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劉一楓)“全部實現國產化!”6月18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夸父”)項目取得重要進展,該設施低雜波電流驅動系統通過專家組測試與驗收,系統全部實現國產化。
“CRAFT低雜波電流驅動系統可以簡單理解爲超導託卡馬克裝置(人造太陽)的大型‘微波爐’。”CRAFT低雜波系統負責人劉亮介紹,項目團隊經過五年技術攻關,研製出4.6GHz500kW雙窗及單窗速調管、500kW環行器,相關技術可拓展應用於微波加熱、無線通訊、醫療健康、電子科技等領域。
在資本市場,可控核聚變領域近日也迎來一系列新動作。6月18日,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超導”)科創板IPO申請獲上交所受理,該公司的高溫超導材料可應用於可控核聚變、超導電力、大科學裝置等領域;6月17日,中油資本擬向其參股公司崑崙資本增資6.55億元用於投資可控核聚變項目。
多方資本加碼產業鏈環環相扣
6月18日,上海超導向上交所科創板遞交的上市申請獲受理,本次IPO擬融資金額爲12億元。資料顯示,上海超導專注於高溫超導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國際上已實現批量年產千公里級以上(12mm寬)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的生產商之一。
從公司主要下游客戶來看,聯創超導、能量奇點、星環聚能、TE公司、CFS公司等公司和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均與上海超導在可控核聚變領域有深入合作。全球首個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全球首個全高溫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洪荒70”等項目,公司均有參與建設。
從經營數據來看,2022至2024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577.99萬元、8334.19萬元和2.4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158.74%;淨利潤分別爲-2753.51萬元、-414.77萬元和7200.57萬元,實現扭虧爲盈。從主要股東分析,上海超導第一大股東爲A股上市公司精達股份,精達股份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比例22.38%,共青城超達持股10.92%。此外,上海科創集團、崑崙資本、中信建投等國有資本均有不同比例持股。
6月17日晚間,中油資本公告稱,擬出資6.55億元與中國石油集團、中石油股份以自有資金按原有持股比例共同向參股公司崑崙資本進行增資,資金將用於投資可控核聚變項目。本次增資交易完成後,崑崙資本預計增資32.75億元。在此之前,崑崙資本採取“基金+直投”模式,已有聚變新能、星環聚能、太洋科技等可控核聚變領域投資項目,併成爲聚變新能重要股東。
資料顯示,聚變新能是中科院等離子體所主導成立的磁約束核聚變技術成果轉化核心平臺,目標是將可控核聚變技術從實驗階段推向商業化應用。在成立和增資過程中,聚變新能通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央企民企”的商業化創新綜合體融資模式設立,引入合肥產投、崑崙資本、合肥科學島控股、皖能股份、蔚來等共同出資,國資引領加上社會化資本補充,註冊資本達145億元。
6月10日,聚變新能與另一股東皖能股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開展聚變與氫氨能源領域技術研發和攻關,並通過整合技術研發、市場資源與資本運作優勢,助力傳統能源低碳轉型和未來能源產業發展。
“公司正全力建設緊湊型聚變能實驗BEST裝置,各方增資去年到位50%,剩餘資金將於近期全部到位。”聚變新能董事長嚴建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聚變新能當前的股權結構極大促進了企業發展的活力,各方資源優勢整合協同,從技術攻關、工程驗證、商業應用推進等多方面保障了聚變項目‘三步走’實現商業化運營的進程和速度。”
可控核聚變商業化落地“三步走”
今年以來,可控核聚變在技術領域接連取得重要進展。
1月,中科院等離子體所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東方超環”(EAST)實現1億攝氏度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1066秒,創造新的世界紀錄;3月,中核集團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國內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攝氏度、電子溫度1.6億攝氏度;5月,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項目工程總裝正式啓動;6月,“夸父”(CRAFT)低雜波電流驅動系統全面實現國產化……
可控核聚變作爲科學界眼中的“終極能源”、公衆認知中的“人造太陽”,其商業化進程是否即將落地?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2030年全球可控核聚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965億美元,2050年或突破萬億美元。“從目前核聚變技術的發展看,20至30年應該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預期。”中核集團聚變領域首席科學家段旭如今年早些時候表示,“但不排除隨着高溫超導、人工智能、先進材料等技術的突破,聚變商業化落地時間提前。”
嚴建文向記者透露,安徽作爲可控核聚變能源發展高地,在EAST基礎上,商業化進程中將採取“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是“實驗堆”,力爭高質量建成BEST裝置,2030年前後率先在全球演示聚變小功率發電。據瞭解,BEST裝置將真實產生能量,首次演示聚變能發電,預計在2027年建成,2030年有望通過核聚變點亮第一盞燈,是實現從技術工程到商業化突破的關鍵一步。
第二步是“示範堆”,以BEST爲“技術反應堆”建設的中國聚變能工程示範堆(CFEDR),其核心目標是驗證聚變能源的工程可行性,標誌着中國核聚變研究正式從實驗室邁向工程化應用。
第三步是“商業應用堆”,預計在2050年前,實現聚變堆商用,建設聚變電站,建成完善的聚變堆+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體系。
無論是EAST點火、BEST演示發電,還是CFEDR工程化應用、CRAFT造部件,可控核聚變的戰略化發展將這場能源變革穩步邁向聚變能商用發電,力爭在二三十年內讓聚變發電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