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雲港市鐘聲幼兒園:健康第一 和諧共生 開展幼兒大健康教育創新實踐27年

滾動播報
06-26

轉自:光明日報

  江蘇省連雲港市鐘聲幼兒園自1958年創辦以來,一直致力於提供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從最初的基礎課程建設到世紀之交“大健康教育”理念的提出,鐘聲幼兒園始終關注幼兒的健康成長,注重家園共育與社會環境的協同作用,推行大健康教育,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探索“好家長、好孩子,大健康、大未來”的教育新生態。

探索幼兒大健康教育推進模式

  鐘聲幼兒園在大健康教育實施、課程體系建設、大健康素養培養路徑等方面深入探索,努力讓幼兒擁有健壯體魄、健全人格和健康能力,提升幼兒大健康素養。這一模式根植於鐘聲幼兒園67年的深厚歷史積澱之中,旨在解決健康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同時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與傳承發展。

  自1998年起,園長率領教師團隊,廣泛考察國內外健康教育實踐,足跡遍佈北京、上海、南京、長沙等城市,並遠赴加拿大、日本、瑞典等國家,汲取先進經驗。隨後,邀請中國教育學會、南京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多位教授及《學前教育研究》《早期教育》等權威雜誌的專家,對大健康教育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論證。

  伴隨健康中國建設,鐘聲幼兒園牢牢把握教育“立德樹人”的政治屬性,“教育強國”的戰略屬性和“羣衆滿意”的人民屬性;釐清大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標,構建體現新時代兒童大健康素養的目標體系,着力打造幫助幼兒健康成長的目標載體。經過27年的持續探索、研究、總結和發展,鐘聲幼兒園已建立起大健康教育理論模型、“333”健康課程體系、“在地化”資源體系、“三會一體”園家社協同育人機制等,旨在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大健康教育推進模式。

建立大健康教育理論模型

  針對幼兒健康教育面臨的難題,鐘聲幼兒園立足育人工作,創新性建構起以“大、全、廣、多”爲核心的大健康教育理論模型,旨在系統化、全方位提升幼兒健康水平。

“大”在育人目標。鐘聲幼兒園立足“三元和諧”,培育大健康兒童。目標之“大”體現在超越了傳統健康教育偏重單一身體技能的侷限,將“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視爲不可分割的三元整體,據此確立“健壯體魄、健全人格、健康能力”的目標。

“全”在領域滲透。鐘聲幼兒園堅持健康首位,強調健康教育的統領性與滲透性。一方面,確保健康領域活動擁有充足、高質量的實施時間與資源投入;另一方面,將健康理念、健康知識、健康習慣的培養有機滲透、深度融入教學與生活各環節。

“廣”在時空維度。鐘聲幼兒園構建“物理空間、心理空間、社會空間”三維一體、和諧共振的育人場域。在物理空間上,精心設計健康、安全、開放、富有挑戰性與自然元素的室內外環境;在心理空間上,營造積極關注、尊重接納、情感安全、鼓勵嘗試的班級氛圍與師幼關係;在社會空間上,積極鏈接社區資源、利用社會事件、引導幼兒理解社會角色與規則,培養社會參與意識和責任感。

“多”在體系協同。鐘聲幼兒園整合多元力量,着力構建“多體系協同共生”的育人模式。打造課程體系,確保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圍繞大健康主線;評價體系關注過程與進步;“在地化”的資源體系充分挖掘利用本地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特色基地等獨特優勢,使健康教育根植本土、貼近生活;構建園家社協同育人體系,通過家長成長學院、健康微課堂、辯論賽等活動載體,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共同促進幼兒健康素養的全面提升。

構建“333”健康課程體系

  鐘聲幼兒園秉承“健康第一、和諧共生”理念,系統構建“333”健康課程體系。即以“3項目標維度”爲指引方向,以“3條實施路徑”爲落地載體,以“3個課程模塊”爲內容支柱,形成嚴謹而實用的“兒童發展輪—兒童學習輪—大健康生長樹”可視化模型,科學呈現課程建構與實施的完整脈絡。

  “發展性課程”不僅關注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感需求和成長狀態,還引導他們關注更廣闊的生命世界。課程分爲“小中大”3個年齡段。小班有11個主題,以“面”鋪開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養成基本的行爲習慣;中班10個主題,在“面”的基礎上增加“點”的學習,並銜接小班課程,發展幼兒自主探究能力;大班9個主題,依託主題,以“點”爲基礎,挖掘教育中的真問題。

  “融合性課程”以“尊重兒童”爲本,給予個性化成長支持,構建“有效識別—分層干預—動態支持”的實施範式。運用自主研發的“7+N幼兒體質健康分類表”,通過入園普查建立個體健康檔案,形成“一童一案”。

  近年來,鐘聲幼兒園將傳統的“親子活動”升級爲“相伴成長課程”。在名稱上,將傳統的“親子活動”更名爲“親子相伴成長活動”,更加鮮明地表達活動旨在促進親子間相伴成長的核心理念。在活動目標與內容策劃方面,始終緊密圍繞育人目標,精心設計每一環節,實現了從“家長身體參與”到“家長深度參與並觀察孩子”的轉變。

開發大健康教育資源體系

  鐘聲幼兒園進行系統化的在地資源普查與價值甄別,繪製可視化的“課程資源地圖”,清晰標註周邊可供教育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及文化資源,爲教師課程實施提供“資源導航”,讓幼兒跨越圍牆,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

走進自然,在躬耕實踐中對話生命。鐘聲幼兒園建立農耕基地,將其打造爲幼兒與自然生命深度對話的核心場域。開展每月“親子農耕”活動,組織幼兒、家長、教師共同走進田野,辨認五穀,參與播種、除草、澆水、收穫等完整農事流程。活動不僅增進了親子關係,更讓幼兒在真實的泥土芬芳和汗水揮灑中,直觀感知節氣流轉與農作物生長的自然規律。

聯動社會,在多元共建中拓寬視野。鐘聲幼兒園着力構建4類合作共建型社會資源。其中“幼兒園—幼兒園”合作,成爲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幼兒園—小學”合作,開展“幼小銜接”體驗活動,共同開發幼小銜接認知類、能力類、習慣類活動內容,幫助幼兒穩步過渡到小學生活;“幼兒園—高校”合作,引入專家資源、科研力量指導課程與實踐;“幼兒園—企事業單位”合作,鐘聲幼兒園與21家戰略合作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共建關係,各方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共同研究與實踐大健康教育。

對話文化,在浸潤體驗中滋養身心。鐘聲幼兒園深挖本地文化富礦,創建以愛國主義教育爲主線的紅色基地、以孝道文化傳承爲主線的“樂齡老幼共託基地”及多功能成長中心。在成長中心及特定活動中,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幼兒園,或組織幼兒走進非遺工坊交流學習,在浸潤體驗中滋養幼兒身心。

形成“三會一體”協同育人機制

  鐘聲幼兒園創新性形成以“三會一體”爲內核的“園家社”協同育人機制,爲大健康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三會一體”以幼兒委員會爲紐帶,緊密聯動家長委員會、社區委員會,構建起一套科學、完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協同育人模式,共同推動大健康教育的高效實施。

  “幼兒委員會”爲幼兒提供表達自我、參與管理的平臺。活動經公開演講、全員投票,選出幼兒委員和膳食委員各一名,任期爲一學期。這種活動方式充分尊重幼兒的意願,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從而激發起對幼兒園事務的關注和熱情。

  “家長委員會”由各班推選,家長委員每月走進幼兒園,與教師共同探討幼兒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爲提升保教質量出謀劃策。

  “社區委員會”吸納轄區內醫療機構、文化單位等代表,搭建起實踐基地與專業支持平臺。社區委員會積極引進社會資源,爲幼兒大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孫立明 曹 英)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