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海底撈工作的人,是如何度過每一天的?

上觀新聞
07-01

  繼職場劇持續爆火後,職場觀察紀錄片也映入觀衆眼簾。近期,一部以知名火鍋品牌爲觀察樣本的紀錄片《人生海海》在B站上線。

  一間店鋪,百態人生。創作團隊“打入”火鍋店內部,以持續的紀實觀察爲手段,記錄並呈現了員工的工作與生活日常。那些鮮活的餐飲從業者的職業經歷與生存韌性,讓觀衆感到強烈的真實與情感觸動。

  職場觀察紀錄片的創作,一方面要讓現實“落地”,讓觀衆看到職場和生活的本來面目。觀衆需要更多不“懸浮”的現實,不能過度追求“爽”而失去“真”。同時觀衆也需要更多情緒價值,不能只追求“撕破”,而不去“重建”。而《人生海海》總體遵循了紀實美學原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職場觀察視窗,既呈現了這裏的複雜性、多元性,讓觀衆“咂摸”,同時又是頗具人文主義的,透過空間的表象而聚焦到人,關注人的情緒、價值、尊嚴,以及人性。

從“懸浮”到“落地”

  紀錄片作爲求真的視聽藝術,在處理社會現實題材時往往能發揮獨特的鏡像功能。尤其職場觀察紀錄片在創作上體現出以觀察記錄爲核心的創作特色與美學風貌,對行業生態的紛繁變化、職場人生命運沉浮的深描,讓它一定程度上具備了人類學價值,規避了一些職場劇的“懸浮”,更加“接地氣”,真實感體驗強烈。

  近幾年,職場觀察紀錄片崛起。不少紀錄片將鏡頭聚焦醫生、教師、警察、消防員等公共職業羣體,對其進行重新畫像,展現其工作和生活日常,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會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促進了社會溝通與理解,彰顯了紀錄片的社會公共價值。

  但職場觀察紀錄片缺少進一步將視角下探,把更多基層的如生活服務業等職業羣體納入觀照視域的佳作。2024年我國生活服務業從業人員約1.15億人,基數龐大。這些職業市場化程度高,具有更強的平民性、靈活性、多元性、複雜性、貼近性。從餐飲服務員、房產中介、外賣小哥、滴滴司機到被稱爲“吉祥三寶”的保安、保潔、保姆,一種職業背後連接的是特定的社會需求,觀衆可以透過不同職業,深入體察社會不同切面,瞭解不同羣體的生存狀態。這類作品的現實貼近性也使其更易與觀衆產生心理共鳴。

  生活不是童話,看透它的荊棘,依然種下玫瑰,才彰顯人之尊嚴與生命之韌性。那也是平凡人最接近英雄的時刻。而紀錄片要做的,便是發現並記錄平凡人的英雄時刻,以真實的名義。

職場人類學的透視

  《人生海海》具有職場揭祕性質,通過對一家海底撈門店的紮根觀察記錄,勾勒了一幅生動的“職場人類學”圖鑑,滿足了觀衆對職場真相的期待。

  作品深入海底撈的“前臺”和“後臺”,系統呈現了這家全國連鎖餐飲企業的管理模式、運轉機制、企業文化、權力結構、行爲邏輯。六集影片,每集通過若干關鍵人物,將視點關聯到上述點位。但這不是“解碼海底撈”的幕後紀錄片,而是把火鍋店作爲生命敘事的承載空間,迎納更爲多元的職場衆生相,以此引出諸多職業和人生話題,包括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同齡段的生活和愛情觀、壓力疏解與情緒消化、職業信仰與生存韌性、工作之於人的價值……由此,火鍋店裏的職場沉浮構成了核心看點,挑起的人生話題則成爲觀衆討論點。

  80後雙管店長徐斌,正遭遇職業生涯第一次滑鐵盧,他頂着業績和生存壓力打響了“店鋪保衛戰”,但最終悻悻離場。還有前來“採風”的職場“小白”陸佳影、爲還債而背井離鄉的王興豔、退而不休的六旬冰品師鄭靜、永遠奔走不停的夜班經理楊露、月薪10萬卻在出租屋孤獨抹淚的雙A店長楊雲曉、三屆撈麪冠軍的撈麪小哥李耿……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平凡個體的多樣性、生活的可能性、人的生存韌性。而對職場人生各個切面的呈現,也讓身處不同人生階段和層次的觀衆在這裏找到共鳴。

  “挑”“等”“搶”等常規紀實手段的使用彰顯了這部“職場人類學”圖鑑的創作耐心。“挑”,即根據每集主題側重,針對性選取主拍對象和記錄場景,通過聚焦職場個體,引出話題,例如第三集記錄在海底撈工作的三對正處於不同感情階段並有着不同相處模式的伴侶,揭示00後、80後、70後三類羣體在尋找工作和生活平衡點中的觀念和方式差異。“等”,即融入職場環境,持續跟蹤記錄,等待故事發生,對主人公徐斌在多個場景下情緒變化的捕捉都展現了攝影師的細心與情商;“搶”,即在等的基礎上,對一些突發狀況和情節進行了搶拍,例如片中的幾起顧客糾紛問題,展現了餐飲服務業的靈活性、複雜性。

  拍攝者在片中雖未現身,但並非置身事外。尤其是導演視角的加入,以個人化很強的旁白方式予以呈現,具身感受與思考結合,也揉進一些自反色彩,實現了三種功能:其一,增加一重視點,體現出更強的作者性風格;其二,凝練、闡釋與引導,例如導演總結的徐斌的三種工作語態,面對上級時的“乖巧”,面對下屬時的“正經”,以及面對顧客的“夾子音”,精準形象;其三,間離效果,如同定格的黑白影像,讓觀衆不至於完全沉浸劇情,時而抽離出來,達到一種感性體驗與理性體認結合的審美接受狀態。

情緒價值的傳遞空間

  海底撈是透視現代餐飲服務業的一面棱鏡。相信許多人都認可,在海底撈喫的不僅僅是火鍋,還有情緒價值給予。影片揭示了海底撈是個情緒價值的輸出空間,勾勒了海底撈的情緒價值傳遞圖景。

  演唱會大巴接客、生日祝福、變臉、撈麪舞、免費美甲,還有時刻保持的微笑……片中,海底撈的許多特色服務在屏幕湧現,這些服務給顧客帶去了喫飯之外的驚喜與收穫,成爲海底撈提供情緒價值的基本模式。

  不過,影片並沒有給這種“海底撈式”的情緒價值供給模式予以評判,而是將敘事和情感重心放在爲顧客提供情緒價值的海底撈員工身上,去呈現情緒價值提供者的情緒。

  有評論說,情緒價值的總量不變,只是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那海底撈員工相對高額的工資,是否以轉移個人的“情緒價值”爲代價?如果把職場比做舞臺,職員情緒飽滿,粉末登場;而一場舞罷,卸下妝容,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後臺的情緒將如何填補?職業信念又靠什麼支撐?

  影片逼近了職場人生的真相,但並未給出直接答案。只是我們看到,片中每個人都很努力,每個人都不容易。身體不好又揹負着家庭責任的撈麪小哥李耿,每次都用盡力氣表演,影片放大了他的喘息聲,彷彿在告訴觀衆,這是個在燃燒生命起舞的人;門店“擔當”王興豔放假之餘還不忘去優秀門店“取經”,爲多掙些計件工資默默練習撈麪,無數個夜晚她借酒澆愁,但看到三里屯匆匆而過的“同行人”,她又自我安慰,比起他們自己應該知足了,“所有壓力都是我的動力,沒有動力哪來掙錢還賬啊”,隨即收拾情緒,按照手機彈來的排班表再出發;劉叔、陳姨相守半生,省喫儉用幾近苛刻,14年“撈齡”,用勤勞的雙手撐起小小家庭的安全感,當看到陳姨最近的某個早晨買了個雞蛋灌餅,劉叔感慨着爲她高興,14年了,終於爲自己花了7塊錢。無刻意拔高和“打雞血”,也無直接批判,更多是個體當下情緒和狀態的呈現。這反而應合了“人生海海”的主題。

  “人生海海”一詞取自閩南方言,比喻人生像大海一樣浩瀚深邃、起落浮沉、變幻不定。既然人生充滿未知,每個人都負重前行,索性坦然面對,接納生命中的起伏、甘苦、善惡、貧富。正是這種直面生活的勇氣與韌性,讓影片中的平凡個體有了一種英雄主義氣質。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它。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職場上的奮鬥者,這些勇敢的普通人,這些認識到生活的苦和難卻依然步履不停的人,都是生活的英雄。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的人生纔是真實的人生。評論下方的一則觀衆留言寫道:“最近被裁員了,很難過。意外看到《人生海海》這部紀錄片,本來以爲職場紀錄片應該會更致鬱,沒想到是更治癒。”王爾德說,冷眼旁觀自己的生活,便能逃離生活的痛苦。如今,當我們旁觀別人的生活,何嘗旁觀的不是自己?而這種抽離而出的靜觀,讓我們的情緒在共鳴中得到宣泄、解壓、撫慰。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