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Robotaxi領域再掀風潮!
行業內新老玩家動作不斷,既迎來特斯拉、哈囉等企業帶來的新衝擊,也有百度、文遠知行等老面孔持續發力。
老玩家憑藉積累的技術與運營經驗,在拓展市場、提升服務上頻出奇招;新玩家則帶着全新的資源與理念強勢入場,試圖在這片充滿潛力的賽道中搶佔先機。
01
新老玩家齊入局,Robotaxi賽道掀全球擴張潮
在當下的出行領域,Robotaxi正成爲各方角逐的焦點,衆多企業紛紛發力,爲行業帶來諸多新氣象。
當地時間6月22日,特斯拉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正式推出Robotaxi服務,這一醞釀9年的計劃終於落地。首批約10輛基於Model Y改造的車輛投入使用,服務範圍在奧斯汀南部特定區域。爲保障安全,副駕駛配備安全監控員。馬斯克計劃幾個月內將車隊規模擴展到1000輛。
同樣在近期,大衆汽車首次公佈Robotaxi戰略目標,計劃2026年推出自動駕駛汽車ID.Buzz AD。屆時,漢諾威大衆工廠將生產至少1萬輛該車型,優步出租車服務公司會成爲首批買家之一,2026年先於洛杉磯開啓有人駕駛安全運營,2027年過渡到完全自動駕駛。
國內市場也迎來新玩家。6月23日,哈囉宣佈正式進軍Robotaxi賽道。由哈囉、螞蟻集團、寧德時代共同發起成立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註冊成立,三方首期合計出資超30億元。哈囉憑藉在出行業務、海外市場拓展及AI應用方面的經驗,與螞蟻集團在AI技術、安全隱私保護等領域的優勢,以及寧德時代領先的動力電池和智能滑板底盤技術相結合,致力於L4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安全應用和商業化落地。目前,哈囉Robotaxi業務及研發團隊已完成核心人才矩陣搭建。
科創企業的步伐也在加快,6月15日,文遠知行宣佈與Uber、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簽約,將在迪拜落地部署商業化Robotaxi出行服務。該服務預計今年年內上線Uber平臺,首批Robotaxi將進行有安全員的商業運營和純無人測試,2026年第一季度實現純無人商業運營。文遠知行還計劃未來五年在15座新增城市部署Robotaxi,加速拓展國際市場。
此外,蘿蔔快跑正加快在東南亞市場佈局,最早於今年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推出無人駕駛出行服務;小馬智行與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達成戰略合作,2026年推進全無人商業化運營;曹操出行試點開啓Robotaxi服務,預計2026年底推出L4級Robotaxi定製車型……
02
巨大市場潛力吸引車企紛紛佈局
事實上,車企及相關企業在Robotaxi領域的佈局早已展開,而近期新動作尤爲密集。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應用與消費者研究分會副祕書長常亮判斷,自動駕駛或將成爲未來出行的終極解決方案。試想這樣的場景:未來社會中,自己駕車反而成爲少數人的“奢侈體驗”,只有那些追求駕駛樂趣的富有人羣,纔會特意購置具備人工駕駛功能的車輛,偶爾下場感受操控快感。而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共享無人駕駛汽車將成爲日常出行的主流選擇。
廣東省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祕書長張瑞鋒認爲,目前Robotaxi尚未完全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但正朝着這一目標加速邁進。車企紛紛加速進入Robotaxi領域,主要是基於市場前景、技術趨勢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首先是市場前景廣闊。據預測,全球Robotaxi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3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700億美元,中國將成爲最大市場,拿下全球超過一半的份額。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車企紛紛佈局,以搶佔未來市場份額。
其次是行業趨勢推動。隨着汽車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發展自動駕駛成爲車企爭奪未來市場的下一個重要戰略方向。Robotaxi作爲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應用之一,模式愈發得到車企的關注和重視,是車企順應行業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
成本降低與盈利可期。隨着技術的進步和產業鏈的完善,Robotaxi的成本逐漸降低。以小馬智行爲例,第七代車規級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BOM成本較前代下降70%,當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實現單車盈利後,Robotaxi將成爲車企新的盈利增長點。
與此同時,政策支持有力。聚焦於中國市場,國家和地方政策積極引導和支持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爲Robotaxi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國務院辦公廳啓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訂工作,全國已有10餘座城市推進自動駕駛地方性立法,多地出臺開放道路與示範應用規範性文件,有利於車企開展相關業務。
03
當技術將熟遇上責任真空與盈利困局
Robotaxi領域動作頻繁,背後折射出汽車產業向自動駕駛轉型的迫切態勢。
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顧大松分析,當前,車企在Robotaxi領域主要採取兩種路徑:一類如特斯拉,憑藉自身技術儲備獨立研發;另一類則通過與科創企業合作彌補技術短板。這種轉變源於行業共識:自動駕駛不僅是技術升級,更將推動汽車從私人消費品向共享出行工具轉變,重塑整個交通生態。
回顧行業發展,早期車企熱衷佈局網約車平臺,卻因重資產模式陷入盈利困境。如今,隨着自動駕駛技術逐步成熟,車企意識到必須切入Robotaxi賽道,才能在未來出行市場佔據主動。
然而,技術進步並未掃清商業化障礙,Robotaxi的商業模式與法律框架仍存在諸多空白。以特斯拉設想的“車輛共享”模式爲例,私人車輛閒時接入平臺運營,誰應承擔客運服務主體責任?自動駕駛狀態下發生事故,責任又該如何劃分?
此外,Robotaxi的規模化運營同樣面臨挑戰:單臺車輛盈利微薄,需通過大規模投放分攤系統成本;而自動駕駛車輛與人工駕駛車輛混合派單的可行性,也需政策與運營機制的雙重支持。城市該如何規劃投放規模?如何平衡安全與效率?這些問題都亟待解答。
顧大松認爲,總體來看,儘管自動駕駛技術已趨近落地,但Robotaxi要實現真正商業化,仍需突破商業模式與法律合規的雙重瓶頸。未來,車企不僅要比拼技術研發,更需在生態構建與規則探索上持續發力,才能在這場出行革命中贏得先機。
張瑞鋒則補充,雖然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硬件成本的下降,無人駕駛出租車製造與運營狀況正在得到改善,但是目前還看不到盈利時間表。況且這也不完全是一道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的簡單數學題。擁堵最嚴重的城市往往會限制運營車數量或額外向運營車輛收費,這都可能帶來更高的綜合運營成本,也會減少以擴大規模來攤平成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