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Robinhood聯創:為什麼我們不做一條自己的鏈?|深度訪談

Blockbeats
06-30

原文標題:Vlad Tenev Wants to Tokenize SpaceX & OpenAI on Robinhood

原文來源:Bankless

原文編譯:kkk,BlockBeats

編者按:6 月 30 日,Robinhood 聯合創始人 Vlad Tenev 在 X 發文表示,公司將於北京時間今晚 11 點發布一則與加密業務相關的重大公告。這一動向,恰好契合 Robinhood 當前在加密與金融科技領域的全面擴張節奏。

在金融科技逐步向“平臺化”與“智能化”演進的今天,Robinhood 正站在傳統券商與加密新秩序的交匯點上,用一系列產品線重組勾勒出未來個人金融服務的可能形態。

Robinhood 正在擺脫單一交易工具的定位,轉向以用戶全生命週期爲中心的“操作系統”式佈局。從私募股權代幣化、整合 CFTC 合規的預測市場、上線覆蓋 AI 策略投顧與期權策略構建的 Cortex 與 Strategies,再到推出“現金快遞”式的 Robinhood Banking 和多鏈錢包統一架構,其金融版圖的擴張節奏,遠超外界對一家 FinTech 公司的傳統想象。

在這期 Bankless 的深度訪談中,Tenev 首次系統闡述了 Robinhood 向加密、AI、私人銀行化服務和私募股權開放領域擴展的整體構想。他強調 Robinhood 並非“中心化的對立面”,而是正在成爲連接 TradFi 與 DeFi 的橋樑:用銀行牌照之外的模式提供更高效、更公平的金融接入方式;同時,他也回應了“Bankless 與否”的爭議,指出 Robinhood 在加密業務中扮演的是通道型服務者而非主權發行者。

當下的 Robinhood,已不再只是美股散戶的入場券,而正在試圖成爲加密原生用戶、AI 理財用戶、全球資產投資者的共用入口。

本訪談發佈時間爲 3 月 31 日,以下爲對談內容編譯:

Bankless:歡迎收聽 Bankless,一個致力於探索互聯網金融前沿的節目。今天我對話的嘉賓是 Robinhood 的首席執行官 Vlad Tenev。隨着平臺用戶數量和資產管理規模的持續增長,Robinhood 正在加速成爲加密貨幣領域的頭部玩家。其實他們很早就進入了加密貨幣賽道:不僅早期就在 Robin Hood App 中提供了加密貨幣交易功能,還推出了 Robin Hood 錢包——一款真正的非託管式加密錢包。

不過,由於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執法監管加密賽道的強硬立場,Robinhood 在加密領域的進一步拓展一度被按下暫停鍵。而現在,那個階段已經過去,我想了解的是——在終於獲得 SEC 放行之後,Robinhood 將如何推進加密產品佈局。巧合的是,就在我與 Vlad 對話的這一週,Robinhood 宣佈了一系列重磅產品線:包括 Robinhood 銀行業務戰略和 Cortex。我也想藉此機會與 Vlad 就這些新業務展開了深入對話。

不過對我來說,整段採訪中最有趣的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部分,還是關於“私企在傳統金融市場上市門檻越來越高”以及“這種趨勢如何與代幣化運動交匯”的討論。SpaceX、OpenAI、Anthropic 等當下最具潛力的公司都還是私企,儘管它們的股權在私募市場中以各種方式流通,但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開市場。

Vlad 認爲,代幣化可以在這裏大有作爲——它不僅可以爲這些私企帶來流動性,同時也爲希望接觸技術前沿的公司的投資者提供投資機會。這種創新簡直是天作之合,而若要說最合適承載這種代幣化市場的平臺,Robin Hood 自然是最具潛力的候選。

總的來說,我非常享受這次與 Vlad 的訪談。雖然 Robinhood 還算不上完全的“去銀行化”平臺,但他們在不斷挑戰傳統金融體系、迫使舊秩序變革——這一點,對整個行業來說都是好事。那麼,就讓我們正式開始今天的節目。但在此之前,先感謝那些讓本節目持續播出的贊助商們,是他們讓這場號稱 DeFi 的“狂野西部”的節目成爲可能。這就是爲什麼你應該看看 FRAC's Finance——一個正在徹底重塑穩定幣體系的前沿協議。

歡迎收聽 Bankless Nation。今天我們邀請到了 Robinhood 首席執行官 Vlad Tenev。這是 Vlad 第三次做客節目。每次他來,總會有一些關於 Robinhood 的重磅更新。同時每次 Vlad 出現時,Robinhood 都會進一步深入加密領域。這次也不例外。Vlad,很高興你又來了,歡迎回到 Bankless。

Vlad Tenev:感謝邀請,一如既往地很高興來到這裏。

Bankless:你們最近剛剛發佈了一系列重磅產品更新:Robinhood Strategies、Robinhood Banking,還有 Robinhood Cortex。我們這期節目播出的時機剛好,雖然這其實是個巧合。我們一會兒會聊這些產品,我想先從一些更偏加密原生的話題聊起,特別是美國國內對加密監管環境的新變化。

在這個新政府的領導下,美國的加密行業迎來了很多新的機會,尤其是對那些原本因監管不確定性而裹足不前的機構投資者。現在這個新政府上臺後,具體有哪些“門”是被打開了?Robinhood 現在能做哪些以前做不到的事?你們打算先走進哪一扇門?

SEC 監管態度的轉變

Vlad Tenev:我認爲最直接的變化是,美國停止了那種以“執法代監管”的做法。簡單說,就是我們不再需要在業務的方方面面都應對全線打擊。這種轉變帶來了巨大的改善。比如,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宣佈對 Robinhood 的加密業務,以及行業內其他幾家公司的加密業務,停止調查。那一刻,我們感受到一種立刻的寬慰——我們終於可以作爲公司、作爲一個行業繼續前行,而不用整天對抗那種無休止的打壓。

上一屆政府對加密的態度非常明確:他們根本不認爲加密應該存在,更不允許它與傳統金融系統深度融合。所以,這次政策的轉向,是一個巨大利好。此外,還有兩個重要的立法方向也在推進。當然,我得強調一點:停止“執法式監管”本身就已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另一個令人關注的進展,是關於 Meme 幣的明確監管態度。你可能也看到了,SEC 發佈了一份關於 Meme 幣的備忘錄,明確指出這類代幣不是證券。這其實並沒有太大爭議。從法律分析角度來看,Meme 幣並不符合證券的定義,這一點其實相對清晰。但過去每個項目都要單獨做這套分析,分析是否爲證券。

Robinhood 一直是做得比較規範的公司之一,我們對每一個幣種都進行嚴格的審查和合規性分析,包括是否構成證券。這既昂貴又繁瑣。所以現在官方給出明確的指導和豁免,是非常有價值的,極大降低了我們和整個行業的運營負擔。

類似地,現在關於質押(staking)是否構成證券的問題也有了更明確的界定。這是一件非常積極的事情。你想想,質押的本質是用戶貢獻自己的算力資源來支持區塊鏈運行。而質押服務商的存在,是爲了降低這一過程的複雜度。

總體而言,這意味着用戶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也就是有更多的加密資產流入他們的錢包。之前缺乏這方面的明確監管,其實是在傷害美國消費者,因爲他們無法在監管更加完善的平臺上獲得應得的收益。

所以,現在有清晰的指導是好事。目前美國有兩個正在推進的重要立法方向:一個是穩定幣,另一個是市場結構。穩定幣立法預計會先通過,這對整個行業當然是好消息。但我們真正感到興奮的是“市場結構”的立法。

我們認爲這項立法是關鍵,它將爲我們如何把加密技術整合進現實世界的傳統金融資產提供清晰路線。比如證券化資產、可產生收益的穩定幣,甚至是預測市場等。我們將可以明確界定:

哪些資產屬於加密資產證券(Crypto Asset Security),

哪些屬於加密資產商品(Crypto Asset Commodity),

作爲平臺我們需要採取哪些合規步驟才能上線加密資產證券,

而作爲發行方,又需要滿足什麼條件才能向美國公衆發行這類資產。

我認爲這些問題纔是關鍵所在,而立法能幫助我們逐一解答這些問題,這纔是真正釋放加密技術潛力的前提。對此,我們感到非常興奮。

你剛纔提到,一些公司正在探索用穩定幣來構建銀行服務,也就是說用戶的穩定幣可以被質押或者投入某種池子中,從而獲得收益。我認爲,這類創新產品的真正落地,需要“加密市場結構立法”的配合,這樣一來,銀行業就會迎來更多競爭者。

目前的穩定幣立法還沒有完全覆蓋這類“可產生收益的穩定幣”,因此它還無法爲這類模式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我們確實還需要更多監管清晰度,來讓這類產品更加合規、更加安全地面向大衆。但我們保持樂觀,也正在積極參與華盛頓的相關立法工作。從目前的態勢來看,方向是正面的,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Bankless:聽你的意思,我感覺現在其實已經存在很多理論上可以推出的產品線,只是我們還處於一個探索或構思的階段。而要真正進入落地和建設的階段,就需要國會盡快通過相關法案。我的理解對嗎?

Vlad Tenev:完全正確。舉個例子,一種向持有人直接支付利息的穩定幣,本質上其實很像貨幣市場基金。實際上很多穩定幣本身也在持有國債,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們和貨幣市場基金沒太大區別。監管上對穩定幣的處理方式一直有些不同,但我們認爲,這正是需要監管明確性的地方。

私募股權代幣化

Bankless:那我們來聊聊“資產代幣化”這個領域吧。我覺得這是個特別火的話題,尤其是在傳統金融領域。因爲它本質上就是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之間的橋樑:我們能否把更多資產上鍊,從而真正利用公共、無需許可的區塊鏈的優勢?那 Robinhood 在代幣化這個趨勢裏扮演什麼角色?我猜你們對它是看多的。你們會成爲發行方嗎?還是平臺方?Robinhood 會不會自己發行代幣化產品?還是更傾向於成爲這些產品的交易市場?你們在這個代幣化技術堆棧中,處在什麼位置?

Vlad Tenev:對我們來說,“資產代幣化”的定義就是:把一個非原生加密資產在鏈上創建映射,使它能自由交易。我們其實已經有一些這樣的例子,比如穩定幣。穩定幣實際上就是代幣化的國債資產。還有 Paxos 推出的代幣化黃金產品,也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我們也和 Paxos 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合作推出了 USDG,即 Dollar Global Network 項目,目標是打造一個面向全球、能向持有者支付有吸引力收益的穩定幣。

下一步,自然就是代幣化證券了,這是我們非常期待的方向。因爲它能夠讓全球用戶也能像使用穩定幣那樣,擁有美國公司的股份。正如穩定幣立法被視爲是推動美元全球主導地位的工具,代幣化證券也可能成爲美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中保持主導地位的關鍵。

Vlad Tenev:目前,海外投資者要投資美國公司其實非常困難。而就像穩定幣讓獲取美元變得簡單一樣,代幣化證券可以讓全球用戶輕鬆投資美股公司。這對企業有好處,對美國境外的投資者也有好處,因爲他們能接觸到優質資產,作爲對本國貶值貨幣的一種財富多元化工具。這也對美國的創業者和資本市場是利好。如果我們能通過全球的加密市場更容易地爲公司融資,就能看到更多有趣、有潛力的公司出現。其實我們幾個月前在《華盛頓郵報》上就發表過一篇專欄文章,呼籲推動私募證券代幣化。

你想想,現在你想投資像 OpenAI 或 SpaceX 這樣的私企是多麼困難。而加密技術其實是一個解決方案。如果我們能把私募公司的股份代幣化,那對公司和投資者都是好事。讓我覺得很荒謬的一點是,現在我們在 meme 幣上已經有很清晰的監管定義,人們可以自由投資這些毫無基本面的項目,但對 OpenAI、SpaceX 這樣的優質私企卻沒法投資。

Bankless:如果我把這些信息拼在一起,其實已經存在 SpaceX 股權的“市場”,只是它現在還停留在私募市場。很多人通過各種方式買入了 SpaceX 的股份。你的意思是,我們其實可以把這些股份代幣化,用加密的方式讓這個市場更標準化、更結構化,變成一個真正有規範、有深度的市場。

那 Robinhood 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成爲提供交易市場的平臺。你是不是在說,這就是你們的路線圖之一?而且,距離 Robinhood 上線像 SpaceX 這種公司股權的代幣化產品,還有多遠?

Vlad Tenev:是的,Robinhood 正處於傳統金融與加密金融的交匯點上。我們擁有所有加密技術,同時也具備完整的傳統金融基礎設施,比如我們旗下就有多個券商執照實體。這正是我們可以爲生態做出貢獻的地方。

未來我想這可能會像 ETF 的發行機制一樣。ETF 本質上就是持有一籃子證券,然後對外發行 ETF 份額。這其實就可以視爲代幣化證券的前身。在 ETF 的運作裏,投資者可以拿一籃子基礎資產去換取 ETF,也可以反向贖回 ETF 換回那些資產。這個“創建/贖回”機制,其實就是代幣化邏輯在傳統金融裏的一個對照模型。而加密技術可以讓這一過程更高效、更加去中心化。

Bankless:我們看到現在雖然 IPO 的數量沒有出現斷崖式下跌,但整體趨勢確實是走低的。原因很簡單,IPO 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對很多公司來說門檻越來越高,越來越難以邁過。這是否也會推動“私募市場代幣化”這條新路的發展?還是說,從各國的合規性和傳統金融規範的角度來看,這條路徑過於複雜、難以實施?你怎麼看?

Vlad Tenev:我認爲,這個趨勢會促使“證券代幣化”成爲 IPO 的替代路徑。這種情況遲早會發生——即使短期內美國不推行,其他國家也會開始嘗試。加密的本質是全球性的。如果你能在某個合規司法轄區內,將一家公司的股份通過區塊鏈發行代幣,那麼你就可以立即觸達一個流動性越來越強、參與者遍佈全球、用戶量達上億的市場。正因如此,我認爲美國最終也必然會接受這種趨勢。

這種代幣化有兩個關鍵用途:

一是初創公司階段,這相當於傳統的 IPO,也就是一級市場融資。這個階段的“主資本”非常重要。作爲一個曾經在種子輪階段創業的創始人我知道,融資會佔據大量精力和資源,對小公司來說非常喫緊。如果能快速觸達全球資金池完成融資,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選擇。這也會催生更多新公司、新項目,也給投資者帶來早期(雖然風險更高)但回報潛力也更大的參與機會。

二是後期私營公司,比如 OpenAI 或 SpaceX,這類公司創始人已經融了大量資金,甚至可能已經在規劃 IPO。這時代幣化對創始人吸引力不大,但對員工來說就非常有價值了。很多大公司動輒上千甚至上萬員工,但員工沒有 IPO 或退出流動性的明確預期,對流動性沒有可預期渠道。這時他們就會希望能夠變現、套現一部分股份,實現資產多樣化。這就爲代幣化帶來了非常強的現實動力。

現在也確實存在一些“員工股權二級市場”,比如 EquityZen、Forge 等,這些平臺會主動聯繫員工,幫助他們轉讓股份。但這些平臺的最大問題是:流動性是碎片化的。平臺要自己撮合買賣雙方、匹配供需,流程低效。而加密的優勢在於互操作性。只要你把資產上鍊、變成可自由交易的代幣,就能立即接入全球的流動性。這正是代幣化作爲技術解決方案最強大的地方。

Bankless:確實,現在有很多趨勢都在推動這個方向。而像 SpaceX、OpenAI 這樣的明星公司,它們都是私營的,明顯也沒什麼興趣上市。很多 AI 私企也都是這樣——它們沒有公開股權,也不像 Meta 或 Google 那樣體量巨大、購買股票存在股權稀釋的問題,投資者難以去真正押注 AI 賽道。

Vlad Tenev: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想要押注 AI 的投資選項非常有限。你可能只能買 NVIDIA(但它市值已超萬億)、Alphabet(也是萬億級),還有 Tesla。當然,它們都太大了,早已反映了大部分 AI 溢價。但你沒法投資 OpenAI、Anthropic、Perplexity 這些真正核心的 AI 創業公司

Bankless:是啊,只要看看現在的公開市場趨勢就明白了——新的投資機會越來越不出現在公開市場,而是集中在私募市場。而這部分原因,正如我剛纔說的,是因爲 IPO 的合規成本越來越高,門檻越來越難以跨越。與此同時,加密正在提供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我看到很多有利風向都在推動這個趨勢走向終點:私募市場股權代幣化,最終可能會成爲某種形式的“類公開市場”。

好,我還想聊聊預測市場,因爲我記得 Robinhood 最近也涉足了這個領域。你們是不是曾經有一句口號是“萬物皆可市場化”?還是我記錯了?這是你們的正式戰略方向嗎?還是隻是外界的印象?你能不能幫我理清楚一下?

Robinhood 進軍預測市場

Vlad Tenev:其實 Robinhood 並沒有正式使用“萬物皆可市場化”這個口號。

Bankless:所以這確實是我想象出來的。

Vlad Tenev:不過,我們母公司叫 Robinhood Markets,你可能聽到過我們的使命口號是:讓所有人都能參與金融民主化。這意味着,我們相信市場的力量,如果一個市場存在,我們就認爲應該促成它的運行,並讓交易者能夠參與其中。尤其是那些原本只對機構開放的市場,如果散戶也感興趣,那我們就認爲散戶也應該能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中參與其中。這其實是我們在“打造市場”這條路上的目標之一,而這當然也適用於預測市場。

而我個人認爲,預測市場還有一個額外的社會價值:它不僅僅是個交易場所,它還能帶來更準確的事件預測。我們已經在總統大選中見識到這一點——當主流媒體還在觀望時,預測市場已經提前幾小時、甚至幾天就給出了方向性的判斷。我認爲,未來在更多領域都會看到這樣的趨勢。所以我認爲,預測市場是一種“真相機器”,它是對傳統新聞的一種進化——有時候甚至在事件發生前就能“看到新聞”,這非常有趣。

Bankless:我當時也像很多人一樣,辦了一個總統大選派對。電視上播的是主流媒體,但我那羣朋友大多是加密賽道從業者的,所以我們除了放主流媒體,還專門在屏幕上開了個 Polymarket 的頁面。結果大家不斷在主流媒體和 Polymarket 之間切換看數據——而 Polymarket 給我們的感覺更“實時”、更接近真相。

最近 Robinhood 也有個關於預測市場的新動作,我讀一下新聞稿來引入這個話題:Robinhood 最近在其 App 內推出了預測市場板塊,允許用戶參與全球重大事件結果的交易。上線時,用戶可以交易的合約包括“5 月美聯儲聯邦基金利率的上限”,以及“男子和女子 NCAA 大學籃球錦標賽”的相關合約。看起來是兩個完全不同類型的市場。所以,第一個問題我已經知道答案了——推出預測市場的初衷是什麼。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產品是由 Kalshi 提供支持的。你能介紹下 Kalshi 在這個合作中的角色嗎?

Vlad Tenev:好的,Kalshi 是一家 DCM(Designated Contract Market,指定合約市場),它的角色類似於股票市場中的交易所。比如股票市場上,我們有 NASDAQ 和紐約證券交易所。Robinhood 作爲券商,會對接這些交易所或做市商來撮合買賣雙方,交易撮合是在交易所完成的。在股票領域,Robinhood 是一個券商,我們有引入經紀商和清算經紀商,我們會向交易所或做市商發送訂單。而在期貨市場,也就是由 CFT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監管的領域,就由 DCM 來扮演交易所的角色。而像 Robinhood 在這個預測市場的角色是 FCM(期貨佣金商),我們負責和客戶打交道,提供界面、下單渠道,然後把訂單路由到 DCM 由其進行撮合。

你可以把 Kalshi 想象成 NASDAQ,而我們則是傳統意義上的券商。在總統大選相關合約上,我們連接的是另一家 DCM,叫 ForecastEx,是 Interactive Brokers(盈透證券)的子公司。我們其實可以連接多個 DCM,爲用戶提供不同合約的交易入口。不過,所有我們提供的預測市場合約,必須由 DCM 正式掛牌上市,我們才能上線。

Bankless:也就是說,Robinhood 本身不能推出自家的預測市場,只能通過第三方 DCM 對接,對嗎?

Vlad Tenev:沒錯。你之前提到的 Polymarket,它在美國無法合規運營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不是 DCM。他們採用了完全去中心化、基於加密技術的方式來運行預測市場。但這正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市場結構立法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像 Polymarket 這樣的預測市場,在美國監管體系中應歸誰管?是按照 CFTC 的商品合約來管理?還是應有新的監管框架專門處理“加密版”的預測市場?目前這些問題還沒有明確答案,只有等立法推進之後,這類市場才能在美國合法落地。

Bankless:我想我們節目的聽衆肯定會希望自己在美國也能合法地使用 Polymarket。那最後一個關於預測市場的問題:目前 Robinhood 上線了“聯邦基金利率”以及“大學籃球比賽”的預測市場,那接下來還會有哪些新的預測類交易產品?你能透露一下 Robinhood 的下一步計劃嗎?

Vlad Tenev:隨着我們最新一批預測市場合約上線,我們從原來一次只能上一個合約,已經升級到可以同時上線上百個。這當中涉及到清算、結算、合約結構之間的依賴關係等操作複雜性,尤其是像男子和女子 NCAA 大學籃球賽這樣的系列合約,極大地鍛鍊了我們的系統。接下來,我們很快將具備一次性上線成千上萬個合約的能力,這將徹底解鎖預測市場的多樣性與潛力。

我們對很多領域都感到興奮,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有一些圍繞 AI 技術進展的預測市場很有趣,也確實能提供洞見,而我們的用戶對此非常感興趣。但更重要的是,我認爲預測市場應該成爲一種“新型報紙”。比如說,它應該包括“頭版新聞”(大家現在最關心的是什麼),也要有“體育版”、“商業版”、“文娛生活版”等板塊。預測市場可以成爲這種信息的微縮模型——一種基於真實交易意願驅動的新聞形式。

Bankless:是啊,“預測市場作爲真相機器”,我覺得這就是爲什麼很多加密用戶如此着迷於它。之前有個很典型的例子是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衝突,當導彈開始越境時,Polymarket 上的預測市場就提供了非常前沿、真實的信息。這些事件不僅涉及敏感的地緣政治問題,還是非常高風險、影響重大的事件。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越來越動盪的全球局勢,普通人自然也會想要更好地瞭解這些可能性的發生概率。那你怎麼看 Robinhood 未來是否會整合這種全球宏觀、地緣政治相關的預測市場?

Vlad Tenev:我認爲,這對社會整體是有價值的。目前 CFTC 對“事件類合約”(也就是預測市場)有一定的指導方針,比如明確表示:“不符合公共利益的預測市場不應被掛牌交易”。但這個“公共利益相悖”其實是個很模糊、寬泛的概念。我認爲我們應該儘量把這個限制範圍明確化,因爲我相信絕大多數預測市場本質上是符合公共利益的。

三條產品線

Robinhood Banking 產品線

Bankless:回到 Robinhood 的主題。你們最近舉辦了一場大型發佈會,類似 Robinhood 的高峯會,推出了三大新產品線:Robinhood Strategies、Robinhood Banking 和 Robinhood Cortex。我們一個一個來聊,先說說我最感興趣的:Robinhood Banking。這個產品背後的動機是什麼?你們最初是怎麼想的?

Vlad Tenev:這次 Gold 活動的核心理念是:我們希望讓所有用戶都能獲得和高淨值人羣一樣的資源與服務。高淨值客戶通常有私人銀行顧問、投資顧問、研究團隊,他們可以幫客戶在全球範圍內(不管是公開市場還是私募市場)尋找機會。而技術現在讓我們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把這種“家族辦公室級別的服務”提供給普通用戶。這正是我們希望實現的方向——把一個高淨值家族的金融團隊裝進每個用戶的口袋裏,每月只要 $5,Gold 會員就能享受這種服務。我們想要做的,不只是提供金融服務,更是用科技打造一種“像 iPhone 一樣的金融產品”——一個人人都能用得起、又值得驕傲擁有的高端產品。

所以我們這次在 Gold 活動上發佈的這三款產品,其實背後是一條完整的主線邏輯:Strategies 是你的數字化投資顧問;Cortex 是你的智能研究助手;Robinhood Banking 則是你的私人銀行家。而這也是 Robinhood 首次發佈 AI 產品。未來,你會看到越來越多最前沿的推理模型、智能模型被逐步融入產品體驗,實現產品間的深度聯動,真正做到

“信息彼此聯通”,帶來智能化的金融服務體驗。

Robinhood Cortex 產品線

Bankless:我在讀公告時看到 Robinhood Cortex 的時候,還以爲你們推出了一個 AI 代理。後來仔細讀才理解更多。不如你來舉個例子,用戶到底是怎麼用 Cortex 的?我猜你是把它集成進 Robinhood 的移動 App 裏了,那它是不是就像一個金融領域專用的 ChatGPT?你能展開講講它到底是怎樣的產品嗎?

Vlad Tenev:目前在 Robinhood App 內,Cortex 有兩個主要功能場景:第一個是回答“某隻股票現在發生了什麼”。我們經常會給用戶發推送,比如某隻股票漲跌超過 5%。很多用戶這時就會點進去看這隻股票發生了什麼。Cortex 就會在該股票的詳情頁中解釋驅動當前價格波動的原因,儘可能給出清晰的解釋。

第二個是關於期權交易。期權對大多數人來說非常複雜,尤其是涉及多腿策略的組合交易,需要大量專業判斷。Cortex 藉助 Trade Builder 功能,可以根據你對某隻股票未來走勢的預測,自動爲你構建合適的期權策略組合,讓整個體驗變得非常神奇。我們在 Gold 活動上做了演示:用戶選擇一隻股票,輸入他們的預測,然後系統就生成可以直接交易的期權策略,或進入我們的新功能——並列式期權鏈視圖,方便在一個屏幕上同時操作多個期權交易,非常高效。

Bankless:聽起來像是這樣一個過程:你用自然語言表達交易意圖,AI 接收後處理並給出幾個建議的期權組合,是不是就是把人類語言“翻譯成”策略執行建議?邏輯是這樣的嗎?

Vlad Tenev:對,不過我們不只是根據你的語言輸入來做匹配。我們還會整合各種外部數據,比如實時市場行情、技術指標、新聞資訊等,然後幫助你更好地形成預測本身,也就是說,我們不僅是根據你已有的預測提供策略,還能輔助你做出更準確的預測。

Bankless:能不能說說這個 LLM(大語言模型)的底層結構?我猜你們並不是簡單套了個 ChatGPT 的殼,對吧?它的數據、訓練方式是否有什麼特別之處,使它成爲真正以 Robinhood 爲核心的金融 AI?

Vlad Tenev:沒錯。大多數通用 LLM 沒有實時的金融數據,它們的數據往往是滯後的。因此,它們沒法告訴你一隻股票“現在”的價格,更無法精準解釋波動原因。更嚴重的是,它們在金融領域容易產生幻覺,因爲缺乏準確數據支撐。而我們開發的這個 AI 層,解決了幻覺問題和數據實時性問題,這是傳統 LLM 的兩大短板。

Bankless:是啊,如果金融領域的 AI 出現幻覺,那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Vlad Tenev:確實如此。但金融的好處在於我們有“數據真相源”。不像寫歷史論文有沒有幻覺很難說清楚,金融數據有明確的標準,我們可以設立“護欄”,精準識別“幻覺”並進行校正。

Bankless:而這,可能就是 Robinhood 做金融 AI 助手的核心競爭優勢:你們不僅有實時市場數據,還有用戶行爲數據,以及所有金融場景上下文的數據。

Vlad Tenev:是的,這是一大優勢。另一點是我們還可以在 App 內完成交易操作。如果我們能讓 Cortex 與用戶的行爲場景“上下文感知”,它就會變得更有價值。我們可不想只是簡單放個聊天框在 App 裏,那種東西很難用,產出又冗長、容易出現幻覺。那是一種非常天真的做法,我們特意避免走那條路。

Robinhood Strategies 產品線

Bankless:我們再聊回 Strategies(策略平臺)一下:你們未來是否考慮把這個產品擴展到 加密資產?因爲所有搞加密的朋友都會被身邊人問:“我該怎麼買幣”、“怎麼配置”——但大家其實並不知道怎麼回答。如果 Strategies 能給出針對加密資產的智能配置建議,豈不是特別有價值?你們計劃怎麼擴展到這一塊?

Vlad Tenev:技術上完全沒問題。我們手上有一個很長的功能清單,也許有幾十上百個功能都在考慮之中。我們目前最主要還是看用戶最想要什麼。我們選擇從個股開始,是因爲大多數數字投資顧問平臺只支持 ETF,而我們內核支持個股和 ETF 都能配置到投資組合中。同時,我們設計了很漂亮的界面,比如環狀圖展示你的資產配置比例,並能幫你自動再平衡,實現一種“幾乎不動手的投資體驗”。至於加密資產,其實在上線階段就考慮過加入,以後肯定會逐步整合。我們現在已經上線,用戶可以直接體驗,反饋很積極,很多人開始將自己的投資組合遷移過來。

另外,我們的 Strategies 有一個重大差異化優勢:我們徹底顛覆了傳統投顧平臺的收費方式。傳統投顧,基本都是按管理資產比例收費。傳統投顧大約收 1%,Robo-advisor 最便宜也要 0.25%。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你投入越多,費用也線性增長,但服務並沒有相應提升。舉個例子,一個 Robo-advisor 管理一百萬美元,並不比管理十萬美元複雜 10 倍。但你要多付 10 倍的費用。這就讓高淨值用戶越來越不爽。而我們設計的策略產品,設有收費上限:最多隻收 $250。無論你資產規模是多少,費用都不再繼續增長。這樣一來,資產越多的人,使用 Robinhood Strategies 就越划算,也會越滿意。

Bankless:你們 Strategies 的費用上限是 $250,就不是按 AUM(管理資產)收費了。這是否意味着 Robinhood 更傾向於把這個產品作爲一個“用戶數量驅動型”的業務?那 Robinhood 如何從 Strategies 的大規模增長中獲益呢?

Vlad Tenev:是的,這個收費模式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激勵——會吸引擁有大量外部資產的用戶把資金轉移到 Robinhood 平臺。Robinhood 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獲益:資產管理費、Robinhood Gold 訂閱費。

而且我們觀察到,一旦用戶成爲 Gold 會員,並把相當一部分資金遷入,比如說 $1000,他們會開始真正感受到這個平臺的價值,之後也更可能使用我們更多的服務,比如信用卡、自主交易等。這就是我們希望實現的目標——把用戶的整個金融關係都“遷移”到 Robinhood 來,讓你可以方便地管理全部資金。隨着平臺上資金總量的增加,我們的收入也會隨之增長。

現金配送服務

Bankless:明白了。那我還想問一個關於你們新產品的事——現金配送服務。我看到這個功能時的反應是:這是現金界的“Uber Eats”?你們爲什麼要做這個?它是怎麼運作的?

Vlad Tenev:是的,我們確實在進入“物流業務”領域了,這對我個人也挺有意思的。首先,這是一個 高端私人銀行服務。Robinhood 沒有實體網點,那我們就問自己:怎樣在沒有網點的情況下,爲客戶提供不打折的數字銀行體驗?雖然現金支付在下降,但 在美國仍佔所有支付的 16%,很多人仍然需要現金。但如果你用的是一個純數字銀行,你只能去 7-11 或 CVS 取錢。很顯然,“去便利店取錢”這件事和“私人銀行體驗”完全背道而馳。

我們就問,能不能反過來——讓銀行“上門服務”?現在的物流平臺已經非常成熟,15 分鐘就能送到,你可以買個 iPhone 都能直接送上門。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把這套模式搬到現金服務上。

當然,我們不會自己建全套物流體系,而是和專業合作伙伴合作,這個合作我們很快會宣佈。雖然複雜,但我們相信這會帶來巨大價值。我自己以前是 First Republic 客戶,他們就有提供“現金上門”的服務(雖然是用裝甲車運大額現金)。我們在想,如何把這個“富人專屬服務”做得足夠標準化,讓更多人用得起。

Bankless:我猜你們設置的最低取現額度應該不會是 $100 這種吧?

Vlad Tenev:我們在演示時是設定了 $200 起送。但目前仍在探索階段,具體的最低額度、用戶行爲、平均提領金額等數據,還要看上線後的用戶反饋。但我們預計,平均金額可能會落在幾百美元這個區間內。

Robinhood 的下一站:產品矩陣與生態佈局

Bankless:回到加密話題。Robinhood 上目前的加密資產其實不多,你們有沒有計劃擴展更多幣種?

Vlad Tenev:是的,自從監管環境改善以後,我們其實已經上線了不少資產,比如特朗普幣(Trump Coin),我們在就職當天就上線了,很受歡迎。現在每週都有成千上萬個新幣種誕生。我們也意識到,需要重新思考資產上線的策略。你應該會看到 Robinhood Wallet(我們的鏈上錢包產品)——目前和主 App 相對割裂——未來會與主 App 更加整合。

你會看到:主 App 獲得更多鏈上功能;Wallet 提現、充值會更順暢;Custody + DeFi 產品之間逐漸融合。隨着行業逐漸成熟,我們的策略也會從“精挑細選上線資產”變爲“後端根據需求做高效優化”,讓客戶自主選擇。不過,我們也必須設立篩選機制,避免助長投機泡沫,不讓用戶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隨意接觸高風險垃圾幣。

Bankless:所以你們現在有 Robinhood Wallet,主 Robinhood App,還有 Robinhood 信用卡,也就是 Robinhood Banking,對吧?

Vlad Tenev:對,現在 Robinhood 信用卡已經併入 Robinhood Banking 了。

Bankless:那這三個應用之間的分工,主要是出於合規/監管考量嗎?有沒有想法把它們整合成一個“超級金融 App”?

Vlad Tenev:我們一開始確實想做“一體化 App”,但問題在於——主頁如何設計變得太重要了。活躍交易者和使用信用卡/銀行功能的用戶,對首頁的期望完全不同。而大多數用戶腦海中也確實是將“交易界面”和“銀行界面”分開對待的。

所以,是否整合,我是持開放態度的。我們可以嘗試打造一個超級 App,但我不執着於“一定要合併”。更重要的是:統一 KYC;賬戶間資金流動無障礙。除此之外,就讓最好的界面勝出。我們主 App 可能會添加更多功能,也不排除繼續讓不同團隊做獨立 App,甚至像 Uber 和 Uber Eats 那樣,分分合合。

Bankless:最後,我想聊得自由一些。你知道我們節目叫 Bankless,主張“去銀行化”,強調資產自託管和自主管理。而 Robinhood 有很多功能聽起來其實很“銀行”,比如你們真的要推出銀行產品。Crypto 的確挑戰了傳統金融,比如 Wells Fargo 這類銀行只有 0.25% 的儲蓄利率,還毫無創新。但 Robinhood 的確提供了更優質的選擇,同時你們也不是“完全 Bankless”。所以我想問:

Vlad Tenev:“我到底有多 Bankless”?對吧?

Bankless:對,你們到底有多 Bankless?Robinhood 未來會朝哪邊走?

Vlad Tenev:其實我們現在字面意義上就是 Bankless,我們沒有銀行執照。有時候也有人問我:你們要不要申請銀行牌照?因爲我們會被拿來跟擁有銀行執照的傳統金融公司做對比。擁有牌照有一些好處,比如:直接接入 FedWire、Zelle 等系統;能發放貸款、進行清算等業務。

但目前我們的策略是作爲中立平臺與銀行合作。比如在信用卡業務上,我們的合作銀行是 Coastal Community Bank,還有其他合作銀行參與我們的現金管理計劃。事實上,很多 DeFi 項目本質上也需要銀行接口——因爲只要你想把法幣轉成鏈上資產,銀行就是鏈路的一環。

我認爲未來會出現更多的“加密銀行”——擁有一定牌照、接受監管,但不像傳統銀行那麼重負。這類銀行可以管理資金池、儲備等關鍵環節,避免過去那些崩盤事件,比如 Terra Luna、Anchor、Celsius 等“看起來像銀行,但沒有真正規則”的項目。我始終是市場派,我相信自由競爭和公平監管。這兩個世界——傳統銀行與加密技術——最終一定是融合而非割裂。

“原文鏈接”

點擊瞭解律動BlockBeats 在招崗位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羣:

Telegram 訂閱羣: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羣: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賬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