠到Bronco烈馬等經典車型,都放到了江鈴福特。

2023年8月,江鈴福特推出了全新渠道品牌“福特縱橫”,打造純正的越野文化,並引進福特烈馬,希望藉此把越野這個小衆賽道變成新的增長點。在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江鈴福特品牌一度被稱爲“油車新勢力”。與此同時,劉繼升堅持 “燃油技術更適合硬派越野”的判斷。
“衆所周知,福特作爲美式皮卡的代表,在中國市場充滿着巨大的機會,隨着國產化將價位降下來,必將成爲福特乘用車體系重要的產品線。”這是江鈴福特科技合資公司成立時,業內的評價。
事實上,的確如此。
“堅守傳統優勢 + 擁抱技術變革”的雙軌策略,使江鈴福特在新能源轉型中保持獨特定位,已經是福特在中國市場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隨着多款重要車型的陸續引入,江鈴福特科技對福特的戰略價值正逐漸顯現。
但是,時代的浪潮來得如此洶湧,2023年和2024年,江鈴福特的銷量爲3.9萬輛和3.5萬輛。去年4月底,福特縱橫旗艦車型福特烈馬正式上市,全年銷量不足8000輛,這些數字都爲江鈴福特帶來了提醒,“危機已來”。
就像是硬幣的正反面,調整與危機並存。
聚焦戰略,爲長安福特和江鈴福特,帶來了品牌定位的更加明確,但是單兵作戰的壓力也超出了預期,尤其是新能源和智能化的研發,是一個耗費巨資而又漫長的過程。
“生死局,都在一線之間,整合才能集中力量幹大事。”合併成“一個福特”之後,長安福特體系的產品線得到進一步豐富,將會形成轎車、SUV、皮卡、商用車的全車系矩陣。

而且,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研發上,福特能夠更加聚焦資源,藉助長安集團的新能源研發和供應鏈資源,推出更爲本土化的電動化車型,以統一的平臺和技術,保持產品線的活力與市場競爭力。
與此同時,“一個福特”之下,福特和林肯雙品牌的協同發展,將會得到進一步增強。
戰略目標明確,作戰計劃已定,將福特旗下兩個乘用車體系的合併,可以說是福特在華戰略調整的重要一步,也算得上是一次大膽的顛覆性變革。
難的是,如何快速磨合?
寫在最後:
福特品牌協同之後,與長安汽車將會有什麼全新的合作模式?從此前的變革來看,也能窺探一二。
爲了聚焦電動化轉型,長安福特與長安汽車在2023年達成新的合資合作,共同設立長安福特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長安汽車佔股70%,主要業務包括主流品牌新能源乘用車的供應,以及福特品牌車型的分銷。
也就是說,長安福特兩大核心業務分別爲“銷售福特品牌汽車”和“爲長安汽車代工新能源車型”。這種全新的合作模式,不僅是對傳統合資合作模式的一次創新,更是對新能源市場深度研判。
在產品策劃上長安汽車和福特汽車將充分發揮品牌、技術、製造、市場和成本等方面的領先優勢,立足中國市場突破創新,提升新能源產品的本土研發比重。
此次,將兩個福特體系合二爲一,也意味着福特打造新能源時代“微笑曲線”的力度將會進一步增強,也更加本土化。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