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科普中國
原來情緒穩定,是被愛出來的。
從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發現:一位好的伴侶,真的就像一位好的心理醫生。被一個情緒穩定的人愛過之後,自己也會慢慢變成一個鬆弛、溫柔的人。
那到底爲什麼被愛能讓人情緒穩定呢?我們怎樣才能收穫這樣一段關係呢?
今天,我們就跟大家聊一聊:情緒穩定是如何被愛出來的。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情緒穩定的本質
是構建“心理安全基地”
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中,有一個核心概念叫做“安全基地”——人在感到安全時才能勇敢地探索世界。
這種感覺像是嬰兒剛學走路時的狀態,因爲 TA 知道父母就在身後,即便摔倒也會被穩穩地接住,那麼 TA 就會勇敢地往前走。
成年人被愛鑄造的情緒穩定,本質上也是這種“被接住”的體驗在起作用。
當伴侶不會因爲你的一次失誤而否定你,不會因爲你的一次崩潰而離開時,你的大腦就會進入“低威脅模式”,情緒也會趨於平和。
這種被穩穩接住的愛,構建起了人的“安全基地”,也重塑了人的“依戀模式”。
依戀,指的是嬰兒與母親或其他主要照料者之間構建起的情感紐帶。
生命早期嬰兒與照料者之間的關係,對個體後續的情感發展與行爲模式,有着關鍵的塑造作用。
而成年人的依戀關係,大致有 4 種類型:安全型(Secure)、恐懼型(Fearful-Avoidant)、疏離型(Dismissive)、癡迷型(Preoccupied)。
● “安全型依戀”的人情緒穩定,善於解決人際衝突;
● “癡迷型依戀”的人,總是擔心會被拋棄,在關係中容易患得患失;
● “疏離型依戀”或“恐懼型依戀”的人,容易表現得想愛又想逃。
依戀類型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經歷和原生家庭息息相關,但這並不代表依戀類型是一成不變的。
曾經有一項針對新婚夫妻的研究發現:22% 的伴侶在結婚前 3 個月至婚後 18 個月間,改變了自己的依戀類型。
當然,不只是婚姻,一些增加親密性的互動,都能讓個體迴避的傾向明顯減少。
依戀類型不是一個絕對的分類,而是一個變化的區間,會隨着伴侶、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而這種“感到自己被接住”的愛,能夠有效地減少我們的內耗和焦慮,重新滋養我們枯萎的內心,提升自尊和自我價值感。
所以說,情緒穩定是被愛出來的,人也只有在被愛的時候纔會情緒穩定。
讓人情緒穩定的伴侶
通常具備 3 個特質
浪漫動人的愛情電影,跌宕起伏的愛情小說,常帶給我們一種錯覺:愛是願意爲了對方做很多偉大的事。
但那些真正讓我們變得情緒穩定的愛,往往都體現在日常相處的細節之中。
TA 會讓你逐漸卸下鎧甲,在關係裏變得真實而柔軟。
1
TA 會用“具體的接納”,
替代“完美的要求”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無條件積極關注”,指的是:完全接納一個人的所有情感、行爲和選擇,不帶批判或條件。
這個概念主要強調的是,無論對方表現如何,都要給予尊重和認可,尤其重視其內在價值而非外在成就。
很多人都是帶着自己的“理想化模板”去愛人的,一旦發現對方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會覺得失望、難過,甚至偏執地想要改變對方。
而能夠讓我們情緒穩定的愛人,基本都是在踐行“無條件積極關注”:
● TA 不會強求你完美無暇,要求你按照 TA 的期望去活;
● TA 會允許你的每一次失誤,也願意理解你背後的努力;
● TA 會接納你的負面情緒,用傾聽、理解和陪伴來幫你化解:
● TA 願意接納此刻真實的你,也願意和你一起變好。
2
TA 會用“解決問題”的開放心態,
替代“必須要贏”的執念
心理學教育家朱迪斯·萊特&鮑勃·萊特夫婦認爲:愛情是混亂複雜的,它需要你感知所有情緒,不僅僅包括幸福快樂,還有恐懼、失望、憤怒、悲傷……
在種種情緒的糾葛之下,吵架是一件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但在有些人的認知裏,吵架是具有破壞性的,它標誌着伴侶之間出現了無可挽回的問題,因此就會竭盡所能地逃避爭吵。
還有一部分人,會把兩個人之間的爭吵,化作一定要戰勝對方的執念,吵到最後原本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還有可能產生更大的隔閡。
而能讓我們情緒穩定的愛人,會清楚地明白:爭吵其實是共同解決問題的契機。
比起“贏”,TA 會更加在乎“我們”之間的關係,也更懂得去挖掘吵架背後的豐富信息以及雙方的需求。
這種“有效吵架”是有一定意義的,能拉近兩人的心理距離,更靠近彼此的內心。
3
TA會“接住”你的情緒,
而不是要求你沒有情緒
在“情緒穩定”成爲新型社交需求後,很多人讚許的所謂“情緒穩定”,不過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表演”:
壓抑自己所有的焦慮、不安、憤怒,不表達、不解決、不發泄。好像唯有這樣,才能得到認可和讚揚。
但心理學中的情緒穩定,從來不是漠視、隔離和戒掉情緒,而是從不同的情緒中瞭解真實的自己。
比如:憤怒,代表了自身邊界感被冒犯;恐懼,在提醒我們要逃離當下的環境;嫉妒,促使我們調整自己的渴望和目標……
每一種情緒都有不同的含義,重要的不是壓抑,而是識別和解決。
而能夠“接住”我們情緒的愛人,往往都深刻了解每一種情緒背後的含義,TA 會幫助我們重構對情緒的認知,從而真正做到“情緒穩定”。
健康的關係,是共同成長
如果你已經幸運地擁有這樣的愛人:
1
請用心回饋對方
心理學家埃裏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認爲:
愛情不是一種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個性,以此形成一種創造傾向,否則一切愛的嘗試都會是失敗的。
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不能謙恭、勇敢、真誠、自制地愛人,就不可能得到滿意的愛。
好的親密關係從來都是平等、互惠的,是對方給予我們情感滋養的同時,我們也報以同樣的情感。
唯有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在認真地看見和回饋 TA 的愛,才能讓兩個人的關係走得更長遠。
2
保持自我更新,不斷成長
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需要維持動態的平衡。
當兩個人能夠互相支持、共同進步,彼此支撐着成爲更好的人時;當我們將“自我”與“關係”緊密相連時,兩個人之間自然就會產生更加深厚的情感。
3
習慣熱烈,也習慣獨立
任何一段感情,都會經歷從熱戀期到平穩期的過程,這並不意味着“不愛了”,而是在提醒我們,是時候開始構建適宜的心理距離了。
我們要做的不是強迫對方與自己緊密相連,而是在保持親密的同時,用適當的距離來調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千萬不要忘記,真正健康的親密關係,是彼此融合,也彼此獨立。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而如果你正在尋找這樣的愛人,你可以:
1
從信任自己開始,
努力成爲自己的“情緒港灣”
弗洛姆曾說:
“總會有人認爲愛是簡單的,困難的是尋找正確的愛的對象,或者被愛。而真正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
在尋找一個能夠“接住”自己的愛人的同時,先試着學會“接住”自己——相信自己的每一個感受,識別、分析每一個情緒背後的信號,努力成爲自己的“情緒港灣”。
當你的內心足夠豐盈,也就更容易吸引到同頻的人。
2
愛自己,也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最好的愛
喜歡自己、愛自己,這似乎應該是每個人的追求。但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人習慣於對外尋找認可和關注,而忽視了自己的感受。
要知道,世間所有的愛,都是以自己爲中心而不斷擴大的。
如果一個人連愛自己都做不到,那麼也很難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愛和尊重。
在尋找一個能夠“接住”自己的愛人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愛自己、肯定自己,告訴自己:“你生來就值得被愛。”
3
警惕假性“情緒穩定”,
允許自己做一個“活人”
就像前面說的,情緒穩定不是強迫自己沒有情緒,而是懂得如何識別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所以無論是在與自己相處,還是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都要警惕那種以壓抑和犧牲自我爲代價的情緒穩定。
不要讓“情緒穩定”的人設,綁架了自己。
寫在最後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說過:
“當一個人被真正接納時,他纔開始真正地成長。”
真正的情緒穩定,不是情緒的缺席,而是內在世界有了“錨點”。
這份穩定感,能讓你敢於舒展生命,也有探索世界的勇氣。
去靠近那個能讓你如沐春風的人吧!
如果沒有遇到這個人,你也可以成爲那個能夠“穩穩託舉”自己的人。
參考文獻
[1].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2].Crowell, J. A., Treboux, D., & Waters, E. (2002). Stability of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The transition to marri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8(4), 467–479.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