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全球CEO諮詢公司Teneo:清晰敍事和價值主張是中企出海的必修課

睿見Economy
06-26

專題:2025第十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

  新浪財經 李欣然 發自天津

  6月24日至26日,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六屆新領軍者年會在天津舉行。本屆論壇以“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爲主題,圍繞“解讀全球經濟”“中國展望”“劇變中的產業”“投資人類與地球”“新能源與材料”這五大方向展開深入探討。

  新浪財經對話全球CEO諮詢公司Teneo亞太區戰略溝通CEO Lauren Chung女士,重點圍繞中國企業如何高質量出海與提升自身軟實力展開深入交流。

  Lauren分享了關於中國在全球化新時代中貿易戰略調整、供應鏈韌性建設、軟實力重要性以及企業家精神等多方面的深刻見解。她指出,當前全球化並非走向終結,而是處於一種調整期。中國正以長遠的戰略眼光積極適應這一變化,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敏捷性,通過不斷優化供應鏈佈局,拉近與全球客戶的距離,並且在國際舞臺上持續擴大開放,推動經濟的共同增長。在全球化的新階段,中國企業面臨着新的挑戰與機遇,需要更加註重軟實力的建設,包括建立清晰的企業敘事、與各利益相關者羣體建立良好關係等,以應對複雜的國際環境。此外,Lauren還強調了在AI時代,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認爲人性化領導、溝通技巧以及人際關係處理等能力對於企業成功至關重要。同時,她提醒人們在追求科技發展的同時,不可忽視人文因素,人類的判斷和倫理監督在應對AI帶來的挑戰中仍將發揮關鍵作用。

  以下爲對話實錄:

  新浪財經:鑑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全球供應鏈的調整,中國一直在積極調整其貿易戰略以應對不斷演變的全球格局。您對中國在這一全球化新時代中如何調整其貿易關係有何最新觀察?

  Lauren Chung:當前,關於全球化的討論中,“去全球化”一詞頻繁出現,似乎給人一種世界各國正在逐漸脫鉤的印象。然而,在我看來,這並非真正的去全球化,而更像是全球化的重新調整。具體而言,這種調整體現爲國際關係的重塑、貿易路線的重新規劃,以及從傳統的多邊體系向更小規模的區域性、小多邊體系的轉變,以更有效地應對全球性問題。鑑於全球經濟的高度相互依存性,我認爲完全的去全球化是不太可能實現的。不過,全球化正處於調整階段,這其實也並非完全是負面現象。因爲全球南方國家、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印度、非洲國家等新興經濟體正在崛起,成爲全球增長的新動力。這自然促使各國重新思考和調整貿易、投資流動以及合作模式。所以,我認爲這種趨勢正在積極推動着全球化的轉型。

  就中國如何應對這些變化而言,我認爲中國展現出了長期且耐心的戰略眼光。舉例來說,AI、氣候變化、貧困等全球性問題,都需要全人類共同面對、攜手解決。我所交談的企業家們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們致力於在國際上拓展業務,打造真正的全球企業,無論是在全球建立製造基地、研發中心,還是開拓新的客戶市場、建立新的合作關係和創新中心。

  總結來看,我認爲中國正在以全球視野和長期戰略眼光應對這些變化,推動世界經濟的整體繁榮發展。

  新浪財經:鑑於供應鏈韌性已成爲全球企業的核心關切,您認爲中國公司在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時應採取哪些策略?

  Lauren Chung:中國公司向來以韌性和敏捷性著稱,這已成爲其運營的顯著特徵。在我看來,中國及中國企業的關鍵優勢之一就在於這種敏捷性,即能夠持續適應變化,而非固守僵化的商業模式。他們採用的是鼓勵創新與持續發展的迭代式商業模式,這種模式使他們能夠應對變化。在應對全球摩擦方面,中國公司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積極在全球佈局樞紐,拉近與客戶的距離——從東南亞市場到中東,再到歐洲部分地區、中歐以及中亞。因此,我們建議中國商界領袖在國際化和全球擴張進程中,進入新市場時,無論是建立供應鏈節點、拓展新資本市場還是接觸新客戶,都要注重在這些市場中打造所需的軟實力與關係網絡。

  在進入新市場時,中國公司必須有一個清晰的敘事和價值主張,明確闡述它們能爲當地市場帶來什麼。目前,全球市場對中國企業的主流敘事可能帶有一定偏見,認爲中國企業在拓展市場時具有某種“掠奪性”。因此,中國公司需要清晰地傳達它們爲當地市場帶來的價值,包括技術優勢、如何改善當地民衆生活、促進經濟發展以及創造就業機會等。在進入新市場時,中國公司還應積極與政策制定者、監管機構、政府部門、投資者等多類利益相關者建立聯繫,並妥善管理與媒體的關係。

  總之,這就是一個全方位的網絡構建與軟實力發展的過程。通過這種方式,中國公司能夠在新市場中建立起更具韌性的業務,併爲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因爲只有這樣,才能讓市場各方更全面地理解企業的業務模式、發展戰略以及其帶來的價值。

  新浪財經:您如何看待軟實力在中國企業出海過程中的重要性?您對中國企業軟實力的提升有哪些建議?

  Lauren Chung:軟實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數十年來,美國、歐洲及其他國家的企業生態系統在這一領域已取得顯著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過,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格局下,這些企業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我看來,構建軟實力的關鍵要素包括:打造清晰且引人入勝的企業故事;當商業模式遭遇質疑乃至引發擔憂時,尤其是對於處於科技、Web3等敏感行業的企業,能夠提供有力且經得起推敲的回應。這些關鍵信息必須精準地傳達給各利益相關者,包括監管機構、政策制定者、政府、公衆等。如果中國公司對此漠不關心,或選擇保持沉默,那麼由此產生的信息真空很可能會被一些負面的敘述所填補。因此,掌控好自身敘事極爲關鍵,企業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自身所需的利益相關者羣體,並積極與之建立聯繫,讓他們真正理解公司的願景與使命,能夠與公司高層開展坦誠且富有成效的對話。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董事會成員、首席財務官、首席戰略官等核心高管,都應積極與政府、監管機構與立法者、投資者、媒體、社會組織等各類利益相關方建立體系化的戰略關係。

  過去,中國公司在進入新市場時,或許沒有充分重視對這些關係網絡的培育與經營,導致公司在當地面臨抵制、反彈,甚至被負面新聞所困擾,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公司獲取當地市場成功所必需的政治支持。這種現象在瑞典、德國以及衆多歐洲國家都曾出現過。

  新浪財經:您覺得爲什麼中國企業在出海軟實力相對不足?

  Lauren Chung:從歷史角度來看,過去幾十年,大多數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業務主要依賴所謂的出口模式,即出口產品或服務。這種模式使得它們所面臨的國際利益相關者羣體相對簡單,核心是客戶羣體。然而,隨着中國企業的業務逐漸走向全球,其供應鏈也日益全球化,利益相關者羣體持續擴大。沿用傳統思維方式的企業可能缺乏應對這種複雜局面的經驗。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國企業很聰明,也很願意學習。現在是一個新時代,企業也因此需要適應新的格局。

  新浪財經:今年夏季達沃斯的主題是“新時代的企業家精神”,您覺得當下,企業家精神應該包含哪些要素?

  Lauren Chung:在商業的人文維度上,我認爲幾個核心要素是人性化的判斷、人際關係處理以及人性化的領導力,尤其是人性化的領導力,其重要性不容小覷。當下,中國企業家及其企業正身處一場全方位的變革浪潮之中,面臨着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既包括構建以人工智能爲驅動的生產要素,也涉及應對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局勢,以及調整優化供應鏈路徑。企業內部的這些結構性變動與調整,無疑會向員工傳遞出強烈的不確定性信號。所以,我想要着重強調的是,在如此複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以人爲本的領導力以及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並維護廣泛關係的能力,將變得極爲關鍵。

  此外,戰略溝通可以被視爲另一項核心能力。溝通的基礎性作用不言而喻,無論是在國際商業舞臺上,還是在企業日常運營中,有效溝通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我認爲溝通技巧對於中國企業家而言至關重要。在過去,這往往是不少中國企業在領導層建設中容易忽視的一個關鍵領域。所以,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大背景下,領導力、戰略溝通、人際關係和同理心等要素將變得愈發重要,這些能力將成爲企業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要素。

  新浪財經:在當下這個AI時代,您認爲英文應該如何平衡對人文因素的關切與對科技與數據的聚焦關注?

  Lauren Chung:目前,人工智能正在飛速發展,大型語言模型仍在持續構建與完善之中,不過,這些模型可能存在偏差。儘管AI在諸多方面爲商業運營帶來了顯著的效率提升,但模型中存在的偏差卻有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問題,例如推出錯誤的產品、開展不恰當的廣告活動,這些問題可能是因爲所依據的數據未能真實地反映全球客戶羣體的全貌。因此,人類的判斷、監督以及倫理和治理監督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關鍵領域,人類需要在其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旅程。我認爲在短期內,人類勞動是無法被取代的。

  新浪財經:我們瞭解到Teneo最近發佈了一項全球首席財務官及投資人調研報告。您能否和我們分享一下里面的一些關鍵數據與洞察?

  Lauren Chung:近期,我們對132位全球CFO以及200家機構投資者進行了調研,這些受訪者所代表的企業市值和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6.7萬億美元。此次調研旨在深入瞭解他們目前所採取的行動以及對未來全球市場發展方向的預測。CFO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存在地區差異:53%的美國CFO預計今年下半年經濟形勢將有所好轉,而持有相同觀點的國際CFO僅佔29%。與此同時,他們正重新評估全球製造業的佈局。有86%的CFO表示,他們正在積極重塑全球供應鏈,並重新考慮資本支出與一般性公司支出。

  值得關注的是,技術革新的緊迫性,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正在推動業務活動的增加。半數CFO表示,鑑於技術變革,他們計劃增加銷售、一般和行政費用支出以及資本支出。面對這一快速演變的商業格局,領導團隊正在積極調整優先事項和策略,以應對新的挑戰和機遇。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爲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