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億美元“賣身”?誰會是星巴克中國的“意中人”

創業邦
06-29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趣解商業(ID:qujieshangye),作者:周昆,編輯:趣解商業消費組,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近日,星巴克中國區舉辦“反向管理層路演”,吸引了包括高瓴資本、凱雷投資、信宸資本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的參與。

據媒體報道,星巴克中國業務估值介於50億至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8億元至430億元,由高盛擔任獨家財務顧問,預計交易將持續到2026年。

圖源:微博截圖

按此估值,若交易成功或將成爲近年來中國消費領域規模最大的併購案之一;目前,交易結構尚未敲定。

星巴克中國方面回應稱,“我們正在評估把握未來增長機遇的最佳方式。我們將繼續專注於實現中國業務的重振增長,保持積極正向的發展趨勢。可以確認的是,星巴克目前沒有考慮完全出售中國業務。”01.資本巨頭競逐

“已有不少潛在買家表示興趣,我們會靈活對待股權結構。”

6月11日,星巴克CEO布萊恩·尼科爾(Brian Niccol)表示可能出售中國業務部分股權,以吸引外部投資者並恢復其在華增長

事實上,早在去年,星巴克中國就被曝有出售股權的可能性;在今年2月,星巴克中國再次傳出要出售業務。

圖源:微博截圖

根據媒體報道,目前潛在買家包括高瓴資本、方源資本、信宸資本、KKR、方源資本、太盟投資等投資機構,以及華潤集團、美團等國內產業投資巨頭。

星巴克中國待價而沽,一場“圍獵”正拉開序幕。

據“趣解商業”瞭解,近期被傳擬收購大窯飲品85%股權的KKR曾投資過字節跳動、南孚電池以及中糧肉食等農業項目,但在連鎖餐飲領域零經驗,且缺乏本土化改造基因;方源資本則曾與安踏聯手,收購始祖鳥母公司亞瑪芬體育,完成中國體育用品最大跨國併購,同時,其控股的CFB集團負責運營DQ、棒約翰中國南區超1100門店,具備餐飲整合實操經驗;太盟投資集團則在2025年收購萬達商業48家萬達廣場,掌控核心商圈流量入口,同時,還是奈雪的茶C輪融資領投方。

產業投資中,華潤集團手握萬象城等高端商場資源的同時,全資控股太平洋咖啡;美團手握七成中國外賣市場份額,旗下美團龍珠參與蜜雪冰城、Manner等投資。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2月份是第一輪談判,現在(6月份)可能處於第二輪或者第三輪談判階段。“一種可能的推測是,星巴克總部對第一輪談判的條件不夠滿意,又增加了新的參與方。”

以高瓴資本爲例,儘管與星巴克的接觸尚處早期,但其參與百里國際、普洛斯、飛利浦家電、格力電器等多家大消費領域的併購案,經驗豐富。

信宸資本的競購底氣,源於其母公司中信資本操盤麥當勞中國。2017年,其聯合凱雷以20.8億美元收購麥當勞中國70%股權,將其門店數從2400家激增至2025年的7000家。值得一提的,麥當勞新開門店中50%分佈於三四五線城市,精準覆蓋縣域消費網絡。

福建華策品牌定位諮詢創始人詹軍豪表示,若收購方是互聯網企業,可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偏好,精準營銷和研發產品;若是有豐富零售經驗的企業集團,能優化供應鏈,降低成本,還能結合本地文化特色,推出更貼閤中國市場的營銷活動和產品,提升品牌競爭力。02.星巴克中國成“血包”?

積極推進中國區業務股份交易事宜背後,是星巴克難掩的焦慮。

當下,星巴克亟需“回血”。

據其2025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星巴克全球總營收87.54億美元,同比微增2.31%;歸母淨利潤3.84億美元,較去年7.72億美元驟降50.26%

圖源:百度股市通截圖

星巴克歸母淨利潤腰斬主要原因是其成本激增。

受咖啡豆關稅影響導致原材料成本上漲29%,門店租金佔營收比從8%升至15%,人力重組費用達1.16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被視作根基的北美市場增長疲軟,該市場爲星巴克貢獻了四分之三的營收。

星巴克曾嘗試以“5美元早餐套餐”挽救客流,但效果微乎其微。“促銷未能改變消費者行爲”。尼科爾在財報會上坦言。

有分析認爲,出售事宜符合尼科爾推行的“迴歸初心”(Back to Starbucks),即資源向北美門店傾斜。

此前,他將北美定爲“壓倒一切的任務”,並推出增加咖啡師人手、門店升級等改革措施。這些動作都需要鉅額資金支撐,星巴克已開始開源節流,如採用零基預算(ZBB),希望以此打破“歷史支出慣性”。

圖源:微博截圖

中國業務在這場戰略調整中,或許成爲“血包”。若該筆交易最終以60億美元成交,或能爲星巴克爭取喘息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剝離非核心資產提升現金流一招,對星巴克來說並不陌生;2018年,星巴克就曾將其零售業務(包括即飲產品)以71.5億美元出售給雀巢,放棄部分業務的星巴克也得以將更多的目光聚焦於連鎖咖啡門店的發展。03.“抄底”星巴克?

當前,星巴克中國處於“內憂外患”的困境,有觀點認爲這或是資本們出手“抄底”星巴克的好時機

詹軍豪指出,當前星巴克中國面臨多重經營難題:價格上,本土品牌低價策略使星巴克沒有價格優勢;產品創新方面,新品推出慢、種類少,難以吸引年輕消費者;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尤其租金上漲,壓縮利潤空間;品牌定位與本土消費趨勢脫節,未能及時跟上健康、便捷等消費新需求。

2025財年第一季度,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額下降6%,這已是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額連續4個季度下滑。

到第二季度,星巴克中國營收約7.4億美元,同比增長5%,環比微漲0.07%;雖有所回暖,但客單價仍在下滑,只是降幅有所放緩,仍不容樂觀。

同時,中國咖啡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深圳中證投資報告顯示,2024年,瑞幸憑藉35.1%的門店數量佔比,穩居第一,星巴克以13.58%的市場份額退居第二。

今年一季度末,瑞幸咖啡門店總數達24097家,淨新開門店1757家,總淨收入爲88.65億元,同比增長41.2%;同期,星巴克中國門店僅7758家,不到瑞幸的三分之一。

不容忽視的,還有銷量問題。

報告期內,瑞幸自營門店同店銷售增長率達到8.1%,而星巴克中國的同店交易量的增長率爲4%。

硬幣的另一面,是星巴克中國強大的品牌影響力,星巴克在中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和龐大的消費羣體。

同時,其在中國還擁有超過7700家門店,覆蓋廣泛且位置優越。

有分析認爲,星巴克中國業務在品牌、供應鏈和門店網絡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是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優質資產;收購後,通過資源整合和優化管理,有望提升其價值,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

處於困境的“香餑餑”,資本們自然樂得接手。“若收購成功,買家能憑藉自身優勢助力星巴克中國本土化運營。”詹軍豪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中國也做出一系列變革,以應對市場競爭以及“擡高身價”

首先,一改“絕不降價”姿態,對非咖系列產品做了調整,降幅在10%以上;這是其入華25年來,星巴克第一次直接、大規模降價。

同時,加快上線節奏,2024財年,星巴克中國推出78款新品。爲迎合健康化消費需求,還推出“真味無糖”,將原有風味糖漿拆分成0糖的風味濃漿、獨立的原味糖漿兩種配料。

此外,星巴克開始深入下沉市場。2024財年,星巴克中國新增166個縣級市場,跟前一年比幾乎翻倍,如今已經將門店覆蓋至超1000個縣級市場

星巴克中國雖面臨增長乏力及市場競爭等諸多挑戰,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在中國市場仍擁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認爲雖然星巴克的資產價格或者同店銷售額等數據有所下降,但這並不意味着“抄底”;考慮到星巴克全球的品牌實力及其在中國市場的持續擴展計劃,這可能只是短期的波動而非長期下滑的趨勢。

此外,從麥當勞(中國)的案例來看,中國團隊接手後,短短几年就把麥當勞在中國的門店數從2700 家店擴張到6820 家,經營業績則大增一倍。

面對衆多意向買家,對於星巴克中國來說,誰能更深入瞭解中國市場需求,助力星巴克加快本土化創新和業績增長,或許就是那個最合適的“意中人”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