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蛇眼財經v
在金融AI賽道一路疾馳的百融雲創,向來是資本市場的焦點。
2021年上市以來,其營收曾一路高歌猛進,從2021年的16.23億元,到2022年的20.54億元,再到2023年的26.81億元,增長率頗爲亮眼。淨利潤也隨之水漲船高,分別爲1.41億元同比增長76%、2.94億元同比增幅108%、3.4億元同比增長42%。
不曾想,2024年風雲突變,百融雲創雖營收達29.29億元,仍有9%的增長,但淨利潤卻驟降至2.66億元,同比下滑21.82%,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這無疑給行業和投資者敲響了警鐘。
兩大業務表現差強人意
百融雲創曾憑藉獨特的業務模式與技術優勢,在市場中嶄露頭角。然而,深入剖析其2024年財報,卻發現營收結構單一的隱憂逐漸浮現,其核心的BaaS與MaaS兩大業務表現差強人意。
在MaaS業務方面,核心客戶流失,增長動力不足。MaaS業務作爲百融雲創早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2024年實現收入9.32億,這一數字維持了業務的基本體量。
不過,其核心客戶數量從2023年的213家減少至211家,平均貢獻收入也從349.5萬元下滑至337.1萬元。這說明百融雲創在該業務板塊對頭部客戶的吸引力有所減弱,市場競爭壓力正逐步蠶食其原有優勢。
金融科技領域不斷有新興勢力湧入,他們以更靈活的產品策略、更低的成本優勢,吸引着原本屬於百融雲創的客戶羣體。同時,隨着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深入,其對模型服務的要求已從單純的準確性,轉變爲更具個性化、定製化的解決方案。百融雲創標準化的MaaS產品,難以完全契合部分頭部客戶日益複雜的業務需求,導致客戶粘性下降,平均貢獻收入減少。
在BaaS業務方面,增長放緩,保險板塊深陷困境。BaaS業務採用促成交易規模收費模式,在百融雲創的營收版圖中佔據重要地位,其中又以金融行業雲與保險行業雲兩大板塊爲主。
金融行業雲服務方面,2024年實現收入14.11億元,較2023年增長19%,雖然仍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速較之前年份已明顯放緩。當下,金融行業雲服務市場競爭白熱化,百融雲創,擴張步伐受阻,每獲取一份新客戶資源、每拓展一項新業務場景,都要付出比以往更高的成本,增長自然乏力。
保險行業雲服務更是陷入“量增利降”的困境。2024年成交保費同比激增63%至54.42億元,按常理收入應水漲船高,但現實卻是收入同比下降3%至5.86億元。這一違背常理的現象背後,是“報行合一”等保險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
百融雲創若想在金融AI賽道持續領航,必須正視BaaS與MaaS業務當下的困境,以創新爲筆、以多元爲墨,書寫出突破增長瓶頸的新篇章,否則在風雲變幻的市場浪潮中,其頭部地位恐將岌岌可危。
研發與營銷投入失衡
在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當下,AI雲服務成爲行業變革的關鍵驅動力,衆多企業紛紛以技術創新爲核心競爭力,角逐這片充滿機遇的市場。百融雲創作爲一家自稱AI雲服務商的企業,其在市場中的表現備受關注。
然而,深入剖析其財務支出結構,研發與營銷投入的失衡現象,正引發市場廣泛質疑。從百融雲創2024年財報數據來看,其開支構成清晰地揭示了問題所在。
在全年支出中,研發開支爲5.09億,一般及行政開支3.28億,而銷售及營銷開支卻高達11.19億,佔總收入比重達38%。儘管相較於2023年,這一佔比下降了2個百分點,但銷售及營銷開支依然是所有支出項目中佔比最大的部分。
這一數據直觀地表明,在百融雲創的資源分配策略中,營銷被置於極爲重要的位置,而研發的投入力度則相對遜色。
進一步探究營銷開支的流向,2024年銷售及營銷開支相較於2023年增長了4%,主要源於宣傳、廣告、信息科技服務及其他相關開支增加了7462萬元。百融雲創此舉旨在通過大規模的品牌及業務宣傳,提升品牌知名度,獲取更多優質流量,期望以此提高業務轉化效率。
在金融AI雲服務這一高度依賴技術創新的行業,這樣的資源分配模式潛藏着巨大風險。
一方面,行業內諸多頭部企業,如阿里雲、騰訊雲等,均將大量資源投入到研發環節,百融雲創或被拉開更大的差距。
比如:騰訊雲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5年第一季度研發投入同比增長21%,達到189億元,騰訊混元大模型綜合實力穩居國內第一梯隊、3D生成模型建模精度提升10倍,雲業務也實現了亮眼增長。
另一方面,百融雲創過度偏重營銷而壓縮研發投入,可能導致其技術創新滯後。
在AI雲服務領域,技術迭代日新月異,客戶對服務的智能化、個性化、安全性要求不斷攀升。若百融雲創無法投入足夠資源進行新技術研發、算法優化以及產品迭代升級,其現有的產品和服務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被競爭對手超越,難以契合市場變化。
百融雲創在“AI雲服務商”的發展道路上,研發與營銷的失衡已成爲制約其長遠發展的關鍵因素。唯有及時調整資源分配戰略,給予研發足夠重視與投入,才能在技術驅動的金融科技浪潮中,突破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
否則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被邊緣化,其“AI雲服務商”的招牌也將因缺乏堅實的技術支撐而黯然失色。
機遇與挑戰並存
在金融科技的宏大敘事中,AIGC技術正以破竹之勢,掀起一場劃時代意義的行業革新。其顛覆性力量如同洶湧浪潮,衝擊着傳統金融業務模式的堤岸,爲行業參與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身處其中的百融雲創也概莫能外。
一來,金融行業對風險管控的需求始終處於核心地位。AIGC技術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精度處理海量金融數據。百融雲創可藉助AIGC構建更復雜、精準的風險評估模型。以往在信用評估、欺詐檢測等方面,傳統算法可能受限於數據維度與處理能力,難以精準洞察潛在風險。
二來,AIGC爲百融雲創打開了產品與服務創新的新大門。在金融營銷方面,利用AIGC技術可實現高度個性化的內容生成。根據不同客戶的風險偏好、投資目標和行爲習慣,自動生成定製化的理財產品推薦文案、營銷話術以及投資報告等。
三來,傳統金融服務流程中,存在諸多重複性、規律性的工作,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成本。AIGC技術的引入可實現部分業務流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通過這些方式,百融雲創能夠優化內部運營流程,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成本優勢。
需要說的是,儘管百融雲創在金融AI領域已有一定技術積累,但AIGC技術的快速迭代發展,要求其必須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此外,AIGC技術對數據的高度依賴,使數據安全與合規問題成爲百融雲創面臨的嚴峻挑戰。在數據收集環節,金融行業嚴格的監管政策要求企業必須合法、合規獲取數據,並充分保障客戶知情權與選擇權。
總而言之,百融雲創作爲金融AI雲服務領域的重要玩家,在過往憑藉自身技術積累與市場開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當下,面對AIGC技術的強勢來襲,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關乎其在新的行業格局中的地位與未來走向。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