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齊魯製藥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北京舉行簽約儀式,雙方共同設立總規模9900萬元的聯合基金,爲破解重大疾病防治難題提供源頭創新支撐,這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在醫藥健康領域的首次突破,也爲醫藥領域的源頭創新注入了強大動力。
簽約儀式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竇賢康指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爲我國基礎研究資助的主渠道,與企業深度協同,對國家創新體系發展意義重大。齊魯製藥集團副總裁張明會表示,生物醫藥是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滿足人民健康生活需求的關鍵支撐,也是全球科技創新的必爭之地。原始創新的“從0到1”是產業創新“從1到100”的基礎,只有在基礎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上優化佈局,協同攻關前沿引領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加強高端創新技術平臺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打造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產品,才能掌握創新主動權。他希望藉助此次簽約,發揮聯合基金的“槓桿效應”“虹吸效應”以及齊魯製藥的創新和產業優勢,圍繞解決臨牀急需和未被滿足的用藥需求,構建科技創新共同體,快速產出高質量科技成果。
此次簽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在醫藥健康領域首次深度引入生物醫藥民營資本。在未來三年,齊魯製藥每年將投入3000萬元,累計投入900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則按1:10的比例每年配套300萬元,三年共計900萬元。雙方將建立“企業出題、科研界答題、基金委組織專家評審”的協同機制,聚焦免疫失調、細胞異常增殖、基因突變與表達調控異常、代謝失常及神經系統疾病等五大核心領域,支持青年科學家開展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民企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企業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引導和鼓勵科技創新型民營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吸引和集聚全國優勢科研力量,緊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聚焦關鍵技術領域中的核心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爲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實施注入新動能。
該基金自設立以來已有多家央企參與,齊魯製藥作爲國內領先的生物醫藥企業正式加入,不僅將有力促進生物醫藥領域的科技創新,還將通過培養跨學科複合型人才、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等方式,進一步完善我國醫藥創新生態體系,研究成果也將直接服務於“健康中國”戰略,爲患者提供更多可及、可負擔的創新藥物。
目前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佔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的比例與世界主要科技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比例偏低。以醫藥行業爲例,我國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多爲跟蹤或模仿創新,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有轉化意義的新機制、新靶點。
齊魯製藥作爲國內製藥企業的領軍者,憑藉科技創新保持着強勁的發展勢頭和行業競爭力。公司累計上市320餘個產品,實現“從頭到腳”藥品保障全覆蓋,一致性評價過評數、首家過評數、國家集採中標數量行業“三領跑”,在研創新藥80餘項,2024年度位列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第三。
近年來,齊魯製藥持續升級創新驅動戰略,建立了中美聯動六大研發平臺爲支撐的國際研發體系,組建了一支由百餘名具有國際視野高端領軍人才引領的高水平科研團隊,專職研發人員達5000人。公司年研發投入銷售收入佔比達12%,“十四五”期間累計研發投入超過200億元。
齊魯製藥集團副總裁張明會稱:“我們堅持長期主義,瞄準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領域,堅定不移持續加大投入,期待在新靶點、新治療領域和新型複雜製劑方面快速取得突破,打造國民好藥,不斷滿足臨牀未滿足需求。”
截至目前,齊魯製藥已佈局80餘項國家一類創新藥項目,其中20多項已進入臨牀試驗階段,一系列創新成果加速上市,如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分子靶向藥物“啓新可”、全球首個組合抗體藥物“齊倍安”等國家1類新藥,以及微球、微晶、口溶膜等十餘款新型高端製劑,均走在行業前列。
張明會表示,齊魯製藥將以此爲契機,高質量做好資金、組織、項目等方面的管理與運營,共創聯合基金新範式,加速實現生物醫藥產業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