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爲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中國血製品行業,正在發生一場大變局。
從華潤48億元收購博雅生物,到海爾系125億元控股上海萊士;從天壇生物13億元吞併中原瑞德,再到近期中國生物擬46億元拿下派林生物21.03%股份。短短五年間,中國頭部血製品企業幾乎都發生了資本異動,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劇烈生變,正向深度整合時代演進。
血液製品,作爲國家重要的戰略性儲備物資及重大疾病急救藥品,一直處於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地位,呈現政策壁壘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伴隨中國血製品的整合浪潮不斷加深,這個賽道註定將會誕生一個超級巨頭。
01
現有格局:四分天下
牌照是中國血製品行業最大的護城河。2001年,國家爲防控艾滋病而發佈政策文件:全面暫停血製品生產企業的新批許可。至此,中國血製品行業正式進入存量競爭時代,企業若想入局,只能通過收購持牌企業來實現。
2012年漿站審批政策再度收緊,企業新建漿站需具備包括“白蛋白”在內的六種核心血液製品生產資質。由於資質門檻高,漿站新建速度顯著放緩,到2021年底,全國實際運營的血製品企業銳減至28家。牌照與漿站的雙重稀缺性,迫使企業將併購視爲擴張的核心路徑,國資與民營資本圍繞血漿資源展開激烈爭奪。
幾經爭奪,行業逐漸形成四分天下的競爭格局。
2021年,華潤醫藥斥資48億元控股博雅生物,並持續通過資本運作擴充漿站資源;2023年12月,海爾集團以125億元拿下上海萊士控股權,創下行業併購金額之最;國藥集團坐擁天壇生物和衛光生物,又在今年耗資45億元收購了派林生物,憑藉央企背景和最大采漿網絡,穩坐行業頭把交椅。至此,國藥系、海爾系、華潤系與獨立龍頭華蘭生物四大陣營鼎立的格局正式成型。
雖然四大巨頭資源實力迥異,但目標卻出奇的一致——搶佔血漿資源。
國藥集團通過天壇生物、衛光生物、派林生物三大平臺,構建起覆蓋全國的漿站網絡。截至2025年6月,國藥系漿站總數達154個,採漿量突破4000噸,佔全國總量近40%。其中,天壇生物作爲核心載體,2024年採漿量達2781噸(同比增長15%),單站採漿效率行業領先,並以1.85億美元收購中原瑞德新增 5個漿站。
海爾集團在2024年以125億元控股上海萊士後,加速併購擴張。2025年斥資42億元收購南嶽生物,新增9個漿站,漿站總數增至53個,採漿量提升至近1800噸。
華潤醫藥自2021年收購博雅生物後,也持續加碼併購擴張。2024 年收購綠十字中國,新增4個漿站及重組VIII因子銷售權,採漿量從467噸提升至630 噸。華潤依託央企背景,在內蒙古、山東等地加速漿站審批,計劃整合丹霞生物旗下17個漿站資源,目標在“十四五”末實現漿站數量翻番。
華蘭生物作爲唯一股權穩定的頭部企業,2024年採漿量達1586.37噸,單個漿站效率行業第一,其“血製品+疫苗”雙業務模式形成獨特護城河。
持續整合之下,行業集中度急速攀升。2019年,前五名企業市場份額不足50%,到2024年,這一數字已超過70%,天壇、萊士、華蘭、派林四家千噸級企業合計採漿量超7300噸,佔全國總量的近60%,“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已不可逆轉。
政策與資本雙重催化,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被極致壓縮。目前國內正常經營的血製品企業不足30家,其中超過半數因缺乏新漿站資質而陷入發展困局。隨着博雅生物收購綠十字中國、衛光生物控股權劃轉國藥等交易陸續落地,非上市血企的市場份額正加速向四大陣營集中。
這場整合遠未終結,未來三年內剩餘優質標的將被悉數瓜分,中國血製品市場極有可能復刻全球寡頭壟斷的格局。
02
超級巨頭將誕生
縱觀全球血液製品行業,集中化是必然趨勢。從20世紀末超100家企業,到目前全球僅剩不到20家主要血液製品企業,前五位的企業市場份額佔比超80%,形成典型的寡頭壟斷格局。
中國血製品行業同樣正步入整合深水區,在規模效應與技術壁壘的雙重驅動下,行業集中度持續攀升的邏輯已從資源爭奪轉向全產業鏈競爭力重構。2023年,國內血製品市場規模突破600億元,但實際需求缺口高達4000噸,這一矛盾正倒逼龍頭企業通過技術升級與跨國佈局填補供給鴻溝,而唯有超級巨頭方能承載這一使命。
血漿採集的規模效應是血製品行業的核心競爭邏輯。在血製品成本結構中,原料血漿佔比超60%,血漿綜合利用程度直接影響企業盈利能力,而規模優勢正是通過提升原料利用率,實現成本控制與產品矩陣拓展的雙重突破。
以天壇生物爲例,2024年其採漿量達2781噸,單站採漿效率領跑行業,龐大的血漿處理量使其白蛋白生產成本較中小企業低15%-20%。更關鍵的是,規模化生產能支撐更多細分產品開發:天壇生物目前擁有14個血製品品種,覆蓋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三大類,而中小企業平均僅能生產5-6個基礎品種。
另一方面,高端產品的供需失衡正倒逼行業加速升級。我國白蛋白人均使用量不足美加日的1/5,免疫球蛋白不足1/4,凝血因子更不足1/50,高附加值產品供給嚴重不足,難以滿足血友病等特殊患者需求。這種結構性矛盾源於深層技術代差:國際領先企業可從血漿中提取22種產品,而國內龍頭上海萊士僅能生產12種。
圖:各國血製品人均消耗情況,來源:山西證券
突破技術代差的路徑清晰:要麼通過技術引進實現快速迭代,要麼依靠長期研發投入完成自主突破。華潤系通過收購綠十字中國,一舉獲得重組VIII因子核心技術,強勢切入百億級血友病治療市場;華蘭生物的重組人凝血因子VIII已進入臨牀階段,其“血製品+疫苗”雙平臺形成研發資源協同,但同樣需要消耗大量的研發成本,2024年研發費用達3.33億元,同比增長18.63%。可見,這兩條路徑均離不開雄厚資本的強力支撐。
此外,政策端也正積極鼓勵企業提升效率。2024年《血液製品生產智慧監管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後,漿站審批週期延長至2-3年,且向“研發能力強、血漿綜合利用率高”的企業傾斜。
當資源、政策、技術三股力量交織,行業終局已清晰可見:不久的將來,中國血製品行業或將誕生首家躋身全球TOP5的超級巨頭。
03
兩條腿走路
中國血製品行業過去二十年的生存法則爲高度依賴漿站資源,但單一“血漿驅動”模式已觸及天花板。2024年進口白蛋白佔比仍高達64.38%,凝血因子類產品缺口超70%,暴露出國內企業“重資源、輕技術”的結構性短板。
與此同時,重組技術對傳統血漿提取工藝的衝擊加劇,以及政策對血漿綜合利用率要求的提升,頭部企業已從“漿站爲王”轉向“資源+研發”雙軌戰略。這一轉型既是突破血漿供給瓶頸的必然選擇,也是打破國際巨頭技術壟斷、填補高附加值產品缺口,同時抵禦技術替代風險的關鍵路徑。
與國際巨頭CSL、武田、基立福等相比,國內企業重組技術仍處追趕階段,但以國藥系、海爾系、華潤系、華蘭生物爲代表的頭部企業,正通過不同的路徑,打破技術困局。
國藥集團作爲國內漿站資源最密集的企業,旗下天壇生物在2023年便實現注射用重組人凝血因子Ⅷ與第四代層析工藝10%濃度靜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的成功上市。2025年,兩款重磅產品已提交上市申請,其中一款爲國內首個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另一款爲注射用重組人凝血因子Ⅶa。此外,天壇生物另一款重組產品 “注射用重組人凝血因子Ⅷ-Fc融合蛋白”於2024年4月啓動臨牀試驗,該產品通過Fc片段延長半衰期,可減少患者注射頻率,有望成爲下一代重組凝血因子的標杆。
上海萊士在2024年被海爾集團控股後,加速技術轉化與產品升級。依託原股東基立福的技術授權,推進重組人凝血因子Ⅶa臨牀,並整合南嶽生物的凝血因子生產線填補產品空白。
華潤醫藥收購綠十字中國後,成爲國內少數同時擁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組Ⅷ因子銷售權的血製品企業。研發管線方面,旗下博雅生物以凝血因子類與特異性人免疫球蛋白類產品爲研發重點,C1酯酶、VWF因子、高濃度靜注人免疫球蛋白及微量蛋白類等在研項目進展有序,形成完善的在研產品梯隊。
華蘭生物自主研發的凝血因子Ⅷ和人凝血酶原複合物即將投產,預計年產能達96.8萬支。未來五年將聚焦核心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加速產品迭代,重點開發高純度白蛋白、第四代免疫球蛋白、高比活特異性免疫球蛋白、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及凝血因子類產品。
行業的勝出者必定屬於能同時駕馭“資源”和“技術”的企業。漿站網絡構築原料護城河,重組技術突破高附加值產品天花板,二者協同方能在血漿綜合利用與技術迭代中佔據先機。這種全產業鏈競爭力的形成,不僅是企業躋身全球血製品巨頭的關鍵,更將推動中國血製品行業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的歷史性跨越。
中國血製品行業的整合大幕剛剛拉開。未來,隨着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創新管線加速落地,更多重磅併購與技術突破即將上演,行業蛻變之路,我們正是見證者。
原文標題 : 中國血製品必將出現一個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