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劉潤)
星巴克,這次可能真的要“賣身”了。
從全球CEO鬆口承認“可能出售部分股權”,到啓動出售流程、開始出售路演,“緋聞”,越來越像真的了。根據報道:
星巴克中國就業務出售向市場潛在買家召開說明會,有超過10家機構參與。有近20家投資機構參加,包括高瓴資本、方源資本、信宸資本等。這意味着,星巴克中國業務從此前的引入戰略合作,轉爲中國區業務出售。
有人可能會說,星巴克,終於還是被價格戰搞倒了。
這麼說,確實有道理。畢竟看上去,在瑞幸、庫迪的9塊9攻勢之下,星巴克同店銷售,連續多個季度下滑,客單價也下跌了接近10%。
但價格戰,只是症狀,不是病根。真正的病根,還在其他地方。
什麼意思?簡單說說我的看法。大概3點。或許不夠全面,但供你參考。
第一點。雖然星巴克是靠“賣產品”賺錢,但本質上,它做的是“運營型”業務。
你一定去過餐廳裏喫飯,也看到過賣預製菜的零售店。如果去零售店,店員的工作,是把這份料理包,“加熱”一下,然後微笑着端給你。產品本身的味道,在你進店之前,就已經決定了。
但如果,你去現場炒菜的連鎖餐廳呢?雖然廚師手裏,也有一份標準菜譜,但你的那盤菜到底什麼味道,還是要由廚師,現場點火、倒油、開炒。火候大小,鹽放多少,廚師今天心情好不好,都會有直接影響。
這是兩種重心完全不同的業務。
像蘋果、戴森這種企業,做的是“產品型”業務。它的價值,是賣給你一個高度標準化的產品。雖然線下零售店體驗也很重要,但歸根結底,都是圍繞產品展開的。它的運營,相對是“輕”的。
但星巴克的運營,相對更“重”。
你走進星巴克的原因,可能不只爲了“一杯咖啡”,而是那個巨大柔軟的沙發,是空氣裏那股熟悉的、混合着咖啡豆香和烤麪包的味道。它賣的是一個完整的體驗。而體驗,是隨時可能變化的、由無數個細節構成的。
比如,那個沙發,今天有沒有被人弄髒?空氣裏的味道,會不會被旁邊顧客的外賣沖淡?咖啡師今天心情好不好?甚至,洗手間裏還有沒有紙?……成千上百家店,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會在任何一個時刻出問題。
生意,可能包括這三種:產品型、運營型、資源控制型。雖然表面上,星巴克是在“賣咖啡”,但它真正賺的,是“運營的錢”。不靠產品一錘定音,而是在成千上萬個細節裏,堆出利潤。
產品型業務,是“賣果子”,運營型業務,是“種樹”。
賣果子,要交付一個好東西。但種樹,卻要營造一個好體驗。不同的特點,使得它們競爭的維度,完全不同。對於運營型業務來說,效率,幾乎是一切。
第二點。“運營型”業務,拼的是:效率。
一說到效率,你可能馬上會想到:更快地做出一杯咖啡,或者更快地收錢。但我要說的效率,不止是這個,還包括:對市場的反應。
2021年,瑞幸做了這麼一件事。它把很多人愛喝的椰奶,和咖啡攪在了一起,推出了一款新品:生椰拿鐵。這下不得了。門店的椰奶,直接斷貨。上小紅書上看看,到處都是:好喝!瑞幸YYDS!
瑞幸的反應也很快,它立刻把所有資源都壓上去,把生椰拿鐵,打造成了一個現象級的單品。上線8個月,生椰拿鐵爲瑞幸貢獻了12.6億元收入,最高單日銷量突破42萬杯。
那一年,像這樣的新品,瑞幸一共上了:113款。
類似的爆款,星巴克的研發團隊肯定也看到了。可是,椰奶這種聽起來“不太洋氣”的口味,要不要加到菜單裏?如果加了,價格跟不跟?如果跟了,原有的價格怎麼保持?這都要調研、研究、開會……時間,就這麼過去了。
這背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指揮體系”。
本土新品牌,就像一支特種小分隊。指揮官趴在戰場上,能看到炮彈的每一個落點,當場就能做出開火決定。而跨國巨頭,就像一個龐大的軍團。實力很強,但如果將軍遠隔重洋,士兵想挖壕溝,流程走完,敵方的坦克軍團早就開走了。
在中國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市場,運營型業務,很難打“陣地戰”。他們打的,往往是“游擊戰”。而游擊戰,需要“快”。
所以,當“快不起來”的團隊,遇上需要“快”的市場,會發生什麼?
第三點。節節敗退。搞“運營型業務”的外企,在中國幾乎都會節節敗退。
曾經,肯德基和麥當勞,也像今天的星巴克一樣,增長乏力,被本土對手比如華萊士、老鄉雞,搞得焦頭爛額。2016年,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中國剝離上市,由本土團隊獨立運作。2017年,麥當勞“認輸”,以20.8億美元的估值,把80%的股權賣了出去。
然後呢?它們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門店瘋狂下沉不說,菜單上連油條、熱乾麪和糉子都出來了,生意越做越好。麥當勞裏,大爺不再只是陪孫子來喫漢堡,自己也能喫油條豆漿。
“重運營”業務的“大腦”,必須離它的“手腳”足夠近。
很多外企,大腦遠在千里之外。它們可以用標準化的流程,賣給你一顆好“種子”。但要把這顆種子,在中國種成參天大樹,往往力不從心。
最終,它們會發現,最有效率的方式,是把“種樹”這個又苦又累的活,交給能貼着地面跑、真正懂這片水土的本地團隊。
對運營型跨國公司來說,想要在中國真正紮根,最現實的策略,往往是:品牌我出,運營你來。
像奧樂齊和山姆,就是典型例子。它們下放決策權,把選品、物流、營銷等交由中國團隊主導,纔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
回到我們開頭的問題。星巴克,真的是被9塊9的瑞幸打敗的嗎?
可能,真不是。它不是輸給了對手,它只是輸給了中國市場這片“水土”。
同樣是餐飲類巨頭,同樣在中國面臨增長困擾,麥當勞、肯德基們,早在10年前,就決定“賣身”。但這背後的門道,星巴克好像現在才真正明白。
或許,星巴克最大的對手,從來都不是瑞幸。
星巴克最大的對手,是那個還活在黃金時代裏的,昨天的,自己。
參考資料:
2、中國業務深陷“賣身”傳聞 瑞幸9塊9逼退星巴克?
3、星巴克中國爲什麼需要賣身
4、60億美元“賣身”?誰會是星巴克中國的“意中人”
5、生椰拿鐵賣了12億杯後,瑞幸在印尼“包島”,拓展“熱帶供應鏈”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景九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靜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