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終於忍不住出拳了!

藍鯨財經
06-26

文 | 公爵互聯社 牛金鵬

美團閃購在618交出296億銷售額的成績單,當京東外賣日訂單突破2500萬單,當淘寶閃購聯合餓了麼峯值訂單衝至6000萬單,拼多多終於按捺不住了——這個以“砍一刀”起家的電商巨頭,正帶着多多買菜闖入即時零售的修羅戰場。

【遲到者入場:從“隔夜菜”到“分鐘達”的三年爬坡】

《公爵互聯社》注意到,近期"拼多多佈局即時配送"的相關話題在社交媒體持續發酵。

據《晚點LatePost》科技媒體獨家報道稱,拼多多正在上海試點自建前置倉,計劃8月上線即時配送服務,配送時效對標京東秒送和淘寶閃購,最快可實現小時達配送。這一動作引起業界關注。而此前多次曾強調"不參與即時零售競爭"的拼多多,最終也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在公爵互聯社看來,多多買菜此次投入的打法帶着非常明顯的“拼多多烙印”!商品從主站和買菜業務中篩選生鮮、品牌及白牌商品,主打低價策略;配送環節也不自建騎手,而是與閃送順豐同城等第三方合作;首批前置倉落地上海,後續將向一線城市擴張。這種“借船出海”的模式,與美團自營的小象超市、平臺化運營閃購的雙軌制形成對比,更像是京東秒送早期“整合第三方運力”的翻版。

值得注意的是,操盤手是多多買菜的元老級人物,曾帶隊拿下市場份額第一的省區負責人,2022年轉崗Temu負責招商後,如今迴歸本土業務。這種人事調動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拼多多對即時零售的投入,絕非玩玩而已。”

事實上,拼多多的鋪墊早已開始。2022年,其就在北上廣深招募24小時配送的生鮮商家;2023年底試水本地生活到店業務,雖快速叫停卻積累了運營經驗;2024年底上海試點“隔日達+送貨上門”,與順豐同城合作完成履約升級;2025年5月,“多多買菜快遞代收”更名爲“拼多多驛站”,新增24小時自助取件和送貨上門服務,直接打通末端配送環節。

這些動作串起來,勾勒出清晰的路徑:從社區團購的“次日自提”,到“送貨上門”的時效升級,再到即時零售的“分鐘達”,拼多多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從“囤貨型消費”到“應急型消費”的場景跨越。

【拼多多的三重焦慮下的被迫出擊】

拼多多的突然發力,更像是一場被逼出來的自救。2025年拼多多第一季度財報數據令人擔憂:總營收956.7億元,同比增長僅10%;淨利潤同比下降47%;毛利率從2023年的75.5%大幅下滑至57.2%。平臺用戶規模已接近9億天花板,在下沉市場的增長乏力(19%),遠不及抖音同期48%的增速。而即時零售,就成了必須抓住的救命稻草。

供應鏈複用:用買菜成本打即時零售

多多買菜的“農地雲拼”模式直連10萬個農產品基地,日均處理4000萬單生鮮訂單,這套成熟的供應鏈體系成了即時零售的“戰略儲備”。生鮮商品可以直接接入即時配送,品控、採購、倉儲資源實現複用,社區團購的成本優勢轉化爲即時零售的價格競爭力。

更關鍵的是網格倉資源,據瞭解拼多多覆蓋2600個縣市的倉儲體系裏,原本服務“隔日達”,如今通過與第三方運力合作,可實現“倉儲+即時配送”的組合拳。這種“以舊換新”的打法,讓拼多多能用較低成本切入高增長賽道。

場景延伸:從“囤貨”到“應急”的用戶爭奪

拼多多主站用戶以價格敏感型爲主,高頻的生鮮消費是黏住用戶的關鍵因素之一。即時零售的加入,讓用戶從“每週囤菜”轉向“每天應急買”,月活(MAU)和客單價有望雙重提升。數據顯示,2024年美團閃購2500億銷售額中,生鮮品類佔比重要份額,這正是拼多多想要分食的蛋糕。

同時,這也是一場防禦戰。美團閃購的白牌商品策略正在分流拼多多主站用戶,尤其是米麪糧油等標品。多多買菜的即時配送,本質是用“更快的速度”守住“更便宜的價格”,防止用戶流失。

戰略防禦:Temu虧損下的本土補血

被視爲“第二增長曲線”的Temu,2025年Q1 GMV突破100億美元,佔拼多多整體GMV近三分之一,但虧損率仍達9%。美國關稅新政、歐盟監管升級等變量,讓海外業務短期內難以盈利。此時押注即時零售,既是本土業務的增量探索,也是爲Temu“輸血”的無奈之舉——畢竟,即時零售的現金流比燒錢的跨境電商更健康。

【內外挑戰:輕資產模式能否扛住重投入戰爭】

即時零售的蛋糕雖大(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佈《即時電商發展報告(2024)》顯示預計2030年突破2萬億),但門檻極高。美團閃購日均1200萬單,京東秒送日訂單2500萬單,淘寶閃購聯合餓了麼峯值6000萬單,拼多多想要後來者居上,則面臨着雙重考驗。

內部困境:買菜的毛利率撐不起即時配送的成本

多多買菜的生鮮業務毛利率相對較低,而即時零售的配送成本較高,這種成本結構使得單筆訂單可能面臨虧損的壓力。要實現可持續經營,需要顯著提升單個倉庫的日均訂單量,這對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基礎設施佈局和運營效率提出了嚴峻挑戰。

更棘手的是團隊基因——拼多多擅長“輕資產”運營,而即時零售是典型的“重投入”賽道。前置倉的建設、運力的調度、品控的升級,都需要龐大的資金和團隊支撐。多多買菜至今未實現整體盈利,此時加碼即時零售,可能面臨“雙業務虧損”的風險。

外部圍剿:巨頭早已佈下天羅地網

美團的優勢在於“配送網絡+到店流量”,閃購與小象超市形成“平臺+自營”的組合拳,618期間手機成交額翻倍,智能設備增長超6倍;京東依託“物流+供應鏈”,外賣與秒送深度協同,白酒、家電等高價商品成交額增長2倍;阿里將餓了麼併入中國電商事業羣,淘寶閃購與飛豬、淘天形成生態聯動,5月底訂單已突破4000萬單。

相比之下,拼多多的短板更加明顯:缺乏自有配送團隊,依賴第三方運力可能導致履約不穩定;沒有到店業務支撐,用戶場景單一;品牌認知度上,“低價”標籤難以匹配即時零售的“品質需求”。

【勝負手:效率、心智與生態的終極較量】

當電商進入存量時代,即時零售成了巨頭們爭奪“時間主權”的新戰場。美團用“30分鐘達”定義速度,京東用“9分鐘達”刷新極限,拼多多想用“小時達”撕開缺口——但本質上,這是一場關於供應鏈效率、用戶心智、生態協同的綜合較量。

供應鏈戰爭:誰能打通“田間到餐桌”

京東秒送的底氣,來自於自建冷鏈和“亞洲一號”智能倉;美團閃購的優勢,在於百萬實體店的即時供給;拼多多的機會,則在“農地雲拼”的源頭直採。如果能將農產品基地與前置倉直接對接,跳過中間環節,拼多多或許能在生鮮品類上形成差異化優勢。

用戶心智爭奪:從“性價比”到“即時性”

拼多多的成功,源於用“砍一刀”重塑了用戶對“性價比”的認知。如今切入即時零售,需要在用戶心智中植入“便宜又快”的標籤。這並非易事,美團“萬物到家”的心智已根深蒂固,京東“多快好省”的形象深入人心,拼多多需要找到新的傳播支點,比如“產地直送+小時達”的組合概念。

生態協同考驗:能否玩轉“電商+本地生活”

阿里將餓了麼併入淘天,美團用閃購連接到店業務,京東通過外賣拓展即時零售——巨頭們都在構建“電商+本地生活”的生態閉環。拼多多的短板在於本地生活服務的缺失,若能將即時零售與拼多多驛站、社區團購結合,或許能形成“到店自提+即時配送”的互補模式。

【結束語】

拼多多入局即時零售,表面是尋找增長,實則是防禦美團、京東對核心用戶的侵蝕。這是一場精算的陽謀:用最小的投入(輕資產、複用供應鏈),搏一個巨大的可能性(萬億市場卡位)。

但這場戰爭的勝負,取決於兩個關鍵變量:一是能否在不增加太多投入的前提下,實現供應鏈和流量的高效複用;二是能否在巨頭的夾縫中,找到“低價即時零售”的細分市場。

即時零售的故事纔剛剛開始。當電商巨頭們紛紛放下“遠場”身段,湧入“近場”搏鬥,這場關於“時間”的戰爭,最終將重塑整個零售行業的格局。而拼多多的這步棋,是押注未來的關鍵一役,還是陷入泥潭的開始?或許8月上線的即時配送服務,會給出第一個答案。

只是,當所有人都在比拼“更快”,拼多多想證明“更便宜也能贏”!但消費者,真的只爲便宜而買單嗎?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