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帶球突破一樣,盤控住一家上市公司的資金成本(融資成本),這是一個撲朔的技術活。所以本文有一定的技術氣質,對資本市場操作有興趣的小夥伴,不妨一讀。
1. 事件
我持倉的互金龍頭之一信也科技(FINV.US),完成發行了一筆“美元計價的可轉換優先票據”(不必懵逼,就是可轉債,英文叫 convertible senior notes、convertible bond,也有人喚作CB或轉債),規模1.3億美元,2030 年到期。同時授予初始買方增購最多0.2億美元選擇權(目前已經確認發行一共1.5億),而票據票面利率卻僅只有令人感人的一年2.5%(想想當年,即使在美元利率最低的時候,內房股發美元債,票面利率都要去到10%+,轉債也要到5%)。
由於大時代浩浩湯湯,中概股很多都有全球化割洋韭的出海行動,我認爲如果中概股需要境外美元支持其出海融資或回購股票,發行可轉債是非常划算的一招。所以信也這次發行,對於中概其他公司而言有借鑑意義,C資產回暖,融資大環境變得溫柔起來,只要公司質地足夠優秀,發行條款有利,我預期可轉債融資會大行其道。
2.Cost of Capital
作爲長期持有信也的股東,我談談如何理解這筆可轉債操作,也趁機科普一下公司融資。商學院教授corporate finance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公司融資成本(cost of capital)。cost of capital,包括了通過發債融資的cost of debt和通過增發股票融資的cost of equity;這裏要注意,無論債權融資還是股權融資,都是有成本的,債務成本就是總利息支出這比較直觀;而股權成本其實是將公司的一塊權益出售掉,對於上市公司而言,這塊成本比較隱蔽,但股東不是做慈善,他們也有投資回報要求。
這裏有一個規律與常識,一般情況下,股權成本會大於債務成本,因此你會看到有許多公司融資,能發債的時候就不太發股,能借錢的時候就不增發;但如果發債成本很高,或者會讓公司整體槓桿過高,那也不划算,利息會喫掉公司利潤。此時在債和股之間取個平衡,如果發可轉債的條款好,就是一個優選的資本市場決策。
3. 回到信也科技:a).可轉債條款, b). 資金用途, c).潛在稀釋
a).可轉債條款
可轉債自然要考慮轉債價格,轉債價格越低對老股東越不划算,轉債價格越高對老股東越划算。而信也這筆可轉債,票據初始轉換率爲每 1000 美元票據本金轉爲80.8865個ADS(1個ADS就是一股美國存託憑證),對應轉換價爲12.36美元/ADS,而根據6月18日收盤價9.51美元,債轉股的價格與現在股價比,溢價差不多30%。也就是股價要上漲30%,才觸發可轉債轉股。
b). 資金用途
這筆可轉債融資的用途兩個,第一,40%的資金,大概6000萬美元,直接用於股票回購;第二, 60%的資金,大約9000萬美元,補充working capital+加速出海。
第一個直接用於回購比較好理解,信也在23年8月和25年3月宣佈了兩次回購計劃,這筆資金會加速第二次回購,等於是10塊錢以下的價格把股票回購買回來,未來如果股價能到12.36,再以債轉股方式賣給債券投資者;如果股價到不了12.36,則就是一筆利息僅僅2.5%的貸款,純純的便宜錢。至於一進一出淨稀釋多少,下文會計算。
第二個是加速出海(overseas business ramp-up:),信也有很大海外擴張的業務需求,而海外業務自然需要美元——2024年年報會議提到海外預期指標,包括2030年希望做到集團收入50%,由海外市場貢獻。而目前的情況是,截至1Q25,20.4%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1Q25,信也海外累計註冊用戶3890萬,同比增長 45.1%,單季度新借款人 70 萬人,同比提升89.3%。
c).潛在稀釋
當然有一點要強調,可轉債雖有股債二象性,但其本質仍然是股,所以有稀釋原股東股權的可能,也有稀釋每股淨利潤EPS的可能。這個我專門算一下,假設綠鞋的2000萬也全部行權,所有1.5億都轉成股票,那大概會有4.8%的稀釋。但因爲6000萬美元直接回購了2.5%的股票(回購638萬股),假設最後註銷或計入非流通庫存股,抵消一部分稀釋。另外資金成本降低本身也會對EPS有直接提振(利息支出直接變少了),也是抵消對EPS的稀釋。
另外還有一個知識點,可轉債其實對於潛在投資者而言也是投資的好標的,一來,雖然利息不高,但是天花板沒有蓋子;而且如果他們擔心風險,還可以對沖下行風險,可以使用轉債套利策略(convertible arbitrage strategy)。比如票據的認購買家,在票據發行定價後和到期日前的任何時段(尤其是第一天),可能會選擇同時做空一定數量的股票來對沖。這有時候會導致CB發出去的第一天價格下跌,而對於此,信也有公司回購可以抵抗。
4. 信也科技的估值基本面
基本面上,信也1Q2025淨利潤創轉型後新高,而國際業務高速成長, Q1 Non-GAAP 歸母淨利潤 7.8 億人民幣,同比增40%。如果2025年歸母近利潤能到30億的話,目前估值是6-7倍的水平。短期流動資金近85億rmb,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54億rmb和短期投資31億rmb,但考慮到海外擴張、CapEx、AI風控、技術引擎和R&D投入,融資一筆便宜的美元加速完成回購與支撐海外擴張。而2025年及以後的股東回報可以更加靈活——比如可以加大現金分紅,也可以增加回購。EPS上升期,未來提高現金分紅可期,對這家公司我反正是持續看多。
而其他中概股,在這波示範操作下我認爲也會開始一些這方面的條款類似的可轉債融資,拿到低成本的出海和回購需要的美元;出海出海,彼美元夫子,雲帆濟滄海。
本文作者:陳達美股投資;智通財經編輯:黃曉冬。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