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汽車製造商 “在歐洲最為脆弱”

環球市場播報
06-25

  一份最新報告警告稱,隨着全球汽車市場因中美競爭而重塑格局,英國 “岌岌可危” 的汽車行業面臨着比歐洲其他任何國家都更大的風險。

  諮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的研究人員在其 2025 年展望中指出,預計全球汽車銷量僅增長 1%,中國和亞洲市場的增長將抵消西方市場的疲軟需求。

  這一情況,再加上美國關稅的影響,預計將迫使汽車企業大幅削減成本和產量,同時它們還需將資金轉向電動車型的研發。

  但研究人員警告稱,在這種嚴峻的環境下,英國 “可能是所有市場中處境最不利的”,原因在於其高昂的能源成本、“碎片化” 的供應鏈、技能短缺以及 “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

  艾睿鉑的安德魯・伯格鮑姆(Andrew Bergbaum)表示,英國生產的大多數汽車也用於出口 —— 這使得當製造商尋求削減產量時,國內行業面臨風險。

  他說:“汽車市場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兩極分化將對歐洲造成沉重打擊 —— 歐洲人夾在兩個大玩家之間。

  “不幸的是,英國在一個處境極爲不利的地區中,是一個處境極爲不利的市場。”

  他補充說,例如,即使在政府最近宣佈提供支持之後,英國的能源價格仍將居高不下。

  競爭日益激烈

  隨着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加劇,艾睿鉑的報告爲歐洲汽車製造商描繪了一個嚴峻的前景。

  由於汽車市場整體銷售增長放緩,企業將被迫削減成本,以維持向新電動化車型轉型的投資。

比亞迪和奇瑞等中國製造商正計劃通過進一步拓展歐洲市場來提升銷量。

  艾睿鉑稱,它們的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內在歐洲額外銷售 80 萬輛汽車,將其市場份額提升至 10%。

  相比之下,預計歐洲品牌在同一時期將減產 40 萬輛汽車,並正指定資產和工廠用於出售。

  伯格鮑姆表示,隨着全球市場的碎片化,汽車企業面臨着越來越難以開發可用於全球銷售的基礎平臺的風險 —— 這迫使它們投入更多資金開發針對特定地區的版本。

  英國在這方面的定位很糟糕,因爲其工廠過於依賴出口。去年英國國內生產的 905,233 輛汽車中,約有八成被運往海外。

  與此同時,汽車製造商表示,國內對汽車的需求疲軟。儘管市場在 5 月恢復增長,但銷量同比僅增長 1.6%。

  重建信心

  週二,英國商業大臣喬納森・雷諾茲(Jonathan Reynolds)誓言,政府將尋求通過新的產業戰略爲該行業 “奠定未來成功的基礎”。

  “當你們追求我認爲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技術機遇之一時,這屆政府完全支持你們,” 他在談到向電動汽車轉型時表示。

  “我們的共同任務是爲這裏帶來更多投資、更多產品線和更多就業機會。”

  英國汽車製造商與貿易商協會(SMMT)週二發佈的另一份報告呼籲採取措施,使英國重新成爲全球前 15 大汽車製造目的地之一。

  這個遊說團體一直呼籲出臺消費者激勵措施,以促進電動汽車的普及,因爲電動汽車的價格仍高於傳統的內燃機汽車。

  該協會表示,在過去 18 個月裏,製造商爲促進銷售已花費 65 億英鎊用於打折 —— 每月超過 3 億英鎊 —— 但這是 “不可持續的”。

  相反,SMMT 希望政府削減電動汽車銷售的增值稅或提供補貼。它還希望削減電動汽車充電稅和車輛消費稅。

  SMMT 首席執行官邁克・霍伊斯(Mike Hawes)堅稱 “信心正在恢復”。但他週二在倫敦舉行的該協會年度會議上補充說:“這種信心相當脆弱。

  “我們認爲,通過果斷行動,我們可以重振這種信心,但我們需要削減我們的競爭對手不必面對的那些成本。”

  他以能源成本爲例,說明英國的劣勢。

  美國貿易協議

  一項保護英國汽車製造商免受唐納德・特朗普對美進口關稅影響的協議將於週一生效。

  基爾・斯塔默爵士(Sir Keir Starmer)在最近的七國集團(G7)會議上與特朗普總統簽署了貿易協議的汽車部分,全部細節仍有待公佈。

  此前尚不清楚該協議何時生效,該協議將英國汽車的關稅從 27.5% 降至 10%。

  但霍伊斯表示,該協議將於下週生效,同時商定了 10 萬輛汽車的免稅配額。

  他說,實際將如何運作仍有待確認,而捷豹路虎、阿斯頓・馬丁和賓利等公司之間如何分配這一限額的問題則由政府決定。

  霍伊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補充說,汽車行業希望 10 萬輛這個數字隨着時間的推移會增加,並且這是一個 “下限,而不是上限”。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郭明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