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要警惕低垂的果實

藍鯨財經
06-23

文|象先志

羅永浩數字人前幾天完成了在百度優選的直播首秀。

從事後的數據看,“假羅永浩”打敗了真羅永浩,以至於真羅永浩說被嚇了一跳。

有媒體判斷,這是百度電商的突圍戰。

當然,筆者的看法並沒有這麼樂觀,國內電商行業的競爭烈度和參賽門檻有目共睹。百度想借羅永浩和直播就坐上牌桌,最高情商的評價也只能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從企業形象公關的角度說,這場直播的目的已然達到。

有人說看了一分鐘就發現是數字人,兩個理由:老羅沒罵人;老羅非常願意講解商品細節。

筆者也看了直播,擬人度確實很高,能體現百度在這方面的技術實力,慧播星產品後面估計會有一批銷路。

對百度AI而言,這是一次不錯的戰術成果展示。

唯一的問題是,戰術上的成功扭轉不了戰略面上的整體局勢。

在這輪大模型變革爆發時,儘管被認爲從BAT頭部掉隊,但百度的技術實力,尤其是在AI領域的研發積累,仍然被視爲處於國內第一梯隊。

這也是爲什麼儘管初次亮相的文心一言一言難盡,資本市場仍然給予了相當正面的反饋。

然而,在後續的兩年多時間裏,百度幾乎再也未能以技術驚豔行業和公衆,高光一去不再。

這個現實Robin和管理層大概看在眼裏,也急在心裏。這種焦急情緒,成了百度在戰略選擇和動作執行時的一個輸入。只是商業世界運行的邏輯有其客觀規律,技術突破更無法急於求成,百度需要警惕低垂的果實。

低垂的果實

先從一則新聞說起。

北京的一場論壇上,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雲事業羣總裁沈抖宣佈,目前已有65%的央企選擇與百度智能雲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AI創新

這個新聞可以跟之前百度發佈的Q1財報互相驗證。

財報數據顯示,智能雲業務當季表現強勁,同比增速達42%。瞭解國內雲計算行業的讀者,應該知道這個增速算很高的。

但這兩個新聞連在一起,可能恰恰表明百度智能雲的這個增速成色有待商榷。

智能雲或許在走前幾年各大雲廠商的老路,在靠“低垂的果實”來充實自身業績。雲計算最初被認爲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領域,但在國內被各家捲成了價格戰。

第一批泛互聯網領域的企業上雲後,傳統行業的客戶上雲意識和需求沒有那麼大,因而需要雲廠商主動花大力去嫁接推廣。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爲了保住市場份額,也爲了彙報時的業績,各大雲廠商普遍不惜代價去拉大項目,在非公有云領域賣力賺吆喝。

在技術吸引力不足的情況下,不去追求提升技術基礎設施的吸引力,而選擇拿大包、保業績,就是在摘“低垂的果實”。

只不過這種果實,可能非但不可口,甚至可能有慢性毒性。

非公有云的項目要滿足個性化和定製化,雲廠商需要投入大力資源對接,相較於統一標準的公有云,只有營收沒有利潤。

所以,近兩年頭部雲企都逐步拋棄了上述模式,回到“公有云優先”“被集成”的路線,主動收縮追求可持續性。

而百度跟央企的合作,考慮到當前雲計算仍屬買方市場,同時重點客戶自身話語權較強,相關的項目可能以非公有云爲主。

比如,本月百度智能雲跟中國能建投資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重點推進中衛市海原縣一體化項目落地實施。

這個項目的主要內容,是中國能建以“新能源+數據中心一體化”模式投資建設綠色數據中心項目。

中國能建是央企,數據中心建設肯定也是大單,但這種項目並不屬於一般類型的公有云業務,跟向一家遊戲公司租賃彈性算力肯定不一樣。

上個月百度中標了中石化某地一個700萬的項目,要建設一個無人倉儲管理系統,百度既要負責開發定製的智慧物資管理系統,還要負責採購硬件,還要做質保期的運維。

客觀的講,智能雲在本身不具備市場份額、同時百度又沒能打出技術優勢的情況下,要進一步打開局面的確很難。

但如果走已經被驗證排除過的老路,去摘“低垂的果實”,也需要極其警惕。

這不是百度最近第一次走捷徑。

年初DeepSeek R1發佈過後,Robin選擇立刻接入DeepSeek,並在官網首頁以DeepSeek R1作爲營銷手段。

這跟Robin在模型開源閉源問題上的徹底反轉一起,大幅消解了百度僅存的技術形象。

把DeepSeek的開源模型拿來用,短期內當然有助於繞過自身模型面臨的技術瓶頸,但長期來看仍然是典型的“低垂的果實”。

如果拿出DeepSeek的是百度

當ChatGPT橫空出世時,科技行業普遍認爲谷歌將面臨最大威脅。

這種判斷的邏輯鏈條非常清晰:谷歌的核心商業模式是搜索廣告,而ChatGPT展現出的自然語言交互能力,極有可能顛覆傳統搜索引擎的交互範式。

更致命的是,微軟憑藉跟OpenAI的關係,迅速將ChatGPT整合進Bing搜索引擎,直接威脅谷歌的核心腹地。

一時間,兩面夾擊進退維谷,"谷歌將被顛覆"的論調甚囂塵上。

彼時的谷歌,也的確陷入了短暫的戰略迷失,Bard產品倉促上線,媒體用“兵敗如山倒”來形容這家老牌巨頭的焦灼。

但很快,通過整合DeepMind和Google Brain,谷歌快速推出並迭代Gemini系列模型,同時圍繞模型做出了一整套從AI原生基礎設施到2C入口應用的整體佈局。

於是乎,當今天談起哪家巨頭在AI領域動作遲緩或被顛覆的時候,人們想起的典型案例會是蘋果

但對於當時的百度而言,ChatGPT帶來的更多是機會而非威脅,百度自己手裏握有最大的主動權。

ChatGPT很牛逼,但並不能給百度造成任何直接的競爭壓力。

相反,它給百度明明白白指出了一條具有遠大前景的新路。只需要充分利用多年來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積累和先發優勢,百度就能徹底擺脫多年頹勢,重新成爲最頭部的國內科技企業。

試想,如果拿出DeepSeek的是百度,今天可能圍繞百度的所有現實問題都不存在了。

但歷史卻走了一條與上述設想完全不同的路。

雖然官方提到文心大模型的調用次數比一年前增長了數十倍,但從文小言在C端的表現看,這個調用次數主要由百度APP、百度文庫、百度網盤等原有生態產品的自調用撐起。

而文小言APP5月月活僅1200萬,遠低於豆包、DeepSeek、騰訊元寶等競品。這大概也是促成Robin決定開源的因素。

閉源路線並非完全行不通,但要像Anthropic、OpenAI或者谷歌一樣,具備技術領先性,再通過技術領先性去撬動公衆討論和用戶規模。

AI戰略進展不及預期,意味着新的增長引擎仍遙遙無期,這是百度當前面臨的最大困境。

百度的傳統現金牛——以搜索和信息流廣告爲核心的移動生態業務——早已進入增長高原期,甚至面臨下滑壓力。百度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第二增長曲線來對沖移動生態的疲軟,支撐未來的想象空間。

從財報看,百度智能雲營收增速(Q1同比42%)上確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然而,如上所說,這份增長的“質量”可能值得商榷。

如果過度依賴“低垂的果實”——那些高度定製化、利潤率低、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非標準化、非公有云項目(如中能建數據中心、中石化無人倉儲),雖然短期內填充了營收報表,卻難以沉澱爲可規模化複製、具有高毛利潛力的核心技術與平臺能力。

這種模式消耗巨大,可持續性存疑,且與雲計算行業追求標準化、規模化、高利潤率的“公有云優先”主流趨勢有所背離。

因此,百度面臨一個尖銳的矛盾:智能雲需要保持甚至加速增長,以彌補移動生態可能的下滑,並支撐公司整體估值。

但智能雲當前的“量增”模式其內生增長動力和盈利能力,是否能支撐起如此重任?

智能雲的增長速度,必須顯著超越移動生態的衰減速度,並且這種增長必須是高質量、可持續的。

目前的數據和模式,並不足以提供這種確定性。

5月9日百度發佈2024年ESG報告,截至2024年12月已培養592萬AI人才,5年前“500萬AI人才計劃”於2024年4月提前完成,未來5年將再培養1000萬AI人才。

從培養人才的角度說,百度的確無可指摘。

你可以說在過去十多年裏,百度在AI領域的鉅額投入,沒能在公司業績層面產生明顯回報,但起碼有一點是毫無爭議的:百度籠絡過頂尖的AI人才,也爲國內AI行業輸送了大量人才。

例如,百度被稱爲“自動駕駛的黃埔軍校”。從毫末智行的顧維灝到文遠知行的韓旭、陳世熹,從小馬智行的彭軍、樓天城到地平線的餘凱、黃暢,從禾多科技的倪凱到Momenta聯創孫剛,這一長串的名字都曾經拿過百度的工卡。

但與這麼多的人才都擦肩而過,恰恰說明不是時代沒有給百度機會,而是當機會像雨點一樣撒來時,百度都選擇了一閃而過。

大模型時代,同樣的劇本不應再次重演,如果百度要抓住機會,現在首先應該警惕那些“低垂的果實”。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