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上觀新聞
最近,以民國四大奇案之一爲藍本的電影《醬園弄》引發了廣泛關注。
影片中的 “醬園弄”,原址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新昌路432弄,如今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之中。
在城市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像 “醬園弄” 這樣消失的舊地名還有很多,讓我們去追尋那些舊地名的蹤跡吧。
新衙巷→學院路
舊名:新衙巷
今名:學院路
地理位置:東起東街,西至三牌樓路
700多年前,新衙巷作爲上海縣署門前的東西大道,被明代《上海縣誌》記作“上海第一街”。從新衙巷到新街巷,從縣前街到院西街,這條馬路先後換過十餘個名字。1945年,因北首曾是上海學宮,它被改名爲“學院路”。
道前街→金壇路
舊名:道前街
今名:金壇路
地理位置:位於黃浦區,從白渡路穿過中華路
只有百米長的黃浦區小街“金壇路”,曾是清代官衙的“前街”。1724年,蘇松太兵備道主管海關事務,衙門所在的馬路便稱“巡道前街”,簡稱“道前街”。1911年上海光復後,這裏變身淞滬警察廳,路名也改爲“警廳路”。1964年,因吳語“警廳”諧音“金壇”,更名爲“金壇路”。
南倉→南倉街、南碼頭
舊名:南倉
今名:實際地址在今陸家浜路南倉街處,南倉渡即今天的南碼頭
地理位置:位於陸家浜路附近及黃浦江畔
當老外們在南外灘輕紡市場砍價時,他們不會想到,這裏在明朝時曾是一座糧倉。明代宣德年間,巡撫侍郎周枕在上海建起兩座大型糧倉。其中一座位於青浦唐行,被稱作 “西水次倉”;另一座則在上海縣東南浦濱,名爲 “南水次倉” ,簡稱“南倉”。
那時,每年秋收後,各地徵收的糧食會通過黃浦江,沿着陸家浜水系運入南倉。承載運輸功能的渡口便叫做 “南倉渡”,也就是現在的南碼頭。隨着時間推移,南倉周邊逐漸形成街道里弄。如今的南倉街,名稱正是源於這座歷史悠久的南倉。
大自鳴鐘→西康路長壽路一帶區域
舊名:大自鳴鐘
今名:無
地理位置:東起陝西北路,西靠常德路,南近安遠路,北達普陀路,西康路長壽路一帶
1926年,今西康路長壽路畔建起了一座大自鳴鐘。每逢整點,鐘聲悠揚,方圓幾里都能聽到。大自鳴鐘周邊逐漸形成了熱鬧的集市,商鋪林立,人來人往。
1959年,大自鳴鐘因城市建設被拆除,但這個地名卻一直沿用下來,成爲了這片區域的標誌。
盧家灣→區域概念保留
舊名:盧家灣
今名:無
地理位置:大致範圍東至淡水路、魯班路,西至泰康路,南至斜徐路,北至建國中路。
老盧灣給我們留下了繁華的淮海路商業街,還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的“鉅富長”。
盧灣區的名字就來源於“盧家灣”。它原爲肇嘉浜的一個河灣,因羅姓聚居於此而得名羅家灣,“羅”“蘆”在滬語中發音相同,遂訛爲“蘆家灣”。寫着寫着,草字頭也沒了,成了“盧家灣”。
1950年,盧家灣區改名爲盧灣區。2011年,盧灣區與黃浦區合併。
叉袋角→M50創意園附近區域
舊名:叉袋角
今名:無
地理位置:今M50創意園附近
清代時期,叉袋角以形似“叉袋”而得名。叉袋是一種麻織的大口袋,袋口上設有“耳朵襻”,用於交叉打結。蘇州河這一段的形狀像叉袋,於是其南岸外凸的地方叫作“叉袋角”。20世紀初,叉袋角周邊建起了許多工廠,如福新麪粉廠等。如今,叉袋角的工廠大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M50創意園。
這些消失或演變的上海舊地名,是上海發展的見證者,是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印記。
對於外鄉人來說,這些舊地名如同打開歷史寶匣的鑰匙;對於上海人,這些消逝的名字,是綿綿鄉愁,更是永遠無法割捨的城市記憶。
新民晚報記者 馬曉荔
上海灘上洋掌櫃(ID:shyangzhanggui)編寫
原標題:《新民僑梁 | 醬園弄今何在?那些消失的上海地名藏着城市發展史》
欄目編輯:梅瓔迪 文字編輯:張家愉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馬曉荔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