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牌照點燃市場熱情 頭部公募佈局虛擬資產新戰場

財中社
06-26

6月25日,國泰君安國際(01788)因獲香港證監會頒發虛擬資產交易及相關諮詢服務的綜合牌照,股價單日暴漲超198%,創歷史最大漲幅。這一消息不僅點燃了資本市場對虛擬資產合規化的熱情,更折射出傳統金融機構對加密貨幣領域的戰略轉向。事實上,在監管框架逐步清晰的背景下,國內頭部公募基金早已聞風而動,從產品佈局到人才儲備,正悄然構建虛擬資產投資的“新戰場”。

頭部公募搶灘虛擬資產:產品與人才雙輪驅動

華夏基金(香港)的佈局堪稱行業標杆,其待成立的“華夏港元數字貨幣基金”將以錨定港元的穩定幣爲主要投資標的,結合區塊鏈技術企業股票構建組合。這一產品設計既規避了加密貨幣的高波動性,又對接了香港即將實施的《穩定幣條例》合規框架。據華夏基金(香港)首席執行官甘添在6月15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的公開表述,該基金的設立旨在“爲合格投資者提供連接數字經濟與傳統金融的橋樑”。

甘添進一步指出,穩定幣作爲“鏈上法幣”的合規形態,已具備貨幣基金的流動性特徵與支付屬性,而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正通過牌照制度將虛擬資產納入監管閉環。“當穩定幣的儲備機制、贖回效率與合規標準達到傳統金融產品要求時,機構資金的入場將成爲必然。”他強調,華夏的佈局並非追逐短期熱點,而是基於對全球貨幣數字化趨勢的長期判斷。

與華夏的產品落地相呼應,博時基金的動作則聚焦於底層能力建設。其6月23日發佈的招聘信息顯示,“產品經理(虛擬資產方向)”崗位要求候選人負責虛擬資產相關產品的設計和發行,以及後續全生命週期管理,推動傳統金融產品和虛擬資產、穩定幣的結合,發掘產品機會等。這一招聘方向被業內視爲公募基金從“觀望”轉向“實操”的關鍵信號——在監管允許的框架內,機構正通過人才儲備構建虛擬資產投資的研究體系。

頭部機構的集體行動,折射出穩定幣市場的爆發潛力。業內普遍認爲,穩定幣當前總市值在2000億至3000億美元,尚不足全球法幣市場的1%。但在未來5至10年內,穩定幣有望實現10倍級增長,突破2萬億-3萬億美元的規模。公募基金的入局,或將成爲推動這一市場從“幣圈小衆”走向“主流配置”的重要催化劑。

穩定幣:重塑全球支付體系的“數字籌碼”

穩定幣的本質是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法幣數字化的金融工具。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不同,其價值錨定單一法幣(如美元、港元)或一籃子貨幣,通過1:1儲備機制維持幣值穩定。以USDC爲例,用戶向發行方存入1美元,即可獲得1枚USDC穩定幣,該代幣可在區塊鏈上自由流通,贖回時仍可按1:1換回美元。這種機制類似“電子化金本位”,發行方需定期披露儲備審計報告,確保資產覆蓋度。

與微信、支付寶等傳統電子支付相比,穩定幣的核心差異在於底層邏輯:前者依託中心化銀行賬戶體系,後者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賬本。這賦予穩定幣兩大優勢:一是跨境支付效率——通過傳統渠道進行國際轉賬需1-3個工作日,手續費約6.35%,而穩定幣轉賬可實時到賬,費用低至0.1%-0.3%;二是可編程性——穩定幣可嵌入智能合約,實現自動化清算與金融衍生品交易,這是傳統支付工具難以企及的。

在中國,央行主導的數字人民幣(CBDC)與穩定幣呈現不同發展邏輯。數字人民幣是法定貨幣的數字化形態,採用“央行-商業銀行-公衆”的雙層運營體系,側重國內支付場景與政策調控;而穩定幣在境內仍屬監管禁區,但香港正成爲探索“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試驗田。

根據香港金管局規劃,2025年8月實施的《穩定幣條例》要求發行方必須持有牌照,維持100%高質量儲備,並落實KYC/AML(反洗錢)措施。這一框架爲內地機構提供了合規窗口——螞蟻集團騰訊等已表態將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探索基於離岸人民幣(CNH)的穩定幣發行。此舉既服務於人民幣國際化,又爲境內金融機構積累虛擬資產運營經驗。

穩定幣發行方的盈利模式相對透明:通過將用戶存入的法幣投資於短期國債、現金等價物等生息資產,賺取儲備利息與贖回成本的差額。以Circle爲例,其2024年營收16.76億美元中,99%來自USDC儲備產生的利息收益。這種“貨幣基金式”的利差模型,使其盈利高度依賴央行利率環境,但也因規模效應形成壁壘——截至2025年,USDT與USDC兩大頭部穩定幣合計佔據全球85%的市場份額。

隨着香港、新加坡等監管試點落地,以及美聯儲等央行對合規穩定幣的態度轉暖,這一領域正從“加密實驗”演變爲全球支付體系的底層基礎設施。對公募基金而言,佈局穩定幣相關產品,既是捕捉行業紅利的機會,也是應對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必然選擇。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