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一畝田新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畝田集團”)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開披露招股書,股票代碼YMT,擬在美國納斯達克IPO上市。
一畝田成立14年,投資者包括紅杉中國、雲峯基金、新天域、源碼、DST、順爲、華創、真格、周亞輝、周大福等一線基金及投資人,市場估值在2015年前後一度超十億美金,但隨着資本泡沫的消退,逐漸歸於沉寂。根據Frost&Sullivan的數據,現在的一畝田是2024年大陸地區收入和月活躍商戶數量最大的農業B2B平臺。此番披露招股書,在中美經貿關係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通過兩國監管機構的上市申請備案,備受市場關注。
一畝田究竟是一傢什麼公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畝田究竟面對何種新的發展機會,它融資的目的是什麼?爲什麼值得投資者關注?
翻開一畝田的招股說明書,這一連串問題,其實都圍繞一個關鍵詞:農產品經紀人。
一提到經紀,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房產經紀人,相關聯的就是類似鏈家貝殼這樣的業務模式。對農產品經紀人,普通人可能並不太熟悉,如果不是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專業人士,普通消費者很難接觸到這個羣體。
事實上,中國有近600萬農產品經紀人,從業人員規模比房產經紀人還要大好幾倍,每年經手他們的農產品交易額高達數萬億人民幣。
爲什麼中國有這麼多農產品經紀人?這跟中國的基本國情有關,四個字:大國小農。農業生產比較分散,單個農戶生產的商品完全不能滿足採購商某個特定批次的採購需求,因此農產品經紀人這樣一個羣體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就大規模產生了,這些農產品經紀人基本以村、鄉鎮爲活動範圍,幫助採購商找貨議價集貨,在農產品流通供給側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一畝田的招股說明書可以看到,一畝田最基礎的業務,一畝田APP,就是爲農產品經紀人提供了一個平臺,幫助他們發佈信息,規模化吸引到衆多經紀人發佈信息之後,平臺就對採購商有價值了,從而也對經紀人更有價值,平臺進一步爲經紀人提供包含認證和推廣等多種服務並收取費用,來幫助經紀人獲取目標客戶的關注和信任。
在龐大的農產品經紀人基數基礎上,這個商業邏輯是非常合理的。這也解釋了十幾年間儘管互聯網產業風雲變幻,且經歷了疫情等重大營商環境的動盪,很多早期的互聯網公司都消亡了,而這個業務每年能持續爲一畝田提供幾億人民幣的現金收入,支撐一畝田屹立不倒並不斷探索新的業務方向。
如果只是固守這個業務,一畝田其實不缺錢,不上市融資也能活得很好。然而,新的契機出現了。
傳統上,中國農產品流通遵循着產地-一級批發市場-二級三級批發市場-零售商-消費者的多級分銷體系,這意味着傳統上,到產地進行農產品採購,與農產品經紀人打交道的一般都是一批市場的批發商。
疫情之後,中國農產品電商和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正在加速裂解這一傳統。
電商通過互聯網渠道可以高效獲客,每一個稍具規模的電商體量都不小於甚至超過一個傳統的批發商,此外無論是從成本還是貨源質量把控方面考慮,這些新興的電商羣體都產生強烈的產地直採需求。
而中國飛速發展的高速公路網、高鐵網爲採購商抵達產地大幅提升了效率,大量需求旺盛的新興採購商開始走進產地。
結果是:產地交易更活躍了,農業經紀業務迎來一波巨大的發展紅利。
但另一方面,農業經紀業務在新形勢下,也面臨升級換代的挑戰。之前面對一級批發商,農業經紀人提供的大都是比較粗放的服務,主要的價值提供是集貨。以西紅柿爲例,經紀人面對一批需要安排的30公斤箱裝的通貨,集完貨統一叫一個大卡車運走就行,而如果面對城市電商,就要精選5斤左右的包裝,並且協助處理非商品果、快遞、包裝、售後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更大的分選設備投入和備用金準備等等。
社會期待更加規範的農業經紀服務連鎖機構,就像房產領域從一大堆雜亂的房產中介公司中湧現出21世紀不動產和鏈家等專業房地產經紀公司。
中國農產品經紀領域正經歷中國房地產黃金年代房產經紀領域繁榮發展大致相同的路徑。
從一畝田的招股說明書上可以看到,這就是其已經在推進的“沃來採”業務。
如果把一畝田之前的模式看成房地產經紀領域早期的焦點、58找房等模式,其“沃來採”業務就相當於房地產經紀領域中後期的鏈家、貝殼模式。
貝殼的市值,目前爲220億美元,最高時甚至超過400億美元。而農產品經紀領域的從業人員數目甚至比房產經紀領域還要大,經手交易的農產品價值也是數萬億級,和房地產交易的產業價值相當。
鏈家目前有約5萬家門店,中國農產品經紀人活躍的田頭市場,大約有20-30萬家左右。“沃來採”發展到成熟階段,也將覆蓋這些田頭市場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從數量上來看也是相當的。
目前一畝田已經發展了幾十家“沃來採”線下門店,從單個門店的交易規模和營收情況來看,這個模式是被驗證的可規模化複製的模式。這就讓人有理由期待一畝田能在農業領域複製一個全新的,跟鏈家規模相當的經紀人連鎖業務,成爲紮根產地的“農業版鏈家”。
這是一畝田這次上市最讓人期待的地方。
責任編輯:張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