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利美與房地美私有化終是幻夢

商業週刊
06/30

自2008年金融危機瀕臨崩盤以來,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在政府接管下的表現堪稱亮眼。它們已向財政部返還逾3000億美元,遠超當初救市時動用的1910億美元納稅人資金。如今,它們擔保了美國約40%的單戶住宅貸款,在經濟低迷期仍保持信貸通暢,為數以百萬計的家庭提供了購房便利。

而眼下,白宮官員正考慮改變這一安排,投資者也在覬覦這塊已被證實的利潤蛋糕。對此,政府不妨維持現狀,勿輕舉妄動。

坐擁近8萬億美元資產的房利美與房地美,堪稱美國住房市場的基石。若無二者存在,傳統的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貸款恐將難以為繼。然而數十年來,它們一直扮演着某種缺陷明顯的「混合體」角色:既像私營企業,以為股東創造價值為目的;又像國有企業,市場普遍默認,若遇到危機,政府終將出手相救。正是這種雙重身份,使它們能以低廉的成本孖展、承擔高風險、獲取高利潤,直至次貸危機引爆,鉅額虧損迫使政府介入。

此後,在政府託管之下,房利美與房地美經歷了深度改革,不僅更好地保護了納稅人利益,也引入了私人資本,整體提升了住房金融系統的穩健性。它們剝離了有毒資產,提高了擔保費用,通過創新交易機制將大部分虧損風險轉移給外部投資者,還構建出統一的證券化平臺,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儘可能標準化且易於交易。從多個維度看,它們已經轉型為一種「公共事業單位」,確保全球儲蓄資金高效注入美國借貸市場。

儘管成就斐然,仍有人執意主張「讓房利美與房地美迴歸市場」。雄心勃勃的改革法案層出不窮,又一一擱淺。美國總統曾表示「正在認真考慮」重新私有化,但具體方案仍語焉不詳。另有聲音鼓譟恢復類似危機前那種「半公半私」的舊模式,同時讓殘餘的普通股持有者獲利。關於提案可能通過的預期已推動股價飆升。

但無論上述哪種設想,恐怕都難以勝過當前體制。歷史已經證明:政府無法從對住房市場乃至整體經濟如此關鍵的企業中完全抽身。若要讓它們完全市場化,所需的股權資本既要為投資者所接受,又要龐大到足以消除市場對政府危機救援的預期,這幾乎不可能實現。即使出臺深思熟慮的改革方案,也很可能擾亂抵押貸款市場,推高借貸成本。

將近二十年來,房利美與房地美已充分證明,它們在政府管控之下依舊可以高效運作。它們在實現任何合理改革目標方面,已經取得顯著進展。既然現行機制運轉良好,又何必去修修補補、無事生非呢?撰文/彭博新聞社 翻譯/程璽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