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直通IPO;文/邵延港
歷經五年,這家老牌AI獨角獸終於在IPO大考中上岸。
6月30日,AI解決方案提供商雲知聲正式登陸港股市場。雲知聲作爲AI語音賽道“老兵”,經歷了AI市場的風雲變幻,資本市場也想知道,13年來,這隻獨角獸到底沉澱了多少?
此次IPO,雲知聲全球發售1560980股,最終發行價爲205港元/股(位於定價區間165-205港元的上限),募資總額3.2億港元。在招股階段,雲知聲引入了商湯科技、臻一資產管理、潤建股份爲基石投資人,合計認購9550萬港元。
上市首日,雲知聲開盤價爲205港元/股。截至今日收盤,雲知聲報312港元/股,漲52.20%,總市值221.37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雲知聲的IPO征程已經走過五年。2020年11月,雲知聲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但在當時的AI公司上市潮中,雲知聲在三個月後就撤回了上市申請。此外,雲知聲此次IPO募資額較五年前衝刺科創板時的9.12元人民幣,縮水了近7成。
昨天剛好是其創立13週年,今天雲知聲到了新的里程碑。在敲鐘現場,黃偉稱:這十三載,是風雨兼程的十三載,更是矢志不渝追逐AGI夢想的十三載!
作爲中國第一批人工智能創業公司,雲知聲創始團隊的中科大背景,讓其自成立起就被貼上了“技術派”標籤。如今,雲知聲正式掛牌,這家“起大早趕晚集”的AI公司,能在市場激起多少震盪呢。衝刺IPO五年終上岸,AI語音獨角獸掛牌港交所
2012年,雲知聲在北京中關村大街成立,梁家恩、黃偉和康恆三位“75後”博士也在北京啓動了AI事業。當時國內AI剛剛起步,成名的AI創業公司屈指可數,雲知聲算得上AI創業賽道的一名“老兵”。
成立當年,雲知聲將深度學習算法應用於商業語音識別領域,發佈了基於雲的語音識別服務。雲知聲將業務方向定在語音領域,與幾位創始人過往的研究方向密切相關。
董事長及CTO梁家恩從中科大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進行碩博連讀,師從當時國內人機交互領域語音方向最頂尖的“863計劃”專家、現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徐波。
CEO黃偉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創業前曾在摩托羅拉中國研究中心擔任資深研究員,後來又成爲盛大創新院語音分院的院長。他主導開發出全球第一款手機聲紋認證系統,連續三年參加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署的說話人識別評測,並三次摘得世界第一。
之後,雲知聲發佈第一代具有感知及認知能力的全棧AI系統,並在日常生活場景提出“雲端芯”技術架構,還推出了業界首個免費語音識別公有云軟件,併成功上線微信。2016年,雲知聲商業化迎來進展,在日常生活場景與格力合作,在醫療場景與北京協和醫院合作。也是在這一年,雲知聲提前佈局了AI算力基礎設施Atlas ,爲下一次大模型掀起的AI浪潮奠定了基礎。
後續,雲知聲在AI芯片、模型算法、業務開拓等環節紛紛取得進展,商業化成果讓其成爲當時AI市場的一匹黑馬。
2020年,國內多家AI公司陸續衝刺上市。據悉,當時有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雲知聲、雲從科技、雲天勵飛5家AI公司向科創板提交上市申請。如今來看,這批衝刺上市的企業中,只有雲從科技和雲天勵飛實現目標,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努力許久才撤回申請。
而云知聲遞交申請後,在2021年2月19日撤回IPO申請,此時距離受理剛過去3個月。雲知聲對此解釋爲,公司預期科創板上市申請的批准程序需要較長時間,因此決定重新將時間及資源重點放在並優先用於業務及技術發展,旨在於業務狀況更成熟及市況合適的較後階段申請IPO。
2023年6月27日,雲知聲轉戰港股市場,並首次向港交所遞表。兩年間,雲知聲三次遞表,終於在2025年4月拿到證監會發的“路條”,今年6月通過聆訊。
歷經五年上市征程,雲知聲今日正式掛牌,這家AI語音獨角獸將開啓新階段。
此外,作爲“港股AGI第一股”,雲知聲背後同樣是一場資本盛宴。
雲知聲成立之初就獲得磐谷創投1300萬元天使輪融資,在申請科創板IPO之前,雲知聲完成8輪融資,撤回申請後,又完成3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20億元,融資金額爲我國語音AI領域獨角獸之首。
雲知聲最後一輪融資在2023年4月至5月,彼時其在遞交招股書前順利完成7.22億元D3輪融資。按照125.69元的每股成本,雲知聲的估值達87億元。
如今雲知聲背後也站着包括摯信資本、啓明創投、磐古創投、中網投、京東、360、高通近30家外部投資者。
股權結構方面,梁家恩、黃偉、康恆爲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33.93%。梁家恩直接持股3.78%,黃偉通過雲思尚義、雲創互動間接持股24.08%、3.8%,康恆直接持股2.27%。
投資機構中,啓明創投旗下明富持股9.41%、國資背景的中網投持股6.37%、京東尚科持股3.2654%、360旗下奇睿天成持股1.96%、高通持股1.75%。AI市場格局大變動,雲知聲如何站位?
2012年,雲知聲剛創業時便在To B(企業服務)和To C(消費者服務)的賽道抉擇之間,選擇了To B,從此爲行業夥伴打造智能化產品和解決方案。
如今,雲知聲構建了“智慧物聯+智慧醫療”雙輪驅動模式,專注於在中國銷售用於日常生活及醫療相關應用場景的對話式AI產品及解決方案。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收入計,雲知聲仍爲往績記錄期間各年度中國第四大AI解決方案提供商,市場份額爲0.6%。在中國日常生活AI解決方案排名第三,在醫療AI解決方案排名第四。
業績方面,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雲知聲收入分別爲6億元、7.27億元及9.3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3%;淨虧損分別爲3.75億元、3.76億元及4.54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12億元;加上回購股份支付開支、贖回負債利息的融資成本等情況的經調淨虧損分別爲1.83億元、1.37億元及1.68億元。

作爲AI企業,高額的研發投入是雲知聲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2023年及2024年,雲知聲研發支出分別爲2.87億元、2.86億元、3.7億元。
雲知聲的特點是深耕垂直行業,雲知聲產品組合分爲生活(主要提供生活場景下的住宅、商業空間、酒店及交通支持),及醫療(主要提供專業醫療場景下的AI業務系統支持)。2024年,雲知聲智慧生活業務收入7.4億元,佔比78.8%;智慧醫療業務收入2.0億元,佔比21.2%。
雲知聲日常生活場景的主要產品爲基於公有云的AI能力API、定製AI技術服務平臺、AI模型嵌入式芯片、物聯網硬件模組。其中AI芯片的收入佔比最高,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雲知聲在AI芯片的收入分別爲0.46億元、0.67億元、0.76億元,佔同年日常生活領域產品總收入的49.1%、64.6%、65.2%。
醫療方面,雲知聲的解決方案包括病歷語音輸入、病歷質控、單一疾病質控、醫療保險支付管理等。2022年、2023年及2024年,雲知聲該業務的收入分別爲6億元、7.27億元、9.39億元,但其醫療客戶的留存率從2022年的70.4%,下降至2024年的53.3%。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的這輪AI變革由大模型引起,但云知聲卻在很久之前就開始佈局大模型。
雲知聲在2016年佈局了Atlas超算平臺及全棧AI技術,發佈語用計算平臺,2017 年佈局行業知識圖譜,構建認知技術體系,2018年提出U+X 戰略,即以 U(AI 架構及全棧技術),深度結合 X(行業應用場景),解決行業深層問題,向規模化AI進發。
當ChatGPT橫空出世時,雲知聲管理層用了一週的時間去研究“ChatGPT到底是什麼”,後來發現“好像也沒什麼”。當年12月中下旬組建團隊,在次年2月底就拿出來屬於自己的第一版大模型,並將其取名“山海”。2023年6月,雲知聲正式發佈600億參數的山海大模型。
此次IPO,雲知聲計劃將募集資金用於提高研發能力;投資新興的商業機會,並提高產品在行業垂直和場景中的採用和滲透;國際擴張和戰略合作等。
在新階段,雲知聲也表示,將以香港爲支點,將中國AGI產品帶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