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食品內參
作者丨景行 編審丨橘子
曾幾何時,可口可樂就是硬通貨的標誌,一個擺滿可口可樂產品的冰櫃就是終端流量的標配。尤其是在上海,這個可口可樂中國市場總部所在地;疫情期間,可口可樂的流通性堪比黃金。可如今,一些可口可樂的冰櫃已經空了出來……
喪失優勢
近日,走訪上海終端,發現一家特別的門店,門店裏擺放着十多臺冰櫃——嗯,現在一個門店你不擺三臺以上冰櫃,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終端的。在這十多臺冰櫃中,其它冰櫃的純淨度和飽滿度不說無可挑剔,至少也是在各個企業可以過得了關的。只有可口可樂的冰櫃,擺的位置略差,冰櫃裏也沒什麼貨,貨架上的排面也基本看不到。
連不以終端見長的娃哈哈排面都比可樂的強
當終端店老闆談起爲何不進可口可樂的貨時,基本上還是那些老生常談的問題。
首先,是業務更換頻繁。畢竟,終端店老闆進貨,有些還是看業務面子的,業務穩定了,店老闆的一些問題才能及時解決,他們這條線上的業務更換了三四次,自己的費用也沒有結清。本身市場上可口可樂的進價就比較亂,費用有問題,就更沒價格優勢了。冰櫃費用給的也不如其它廠家,前任業務還要求不正規進貨就拿不到冰櫃返利。
除了業務方面的問題,還有就是服務的101客戶也是三天兩頭更換。所以,店老闆就想等着業務和客戶都穩定了再說。或者說如果還是這麼亂,就乾脆把冰櫃拉走,也有點不想賣可口可樂的產品了。
可口可樂近年的業務更換、確實略頻繁一些。主要是業務的業績不是跑出來的,更多是靠費用來給予支撐的。可是,公司答應給業務的費用也很難拿出來,需要業務們“墊錢”上班。
用老業務們的話說,“得多準備幾張信用卡週轉”。而這以前是找個願意墊錢墊費用的客戶就好。但如今,可口可樂的101客戶越來越不願意墊錢,甚至都不願意稱自己是101客戶。因爲價格的倒掛,業務本身還動不動就逼你甩貨,去完成他的業績,這個101客戶有什麼意義。
有101客戶抱怨,“101目前多數是倒掛的方式在運作,因爲101從廠裏拿的價格原本就高,再加上配送貨,市場終端的開單價就比批發、電商平臺高很多。一些業代爲了抓住終端客戶,讓101送貨提前給終端扣點,但這個費用要次月檢查合格才能下發到終端客戶。101再把終端費用刷出來,填補上自己代墊進去的費用。但如果次月檢查不合格,遇到不負責的業代,這些費用101就無法補返,所以,101現在越來越不願意給終端代墊費用”。
倒掛(就是客戶的進貨價比配送價高),客戶自己墊錢送貨,靠的就是業務同仁日後陳列費用的找補。但這個費用到底是多少,就靠業務嘴說了。而業務爲了完成銷售業務,就隨便亂講。比如,月初任務不重,業務跟代理商說用6個點、8個點費用去送,到了月底,說業績不好,用10個點、12個點去送。如此頻繁的變動,基本上代理商一件貨就得虧個幾元。
到了業務業績壓力大的時候,會“逼着”101客戶用12個點的最高費用點去甩貨。你問業務說這個費用怎麼補,業務說他後續想辦法能給補出來。但實際上因爲這個倒掛是一直存在的,業務怎麼可能補的出來。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他欠這個101客戶一堆的費用;立馬再換一個新的101客戶來繼續補費用。當所有費用的坑真的補不上來了,那就只能業務離職。
所以,最老練的101客戶就是我不做可口可樂101客戶,我直接接從業務甩出來的貨。再次一點的客戶就是我堅決不給業務代墊。這也是爲何終端說現在的費用沒有以前到的及時了。因爲,業務用自己的信用卡來墊錢上班,墊錢上班外還要每天拜訪30家以上的客戶,陳列、籤協議,處理各種問題,這樣的一堆事情出來後,業務也基本堅持不下來了。
不好賣了
以上都是表現出來的“假象”問題,在終端只有“菜”是原罪。無外乎當下的消費者真的不願意再選可口可樂了。可口可樂對終端來講,不再是必需品。這放在三四年前,門店裏沒有可口可樂的產品,是不敢想象的。而當下,可口可樂確實正在被年輕一代的消費者淘汰。
曾經在兩個門店裏相同的時間蹲點對比,一個是大學校園裏的門店,一個是商業街的門店。同樣一個小時的時間裏,大學校園店選擇可口可樂者10人也不見得有一。而在商業街門店裏,選擇可口可樂的無糖與有糖對半,大部分的年紀也在30歲往上。說白了就是,當下的年輕人對可口可樂的需求在降低,它的重點客戶還是那些中年人,尤其是40歲左右的,是重點客戶的重點客戶。
那我們來看一下可口可樂相關的促銷策略。外包裝上的什麼P人、I人、E人、顯眼包、乾飯人等等。這個包裝策略正是十幾年前可口可樂標籤瓶,2013年推出叫“暱稱瓶”、2014年推出的“歌詞瓶”,2015年推出“臺詞瓶”。“暱稱瓶”初登場的時候,確實比較驚豔,這期間中國市場增長30%。一直到2017年,可樂推出一波心情瓶後,標籤瓶系列也就告一段落了。
這期間也確實培養了大量彼時年輕的消費羣體。這些消費羣體如今要幺喝無糖的,要麼改喝更健康的茶飲料,當然還有一批堅定的客戶,每天從3-4瓶的可口可樂變成一天一瓶了。最爲主要的是,你現在的標籤瓶,年輕的消費者看到那些“標籤”完全沒感覺;或者說他們也沒時間看那些標籤,更不會像90、80後消費者當年拿着暱稱瓶發朋友圈的心理。而你讓那些步入中年的消費者看到這些個什麼時髦精、飯搭子這樣的標籤,有沒有一種“你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的感覺。
我們再來看一看可口可樂的“揭蓋掃碼贏金條“活動,活動說你掃第一瓶可樂,是參與活動,在第二瓶的時候出來個在特定時間內再掃一瓶,能拿到1.66元的紅包;你在第三瓶的時候確實是能入賬1.66元,但第四瓶的時候則是獲得“1快樂瓶積分”。
在這個其它企業都在做第二瓶1元樂享的時候,或者第二瓶2元樂享,亦或“再來一瓶”時,可口可樂的活動還在這裏做釣魚式促銷。要知道,當下消費者掃碼意願不到十分之一,掃個1.66元紅包要至少買三瓶,但實際上得到第十瓶的時候消費者都沒有任何的獎勵。也就是你掃13瓶只有這1.66元紅包。相較於可口可樂過去幾年漲的價格來獎,這活動不做也罷。
責任編輯:尉旖涵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