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香港資本市場政策持續優化以及IPO市場迎顯著復甦,加速了AI企業赴港上市熱潮到來,其中誕生了不少市場“真金白銀”看好的投資標的。
6月30日,雲知聲(9678.HK)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這家AI黑馬作爲港股“AGI第一股”,也吸引了衆多投資者的關注。
此次商湯、潤建股份等參與基石投資,可見市場對雲知聲價值的認可,由此還能夠期待雙方未來在技術、業務等方面協同合作、互相成長。
上市將會是一個全新的起點,本文試着站在長期視角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雲知聲所處賽道的成長空間如何?
2、雲知聲擁有怎樣的市場地位和競爭壁壘,又該如何看待其長期價值潛力?
掘金萬億市場,業績高增速領跑AI商業化
雲知聲受益於人工智能需求蓬勃生長,公司處在高成長賽道之上。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市場從2019年的422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80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33.7%。預計到2030年,這個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17萬億元,對應2024-203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爲36.7%。
這意味着在快速增長的趨勢下,雲知聲面向一個萬億元空間的市場,公司始終不會缺乏可以抓住的發展機遇。從投資的角度看,按照“大池才能養大魚,大賽道纔有機會出現大企業”的普遍規律,AI解決方案市場完全有可能誕生一個甚至多個千億市值的企業,因此可以說雲知聲未來的成長極具想象空間。
進一步聚焦到公司本身,會發現雲知聲已經形成一定的領先地位和產品競爭力,不斷釋放出愈發強勁的商業化潛能。
體現在規模上,如今AI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雲知聲憑藉商業化的先發優勢,在中國AI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四(按2024年收入計)。體現在增速上,雲知聲2022-2024年營收複合增長率爲25%,高於同期中國市場18.7%的平均增速,表現領先行業。
同時,雲知聲的毛利率維持在40%左右,處於行業較高水平。未實現盈利是行業共同面對的問題,但樂觀的是,雲知聲正在逐步走向扭虧爲盈的拐點。
從招股書中能看到,隨着研發開支的擴大,公司經調整淨虧損率反而從2022年的30.5%收窄至2024年的17.9%。
對一家科技企業來說,技術含量高、研發成本高,但一旦產品或服務市場化後,規模效應釋放會帶來較低的邊際成本,從而持續提升盈利質量。顯然,雲知聲的業績增長已步入這樣的良性循環中。
在每一輪科技變革的演進過程中,虧損與成長不可分割,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科技企業在發展初期適當犧牲利潤,用投入驅動技術創新,從而推動產業快速成長,這是技術驅動型公司穿越週期的典型特徵。客觀而言,雲知聲“戰略性虧損”需要被更加理性地看待。
值得肯定的是,雲知聲今年一季度沒有辜負期待,營收繼續保持高成長,同比增速達到25%,進一步驗證了公司的商業模型以及增長具備可持續性。待下游需求加速釋放,在一個不斷增長的市場中,雲知聲還將獲得更多盈利能力提升的動能。
AI產業估值體系範式轉移,雲知聲構建場景生態護城河
投資,投的是企業的長期價值。這和企業一時的盈虧關係不大,而是能否持續向投資者帶來更多回報,進一步來看,這與企業的戰略方向、技術方向等息息相關。
站在產業發展的視角,當前全球AI競爭格局分野,海外以馬斯克爲代表,走出垂直整合模式,講了“萬能應用”這種千億美元估值的敘事;中國模式的核心邏輯截然不同,其在於用技術嵌入現有場景,提升效率,通過場景生態構築競爭力。
目前,中國模式正在悄然重塑全球AI估值的底層邏輯。這點從投資的角度很好理解,技術水平再領先、模型效果再酷炫,若不能提升客戶留存,技術最終就無法變現,業務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也只是一場幻想。
因此在發展方向上,能夠通過搭建AI“基礎設施”來服務場景,並真正創造便利和價值的AI企業,將在這一輪競爭中率先突圍。而這正是雲知聲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在招股書中,雲知聲提到公司的價值已在“生活”和“醫療”兩大核心場景得到了充分驗證。
從場景滲透這一指標來看,在生活領域,雲知聲的AI解決方案已在交通、商業空間、酒店及住宅等細分場景得到廣泛落地,2024年服務客戶數量升至411家。在醫療領域,雲知聲2024年覆蓋了166家醫療客戶,醫療業務收入佔比從2022年的18.9%提升至2024年的21.2%。
從效率指標來看,在生活領域中,公司語音售票系統將深圳地鐵購票效率提升10倍;在醫療領域,病歷語音輸入系統將病歷錄入效率提升4-6倍,病歷質控系統將質量審覈時間減少80%,而具備“降本提質”價值的標的往往受到投資者青睞。
從生態貢獻度指標來看,雲知聲通過MaaS(模型即服務)模式,快速覆蓋客戶需求,2024年外部API月調用峯值突破10億次,AI芯片年銷量達3600萬顆。公司在技術上具備規模化輸出的能力,未來也將成爲估值的重要錨點。
可以看到,當評估AI企業價值的體系出現範式轉移,從傳統維度(模型參數、算力投入)演進到上述新維度,而云知聲能夠爲下游客戶帶來完整的場景價值,垂直場景的落地能力和經驗積累已經爲公司構築起顯著的競爭壁壘。
當然,雲知聲能夠引領AI行業範式轉移,始終離不開持續推進自身技術體系的建設。
目前,雲知聲將能力拓展至多模態交互,逐步構建起包括Atlas AI基礎設施、雲知大腦及AI應用解決方案在內的全棧式能力架構。公司2023年發佈的自研大模型“山海”,2024年依託該模型服務客戶的收入達到7420萬,已經簽訂的合作意向超過3億元,將源源不斷轉化爲公司實際收入。
可以預見,隨着智慧城市建設提速、醫療行業數字化轉型邁入“深水區”,雲知聲有望憑藉在生活、醫療場景的優勢卡位,持續擴大份額,其領先地位由此得到夯實。同時憑藉完整的AI基礎設施,雲知聲未來有能力覆蓋更多垂直場景的需求,不斷抬高收入天花板。
市場端壁壘不容忽視,募資用途揭示未來增長藍圖
投資者在評估投資標的時,有個核心因素容易被忽略的,企業難以突破的壁壘還在於市場端。
過去每當大家談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時,主要看的是企業難以被模仿的能力,而實際上,持續的客戶資源積累和長期信任關係建立,是公司核心競爭力不可缺失的部分。
目前,雲知聲展現出極強的客戶黏性,2024年服務576家客戶,其中客戶留存率約70%,意味着公司未來收穫高價值訂單的確定性十足。
據瞭解,雲知聲率先與不同行業的頭部企業(雲知聲稱之爲“燈塔客戶”)建立合作,比如家電的格力、康養的平安科技、醫療服務的北京協和醫院、醫保的中國人保等,由此不斷擴大公司的“朋友圈”。
這些燈塔客戶往往是行業中較快推進數字化轉型、AI技術應用的企業,雲知聲通過合作將獲得垂直行業內的經驗,這些經驗反哺雲知聲能夠快速識別常見需求,開發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並加快部署。
未來,服務可持續且高質量的客戶羣體,雲知聲得以持續釋放規模效益,給規模和收入穩步增長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
此外,從本次IPO募資情況來看,募集資金淨額的用途方向將繼續聚焦技術強化與場景滲透,分出三大戰略方向:推動Atlas AI算力提升,滿足模型訓練需求,保持領先的技術競爭力;拓寬應用場景到更多高價值領域,提升收入來源廣度;拓展國際化佈局,抓住龐大的全球市場空間。
而從募資金額各用途的資金佔比看,雲知聲未來有望將近半數資金用於商業化,可見管理層對於公司有着明確的發展規劃,積極提升公司的“造血”能力。
因此作爲投資者,可以更多期待雲知聲未來幾年交出超預期的業績增長,若後續業績層面的表現持續得到數據驗證,公司上市後的內在價值有望迎來更多增長。
結語:
雲知聲成功上市對AI產業發展來說極具意義。
中國AI產業變革正從單純的技術崇拜到敬畏場景價值,從盲目燒錢到追求高質量發展。以雲知聲爲代表的中國AI企業,賦能各行業的效率提升與體驗升級,正在重塑全球資本對AI的認知,真正有價值的AI應該是“接地氣”的、深入場景的數字基礎設施。
從估值邏輯的變化看,中國AI產業的核心資產,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定價錨”,比如閉環的商業模式、逐步加快的盈利兌現節奏。對於雲知聲,從其財務表現、技術實力以及未來佈局看,無疑是AI賽道里的價值標的,值得投資者長期關注。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