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裝修正好趕上國補,各種大家電、小家電,總價格加起來比以前省了大幾千塊。”家住北京市房山區的李先生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自己還有一輛2010年的汽車打算在今年換掉,已經逛了幾家4S店,報廢補貼疊加廠家補貼能省不少。
消費者獲得優惠的最上游,源於2025年開年,中國消費市場迎來政策“及時雨”。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覆蓋範圍從傳統家電汽車延伸至手機、平板等數碼產品。與此同時,記者注意到,各地區的促消費政策如雨後春筍,例如廣西、福建、深圳等地不斷推出相關政策,帶動消費增長。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劉方認爲,當前各地促消費政策有着一定的共同點,即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有機結合,並且能夠堅持頂層設計與地方特色相結合,在動態平衡中實現促消費政策效果最大化。
而政策效應正在持續釋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4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7%。而在另一維度,受益於政策端,相關企業的銷售情況,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精準促消費
2025年促消費政策的一大亮點是“加力擴圍”。“加力”體現在資金規模上,中央財政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首批810億元已於1月初下達地方,1月和4月已下達兩批共計1620億元的中央資金。
“擴圍”則覆蓋了四大領域,首次將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3類數碼產品納入中央補貼;汽車報廢更新範圍擴展至國四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及2018年年底前註冊的新能源車;家電以舊換新從8大類更新至12大類;家裝廚衛“煥新”補貼範圍進一步拓寬。
記者與多位消費者溝通瞭解到,此次政策設計精準針對消費痛點。如數碼產品補貼規定單件售價不超過6000元,每件補貼比例達15%,最高500元。空調補貼上限由1臺增至3臺,滿足“一戶多機”需求。
地方的促消費政策更加精準,記者注意到,浙江省的補貼範圍從國家12類擴展至85類,新增手機、智能手錶等3C數碼產品(限6000元以下)及傳統家居品類,並允許各地結合市場情況自主擴品。
在劉方看來,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方面,各地結合本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斷擴展品類、優化流程,更好滿足羣衆需求,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表現。
廣東省於6月1日起發放“惠民托育券”,其中分爲“托育體驗券”和“托育消費券”,體驗券設有5天和10天兩種,鼓勵家長帶娃“試水”托育機構;消費券則根據金額分爲500元、1000元、1500元和2000元四檔,可直接抵扣托育費用。
“這是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有機結合,形成‘市場效率’與‘政府效能’疊加效應的表現。能夠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制約消費增長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提高消費水平。”劉方認爲。
此外,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提到,一些地方在政策上進行了創新。例如,重慶市和江蘇省的以舊換新政策實行限額管理,確保補貼資金的有效使用;湖北省的國補活動將持續到2025年12月31日,每日限量發放國補資格券。
劉方告訴記者,不同的地區也有一些差異化特色。“一線城市堅持科技賦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如北京市明確提出,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爲驅動,重塑時尚產業生態,培育消費新場景,助力北京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二、三線城市則通過產業聯動與縣域下沉,充分激發下沉市場潛力。廣西在2025年舉辦超多場縣域活動,帶動交易額快速增長。一些文旅資源富裕型地區則通過IP打造與場景延伸,打造出特色化的消費增長點。”
政策效果顯著
政策效果正逐步顯現,根據商務部數據,截至5月31日,2025 年消費品以舊換新5大品類(汽車、家電、手機、數碼產品、家裝廚衛)合計帶動銷售額達到1.1萬億元。
此外,受政策影響,多家上市公司業績呈現積極表現。東方證券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京東帶電品類(手機、電腦、家電)收入達1384.7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遠超日百品類。這種分化直接源於政策驅動:2025年國家以舊換新補貼資金規模擴大至3000億元,且首次將手機、平板納入補貼範圍。
京東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2025年智能手錶新品類用戶同比增長超過60%,1000元以上價位段的智能手錶增長顯著,運動類智能手錶增速超90%,健康監測類、時尚類智能手錶同比增長超100%。數碼相機、AI智能眼鏡的成交額同比增長超5倍。
對此,京東數碼採銷趙爍分析認爲,國家消費補貼政策的落地是重要推手。該政策覆蓋了智能手錶、兒童手錶、手環、投影機、智能眼鏡等廣泛數碼品類,大幅降低了用戶的換新成本。“這些強勁的增長勢頭,清晰地映射出市場對前沿科技產品的旺盛需求,並直接推動了廠商加快新品上市的節奏。”
此外,上游廠商也受到了明顯帶動。九陽股份(002242.SZ)一季報顯示,公司營收、歸母淨利潤等指標雖然同比略有下降,但環比去年三、四季度已明顯改善。在“國家補貼”的政策支持下,去年年底以來,大家電錶現優於小家電,但隨着國補範圍新增電飯煲等小家電品類,對廚小電行業也逐漸形成拉動。
記者注意到,近期促消費政策中(如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覆蓋數碼產品),“聚焦頭部平臺/渠道+擴大補貼範圍”的策略非常引人注目。
“頭部平臺(如京東、天貓、抖音)擁有億級用戶基礎和精準營銷能力。例如,今年‘6·18’大促期間,天貓、京東等平臺通過”國補+平臺補貼“雙重疊加,帶動數碼、家電類銷售額同比增長超20%,其中摺疊屏手機、智能穿戴設備等新增補貼品類增長尤爲顯著。同時也能夠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如浙江通過”浙裏煥新“平臺整合政務與商業數據,實現消費補貼”立購立減“,資金撬動比例要高於傳統線下渠道。”劉方表示。
劉方告訴記者,頭部平臺的數字化能力大幅縮短補貼申領週期。例如,山東消費券通過京東平臺發放後,覈銷審覈時間大大縮短。
體育消費潛力再現
儘管2025年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體育大年”,但體育賽事對消費增長的拉動仍然顯著。
數據顯示,在“蘇超”第四輪(6月14日—15日)期間,各主場城市重點監測的商超、餐飲住宿及生活服務企業表現亮眼,銷售額較上週末躍升48%,客流量激增43%,相關指標呈現顯著攀升態勢。
地方政府也在抓住這一體育賽事帶來的機遇。據瞭解,江蘇省正着力打造“蘇超聯賽+蘇新消費”聯動品牌,同步推出購物、美食和體驗的相關係列活動,從餐飲、購物到休閒娛樂全方位覆蓋,將賽事熱度直接轉化爲消費動能。
而再往前,第九屆哈爾濱亞冬會也展現出了超強的“吸金”能力。2025年春節假期,哈爾濱接待遊客1215.1萬人次,同比增長20.4%,其中入境遊客激增144.7%。冰雪大世界單日門票收入突破歷史峯值。旅遊經濟之外,亞冬會還帶動了當地冰雪賽事裝備製造產業革新、本土品牌走出區域等。
此外,當前各類體育賽事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如四川的“巴蜀雄起杯”業餘足球聯賽,貴州“村BA”“粵超”聯賽等。
對此,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建議,地方政府可以考慮圍繞賽事主題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如展覽、音樂會等,進一步豐富遊客體驗,延長停留時間,從而更有效地拉動消費增長。
在劉方看來,體育賽事的消費引擎價值,本質在於將“競技激情”轉化爲“在地體驗”,通過以文化認同爲紐帶、以產業鏈重構爲工具、以可持續生態爲目標,實現從“流量爆點”到“經濟支點”的升級。未來,需深度綁定城市基因,讓運動精神與消費增長共振共生。
“一是要定位精準、匹配城市基因。比如冰雪資源區豐富的東北可以強化‘專業賽事+大衆體驗’。二是產業鏈條化,打通‘賽前—賽中—賽後’。如賽前開發預售系統(門票+酒店套餐),製造消費預期(如亞冬會倒計時文旅優惠)。賽中植入本地產品,如常州‘9.9元門票+蘿蔔乾’套餐,縮短消費鏈路。三是數字化賦能,構建流量沉澱體系。探索建立賽事會員數據庫,推送個性化消費券。四是以政策協同,避免‘後賽事衰退’。”劉方表示。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