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創新藥行業的估值已經修復,甚至部分創新藥企業的估值已經產生了泡沫。
尤其是最近上市的創新藥企業,很容易獲得市場的“青睞”。
6月23日,創新藥企業藥捷安康在港上市,上市首日,其股價大漲超78%。此後數個交易日,藥捷安康股價持續上漲,目前其市值已突破100億港元。截至最新收盤,藥捷安康總市值爲110億港元。
那麼,藥捷安康究竟爲何會如此被市場青睞?其未來高估值又是否能夠兌現?
相關資料顯示,2014年,藥石科技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楊民民與時任藥石科技董事的吳希罕共同成立了藥捷安康的前身南京藥捷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楊民民將其所持有的股份轉讓給了藥石科技。2016年,吳永謙又收購了藥捷安康40%的股權,成爲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值得注意的是吳永謙還曾是四環醫藥的首席科學家。
吳永謙入局藥捷安康之後,組建了管理層團隊,而藥石科技的持股比例開始逐步降低。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23日,吳永謙直接或者間接持有藥捷安康32.98%的股權,而藥石科技則持有藥捷安康5.57%的股權。若以此計算,吳永謙身價已經超過了36億港元。
而此前的重要股東藥石科技,由於持股較少的原因,則並不參與公司的具體經營。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藥捷安康依舊還在“燒錢”階段。根據相關媒體統計顯示,2016年至2023年,藥捷安康先後完成9輪融資,累計獲得二十多家機構約17.23億元融資,最後一輪融資後,公司估值達到了45.9億元。
而早在2021年8月,藥捷安康就開始衝擊港股IPO。其後,2022年6月,藥捷安康再次向港交所遞表;同年10月,藥捷安康還擬在科創板上市,不過最後都以失敗告終。2024年6月,藥捷安康再次衝擊港交所IPO,直至本次才上市成功。
爲何藥捷安康上市之路如此坎坷?
這和其處境息息相關。
衆所周知,創新藥企業在產品商業化之前,自身是難以產生現金流的,需要依靠外部融資來支持企業運營。截至目前,藥捷安康尚未有進入商業化階段的產品。其過往營收主要來自韓國公司LG Chem就對外授權TT-01025支付的里程碑付款。
根據財報顯示,2022年至2023年,公司營收分別爲12.4萬元、118.1萬元;淨利潤分別爲-3.43億元以及-2.75億。
另外,根據其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期末餘額爲5.7億元。2024年公司的研發成本爲2.44億元,同比2023年的3.44億元有所下降。
根據招股書顯示,其計劃將募資額的約六成用於核心產品Tinengotinib(TT-00420)的研發。資料顯示,Tinengotinib是一款多靶點激酶(MTK)抑制劑,靶向FGFR/VEGFR、JAK和Aurora。公司在該藥物上佈局了膽管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膽道癌、泛FGFR實體瘤等多個適應證,且均已開始臨牀。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僅有強生的厄達替尼一款靶向FGFR的MTK抑制劑獲美國食藥監局批准。而Tinengotinib則是首個且唯一一個針對FGFR抑制劑復發或難治性膽管癌患者,且已進入註冊性臨牀階段的在研藥物。2025年6月,Tinengotinib治療前列腺癌獲得FDA的快速通道認證。
從稀缺性來看,Tinengotinib相對比較稀缺,但距離商業化仍有一段距離。當下,創新藥市場處於修復階段,因此此時上市獲得市場青睞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對於創新藥企業而言,從研發到商業化,仍充滿了風險。侃見財經認爲,儘管藥捷安康已經完成了港股IPO,拓寬了融資渠道,但從整體來看,其能否支撐高估值,還需要看管線的研發進度以及後續的商業化能力。
就目前來看,經過連續大漲,藥捷安康的市淨率已高達18.76倍,其短期風險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