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瞰華東)
苗野|發自北京
全球製冷控制元器件龍頭在港交所敲響上市鐘聲之際,迎來的卻是股價跳水與投資者嘆息。
6月23日9時30分,港交所交易大廳顯示屏上,三花智控股票代碼02050.HK首次亮起。開盤報價20.95港元,較22.53港元的發行價下挫7.23%,延續了前一日暗盤交易中3.02%的跌勢。
三花智控此次港股上市本應是高光時刻,全球發售約4.14億股H股,募集資金高達93.36億港元。市場更是追捧如潮,公開發售獲747.92倍認購,凍結資金超3400億港元,連基石投資者也豪擲44億港元認購超半數新股。但資本市場的“黑色幽默”在三花智控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
首日開盤,每手投資者賬面瞬間虧損158港元!天量資金追捧與開盤冰冷破發的巨大反差,折射出這家製造業巨頭在全球化十字路口的艱難抉擇。
截至收盤,三花智控股價回升至22.5港元,下跌0.13%,總市值約920億港元。
“最近幾天港股市場波動比較大,多因素壓制下港股發行表現一般。”某券商分析認爲,港股更貼近市場化定價,認購倍數高僅反映香港市場資金充裕和投機情緒,並不代表真實價值。在港股整體震盪下行的環境下,投資者對新股持謹慎態度。
747倍超額認購與7%跌幅的反差背後,也暴露了三花智控定價機制引發的尖銳矛盾。
三花智控H股發行價定爲22.53港元,較當日A股25.26元人民幣的價格折讓高達30%。A股投資者憤怒地將此比作運營商“拉新”套路,即用超低價“背刺”老股東。
自2025年2月28日創下36.62元高點後,三花智控A股一路下跌,至6月20日收於24.95元,四個月內跌幅達32%。港股上市首日,A股股價繼續承壓,盤中下跌2.48%。這種折價發行進一步稀釋了A股股東權益,港股打新者成了最大受益方。
三花智控是一家已上市20年的老牌A股公司,從浙江新昌製冷配件廠起步,如今是業務遍及全球的製造業巨頭,在全球共有48個生產工廠。
招股書顯示,按2024年收入計算,三花智控佔據全球製冷空調控制元器件市場45.5%份額,同時在全球汽車熱管理系統零部件市場排名第五,市佔率約4.1%。其核心業務爲製冷空調電器零部件和汽車零部件兩大板塊,2024年收入貢獻分別爲49.3%和40.7%。
翻看三花智控的財務報表,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赫然在目。2024年公司營收達279.47億元,同比增長13.8%,但淨利潤增速僅6.1%,毛利率下滑0.15個百分點至27.47%,盈利能力面臨挑戰。
此外,三花智控的製冷業務收入增長也受到了限制,2024年增長13.09%,低於行業平均水平。與競爭對手相比,三花智控汽車零部件業務毛利率27.64%,而銀輪股份的數字能源業務毛利率達35%,營收更是同比暴增47.4%。
應收賬款也暴露難題。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應收賬款及票據餘額達103億元,佔營收比例達26.2%。應收賬款週轉天數從2022年的79天增加到2024年前三季度的91天。這表明,公司的回款速度在減慢,資金週轉壓力增大。
市場人士分析認爲,三花智控傳統制冷業務面臨全球家電市場飽和壓力,競爭對手憑藉成本優勢已在中低端市場奪取份額,對三花智控形成夾擊之勢。汽車熱管理領域競爭“白熱化”,同時深陷新能源汽車行業價格戰漩渦,這些都對估值產生了負面影響。
大客戶銷量“塌方”使得三花智控的營收承壓。三花智控的汽車零部件業務12.6%的營收依賴第一大客戶特斯拉,但隨着2025年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暴跌13%,三花智控來自特斯拉的收入直接下滑22%,來自賽力斯的收入驟降47%。
關稅問題如同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中國出口美國產品關稅飆升至99%,北美市場佔三花智控25%的營收比重,雖然公司聲稱能“與客戶協商分攤成本”,但市場依然對其成本轉移能力產生質疑,海外工廠能否真正抵禦99%的關稅壁壘?
儘管三花智控面對的市場現實壓力不容忽視,但券商機構相對樂觀。長江證券發佈研報維持“買入”評級,肯定三花智控作爲全球熱管理龍頭的市場地位,認爲“全年主業有望實現高速增長”。東吳證券給予三花智控51元目標價,對應2025年50倍PE估值,其預測2025~2027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將達38.1億元、46.2億元和64.7億元。
面對困局,三花智控將港股上市募資淨額91.77億港元,視爲破局關鍵。資金分配頗具戰略意味,30%用於全球研發創新;30%投入中國工廠擴建與自動化;25%擴大海外產能;5%建設數字基礎設施。
如今,張道才帶領三花智控又一次站上敲鐘舞臺,在這個新起點,考驗他的不只是向市場證明三花智控在熱管理領域的龍頭地位,更在於穿越週期的成長韌性。
責任編輯:苗野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