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連接虛擬與現實的價值橋樑——從日常支付到全球貿易的金融革命

期貨日報網
06-30

引言:一張牌照引發的金融革命

2025年6月24日,香港金融界迎來歷史性一刻——某香港中資券商正式獲得香港證監會批准,將現有證券交易牌照升級爲可提供虛擬資產交易服務的綜合牌照。消息一出,資本市場應聲沸騰:次日開盤,該券商股價單日暴漲近200%,創下近十年新高;相關概念股集體漲停,香港證券ETF單日成交額突破200億元,市場對穩定幣的期待值被瞬間點燃。

這一事件不僅標誌着傳統金融機構正式踏入加密資產領域的深水區,更揭示了全球金融格局的深刻變革。該券商的牌照升級,使其成爲首家提供比特幣、以太幣及泰達幣(USDT)等穩定幣“一站式”交易服務的持牌機構,客戶可直接在合規平臺完成數字資產配置。這一突破背後,是香港《穩定幣條例》即將生效的監管紅利,也是中資機構爭奪全球數字金融話語權的關鍵落子。

值得關注的是,牌照的“分銷”屬性成爲核心特徵:券商通過接入持牌交易所的綜合賬戶(Omnibus Account),爲投資者提供合規幣種交易服務,但禁止涉及高風險山寨幣或內地用戶參與。這一模式既保障了安全性——客戶資產由專業託管機構管理並投保,又通過嚴格的KYC(客戶盡調)和AML(反洗錢)流程強化合規性。不過,香港合規交易所的幣種數量和市場深度仍遜於海外平臺,流動性與盈利能力的挑戰依然存在。

市場分析普遍認爲,這一牌照的發放或將重構券商估值邏輯:從依賴傳統佣金模式轉向“金融基礎設施溢價”,未來隨着港元穩定幣牌照落地,持牌機構有望成爲穩定幣分銷的關鍵渠道,並在跨境支付、資產代幣化等場景中佔據戰略地位。正如業內人士所言:“穩定幣正從加密工具演變爲重塑跨境支付、影響貨幣主權的戰略基礎設施,而香港的牌照博弈,實則是大國金融定價權的暗戰。”

穩定幣的誕生與原理:爲何需要“數字美元”?

1. 加密貨幣的痛點與穩定幣的誕生

2009年比特幣的誕生開啓了數字貨幣時代,但其價格劇烈波動(如單日漲跌幅超過20%)使其難以成爲日常支付工具。爲了解決這一問題,穩定幣應運而生。穩定幣是一種通過錨定法幣(如美元)、黃金或算法機制來保持價值穩定的加密貨幣。例如,1枚USDT(泰達幣)始終錨定1美元,價格波動通常控制在±1%以內。

2. 穩定幣的三大類型與核心價值

法幣抵押型:如USDT、USDC,每發行1枚穩定幣需在銀行存入1美元,透明但依賴機構信用。

加密貨幣抵押型:如DAI,通過超額抵押以太坊等資產發行,去中心化但需承受抵押品波動風險。

算法型:如已崩盤的UST,通過算法調節供需維持價格,但因缺乏實際資產支撐而風險極高。

穩定幣既能享受區塊鏈的快速轉賬、低手續費優勢,又避免了比特幣的波動性,成爲連接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的橋樑。

從邊緣到主流:裂變式增長的十年

1.市場規模與場景拓展

2014年USDT問世時,穩定幣市值不足1億美元;到2025年,其總規模已突破2500億美元,承擔了加密貨幣市場90%的交易量。應用場景從最初的交易所媒介擴展至:

跨境匯款:手續費僅爲傳統SWIFT的1/100,到賬時間從3天縮短至幾分鐘。

日常消費:亞馬遜星巴克等企業支持穩定幣支付,用戶掃碼即可購買咖啡。

投資避險:在比特幣暴跌時,投資者可快速將資產兌換爲穩定幣保值。

2.危機與監管覺醒

2022年算法穩定幣UST的崩盤(市值蒸發400億美元)暴露了無抵押模式的風險,促使全球監管加速介入。美國與香港分別推出《GENIUS法案》和《穩定幣條例》,標誌着穩定幣從“野蠻生長”進入合規化時代。

普通人的金融新工具:普惠與效率革命

1. 跨境匯款:打工人的省錢利器​

一名菲律賓海外勞工每月需向家鄉匯款500美元。傳統銀行手續費約25美元,耗時3天;而通過穩定幣USDC,手續費僅0.5美元,幾分鐘內即可到賬。

2. 消費支付:從網購到線下場景。從線上到線下的滲透。線上:Shopify平臺32%商戶接受USDC支付,規避信用卡匯率損失;線下:香港便利店試點穩定幣掃碼購,未來或覆蓋公交、餐飲場景。​

3. 投資理財:低門檻的“數字黃金”。低門檻的“數字保險箱”。抗通脹,如土耳其里拉年貶值40%時,民衆通過USDT儲蓄保值:DeFi理財:存入穩定幣參與鏈上借貸,有可能獲得超過銀行利息的收益。​​

企業級應用:降本增效的“祕密武器”

1.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革新

傳統供應鏈中,中小企業融資需經過銀行、保理公司等多重環節,耗時2周以上;而基於穩定幣的區塊鏈平臺(如螞蟻鏈)可實現實時放款,資金週轉效率提升70%。

2.跨國企業:跨境貿易結算

一家出口企業向其他國客戶收款時,使用穩定幣可避免匯率波動風險,結算成本從3%降至0.1%,年節省費用超百萬美元。

3.資產代幣化:流動性破局​

黑石集團推出BUIDL基金:基於USDC結算的代幣化美債,支持24小時交易,收益率比銀行理財略高,散戶投資門檻降至100美元。

美元霸權與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力

美國《天才法案》:當地時間2025年6月17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又稱《天才法案》,其核心規則是強制穩定幣100%錨定美元資產(現金+美債),禁止支付利息,發行方需聯邦牌照。戰略意圖是將穩定幣變爲“鏈上美元”,爲美債融資(預計2025年美債穩定幣規模達1.2萬億美元),鞏固美元的世界地位。

香港立法會於2025年5月21日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6 月 6 日,香港特區政府於憲報刊登《穩定幣條例(生效日期)公告》,指定 2025 年 8 月 1 日爲《穩定幣條例》開始實施的日期。香港的穩定幣法案將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香港穩定幣條例允許穩定幣錨定港元、人民幣及一籃子資產,支持穩定幣用於DeFi和跨境支付。據香港金管局數據,2025年Q2通過香港流入內地的跨境資金達數百億港元。與美國試圖通過穩定幣延伸美元霸權的本質不同的是,香港以“多幣種兼容”爲人民幣國際化開闢新路徑。

穩定幣與央行數字貨幣:信用與監管的分野

風險對比:穩定幣可能因儲備不足(如Tether爭議)或黑客攻擊而暴跌,而數字人民幣由央行全額擔保,安全性接近現金。

未來穩定幣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1. 普惠金融:非洲農民可通過手機接收穩定幣工資,直接購買種子和化肥,繞過殘缺的銀行體系。

2. 全球支付網絡:據德意志銀行預測,2030年穩定幣可能佔據全球跨境支付30%份額,替代SWIFT成爲主流。

3. 監管融合:美港或合作建立跨境穩定幣兌換機制(如1:1錨定港元與美元穩定幣),降低貿易摩擦。

穩定幣不僅是技術創新的產物,更是全球貨幣體系變革的縮影。它讓普通人享受低成本的金融服務,爲企業打開全球化的大門,也在大國博弈中重塑金融秩序。正如央行前行長周小川所言:“穩定幣的競爭,本質是貨幣主權的數字化爭奪。”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從個人選擇到國家戰略,都在推動價值流動方式的革命性進化。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