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4100家金店的潮汕兄弟,市值飆上170億港元|一週人物

中國企業家雜誌
06-29

珠寶首飾行業最受爭議的品牌,完成上市。

|《中國企業家》記者苗詩雨

編輯|張昊

頭圖來源週六福官網

6月26日,周六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兩個交易日後,股價已從開盤的每股26.7港元漲至40港元以上,市值超過了173億港元。

“黃金熱”之下,這家擁有超過4100家門店的連鎖珠寶品牌商喫到紅利。此前,作爲珠寶行業公認的前五大品牌(週六福之外,還有周大福老鳳祥周大生中國黃金)之一,它是唯一一家沒有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三次嘗試A股IPO失敗之後,週六福創始人李偉蓬、李偉柱兩兄弟此次終於在港股完成夙願。

但在20多年的發展史中,週六福和“李氏兄弟”的靈魂人物李偉柱一直飽受爭議。

最大的爭議點自然是其“重加盟、輕直營”的商業模式,這在極其講究品牌歷史沉澱和信譽度的珠寶首飾領域,被認爲是“異類”。但無法否認的是,週六福是入行最晚的,也是拓店4000家最快的品牌商,後來居上勢必對應着一些非常規手段。

李偉柱的營銷天賦也是“雙刃劍”。媒體但凡提到週六福,都會拿“周大福山寨版”打趣它。週六福以“周”姓開頭,但創始人並不姓周。創立初期,港資品牌在國內市場盛行。不得不說,李偉柱取的這個名字,“雙押”周大福和六福珠寶兩個品牌,在其最核心的目標市場——三、四線城市中,有很強的“引導”性。

這也讓週六福在一個傳統行業中勢如破竹。行業內直到現在都在流傳,早期週六福爲了“包裝”品牌所使用的一些套路,就包括把品牌描述爲擁有“百年曆史”,但週六福官方對外從未回應過此事。

無論如何,成長於國產消費品牌崛起的時代,李氏兄弟實實在在地抓住了機會,並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徑。基於加盟模式,他們不斷從需求端反推和修正漏洞,讓公司運營更穩健。這對於衆多同樣以加盟爲主導路徑的新消費品牌來說,無疑是一本“教科書”。

“擦邊”

1977年,李偉柱出生於廣東汕頭潮南區的一戶農家,童年浸潤在泥土的氣息和父輩的辛勞中。

以至於他在之後的採訪中,總是會提到“勤勞”和“接地氣”對其商業哲學的影響。考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之後,主修經濟,上學期間就開始利用假期跑批發市場打工。這段經歷,也讓他很早就對“貿易”有了概念。

李偉柱 來源:週六福官網

剛畢業,他在老家的一家銀行任職,也是工作期間接觸到了一些珠寶商,讓他萌發了自己開店賣珠寶的想法。

2004年,中國最大的黃金珠寶交易集散地——深圳水貝村,國際珠寶交易中心初建成,李偉柱認爲時機成熟,帶着攢下的積蓄,毅然辭職“南下”創業。

週六福的品牌公司在那一年成立,由“李氏兄弟”中的哥哥李偉蓬、陳創金共同出資100萬元,次年陳創金將其持有的50%股權轉讓給李偉柱,兩兄弟正式成爲實控人。截止上市遞表前,兩兄弟持股比例還高達93.69%。

李偉柱的起步是靠貼牌和代工,他開了一家珠寶鑲嵌工廠。李偉柱能喫苦,只租了一個小攤位,僱了三名員工,他夜宿辦公室、啃泡麪。結果還算不錯,他很快賺得第一桶金。

彼時行業受2003年非典影響較大,價格波動使得很多同行都被迫轉行,他卻一直在琢磨出路。他發現純代工模式利潤薄,而那時的港資品牌周大福、六福珠寶等,卻憑品牌溢價,受衝擊並不大。

這是他創立週六福的初衷,“開弓沒有回頭箭,必須做自己的品牌!”日後他提到。

李偉柱腦子活,對市場需求很敏感。

比如被投資者調侃爲“周大福山寨版”的這個品牌名。那時國內消費者對港資珠寶品牌有着極強的信任感,公司最早的品牌名叫“周天福珠寶”,跟周大福已經很像了。2012年,李偉柱乾脆把公司改叫“週六福珠寶”,既跟周大福有關,又跟六福珠寶有關。

坊間有個廣爲流傳的趣事:2016年,週六福在香港開業時請來了當紅明星劉嘉玲,劉還曾有疑惑,“剛開始也以爲是周大福或者六福珠寶,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週六福。”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六福珠寶還以商標侵權起訴過週六福。2021年,它又拉上周大福聯手將週六福送上被告席,法院最終判決後者賠償500萬元。截至2024年,用於首飾珠寶類的“週六福”商標,仍未在香港、澳門地區完成註冊。關於以上訴訟及品牌註冊信息,週六福並未公開回應。

李偉柱日後也被問到過“山寨”一事,他坦言,只是在對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

點擊封面訂閱全年雜誌

珠寶“普惠”

週六福的商業策略也總是“反常規”。

跟當時港資珠寶品牌主攻一、二線城市不同,雖然用着“類港資”的品牌名,但李偉柱聚焦中低價位產品,主打“農村包圍城市”。

尤其是他把加盟模式在珠寶行業用到了極致。他曾對外講過該策略的靈感源自麥當勞,在大學兼職時他研究過這個“快餐巨頭”。2008年,他推出加盟制,在當時的珠寶首飾行業中,加盟並不算稀罕事,但像週六福這樣門檻低,扶持大的品牌商並不常見。

週六福此後打出的口號爲“零風險加盟”:加盟商首年的加盟費只有2萬元,並且總部承諾承擔虧損。疊加團隊毛細血管式地下沉,在三、四線城市,如此低的門檻就可以擁有一家金店,可以想象誘惑性有多大。

來源:視覺中國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其門店就突破了500家,2020年更是超過了3600家,成爲從零到4000店拓展最快的國內連鎖珠寶品牌商。而在2017年時,它的直營門店只有2家,到2024年底,在4129家門店中,97%以上爲加盟店。

李偉柱喜歡講“去精英化”,這跟傳統金店追求“高大上”的風格截然相反。他把週六福定位爲“普惠”,目標是將珠寶從奢侈品變爲百姓飾品。在週六福管理層的對外發言中,會特意提到消費者羣體中工薪族的比例。

這也極大影響了他的管理風格。在公司,他讓員工喊他“老李”,反對辦公室等級,常在內部提到:“我最怕西裝領帶,舒服纔是真奢侈。”

加盟模式初期,李偉柱堅持每週下店和加盟商喝茶聊天,聽店主“訴苦”。

2015年,一家加盟店虧損,他親自蹲點三天,發現當地消費者偏好小巧飾品。他因此立即調整了產品線,店鋪在一個月內就扭虧爲盈。在此後的採訪中,他會舉這個例子來說明“細節決定生死”,以及他“俯身看社會”的價值觀。

2024年,週六福在招股書中提到了金價上漲,直言“黃金價格的大幅上漲對終端消費者感知負擔能力造成不利影響,導致購買黃金珠寶的意願有所降低”。李偉柱的解法是加大價位段在1000元到2000元的K金系列產品權重。

而在新冠疫情期間,週六福是在線上投入資源最早最多的珠寶品牌商之一,這也是李偉柱“敏感嗅覺”的具體體現。招股書提到近三年線上銷售收入的複合增長率達46.1%,2024年的收入佔比已達到40%,兩項指標均居全國性珠寶企業首位。週六福提到,電商渠道成爲緩衝金價波動的重要陣地。

“得益於電子商務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優勢,週六福在年輕消費羣體中逐漸站穩腳跟。與此同時,讓更多年輕消費者能夠了解和體驗到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更是極大提升了週六福的品牌影響力。”李偉柱說。

一定程度上講,在近20年的珠寶首飾行業中,週六福在商業模式上總是走得最靠前的那一家。

加盟“副作用”

不過,也正是因爲它的“特立獨行”,在資本路徑上屢屢碰壁。

2019年4月,週六福首次遞表深交所主板,後因保薦機構被證監會立案調查,IPO中止。李偉柱不死心,隔年9月更換保薦機構再戰,未獲通過,證監會發審委對其加盟模式收入佔比超過80%、多起商標權糾紛、應收賬款增長較快等問題提出了質疑。

2022年6月第三次申請A股上市,最終2023年11月主動撤回。三次IPO失敗,耗時六年,背後則是資本市場對於加盟模式的嚴苛審視:快速擴張雖帶來規模,但經營穩定性和成長性是硬傷。

據媒體報道,李偉柱也對外反思過,這不是“挫折”,是“校準”。他此後不斷修正週六福的商業模式,包括關閉低效加盟店等,而且將視角轉向香港資本市場。週六福在去年6月遞表港股時給出的解釋是:“考慮到港股上市後可取得境外資本及進入海外市場,亦能讓公司更廣爲市場接受,因此公司決定赴港IPO。”最終掛牌成功。

來源:AI生成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