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2025年6月,一輛全新特斯拉Model Y在沒有任何人類干預的情況下,從美國得州奧斯汀附近的超級工廠自動駛出,沿高速公路完成了長途行駛,最終順利抵達車主住宅。馬斯克興奮地稱,這不僅是人類首次實現“無人交付”新車,更是自動駕駛走向商業化的關鍵一步。
就在幾天前,同樣是在奧斯汀,特斯拉正式啓動Robotaxi試運營。乘客通過App下單,一輛沒有司機的特斯拉自動駛來,全程無人工駕駛。定價4.2美元,副駕駛配有安全員,路線上避開市中心繁複路況——謹慎的試水,悄悄拉開了“機器替人掙錢”的帷幕。
不是你在開車,而是車在替你賺錢;不是你在勞動,而是你擁有的智能資產,在你入睡時自動上線、調度、運營、獲利。這便是“睡後經濟”的雛形。
要理解“睡後經濟”,我們得從一個更古老的經濟學概念談起——被動收入(Passive Income)。被動收入,是指你無需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便能源源不斷獲得的收益。經典的例子包括:房產租金、股票紅利、專利版稅、基金利息。這些模式的核心在於:財富來源於“擁有”,而非“參與”。
但“睡後經濟”比被動收入更進一步。它不是“讓錢生錢”,而是“讓系統替你勞動”。資產只是起點,真正創造價值的,是你背後的平臺、算法和流程。它的核心是三個關鍵詞:不在場,高頻,自動化。它讓我們從“有時工作、掙得收入”進入“工作始終在進行,收入始終在增長”的全新範式。這不是單純的科技演進,更是一種收入結構的重構。
什麼是睡後經濟?
“睡後經濟”顧名思義,指的是當你休息、睡覺,或者不親自參與勞動的情況下,由你掌控或擁有的某種資產、系統或智能體,仍持續爲你創造收入的經濟形態。它不再是“錢生錢”的被動邏輯,而是“系統替你勞動”的自動邏輯。你不再只是資本的擁有者,而是算法和流程的指揮者。
它背後的核心,是“勞動權轉移”:勞動不一定來自你,而來自你部署的系統、你設定的流程、你擁有的平臺。睡後經濟是“被動收入”的增強版,是自動化和智能化將人類從單位時間與單位收入的等價關係中剝離出的產物。
想象這樣一種場景:你晚上10點入睡後,你的無人車開始接入Robotaxi網絡,接單、行駛、停車、充電。你的網店由AI數字人自動值守,回應詢問,推薦加購。你家的儲能系統開始在電網低谷充電,清晨高峯時反向售電。你的AI剪輯師在後臺自動完成三個短視頻,上傳並觸發流量分成機制。
第二天醒來,你會發現:你什麼都沒做,但賬戶已經多了一些錢。這不是“做夢”,這是一個更大的夢正在發生。
這種“睡後經濟”是否真的能夠廣泛存在?它的前景如何?我們不妨從現實中的一些發展趨勢和潛在的技術突破中尋找答案。
自動駕駛與機器人出租車:從“交通工具”到“收益終端”
自動駕駛車輛和機器人出租車是“睡後經濟”的最佳代表之一。馬斯克曾提出,未來的特斯拉不再是“賣出去的產品”,而是“平臺上的終端”。每一輛車都能加入Robotaxi網絡,在車主授權時自動上線,接單、導航、收款。未來,當這些車輛普及後,它們不僅可以在白天爲你提供代步服務,晚上也能繼續爲你賺取收入。在這個模型中,你並不需要每天參與運營,只需授權、設定規則、同步維護,車輛就能作爲你的“移動資產”替你掙錢。從消費品到收益單元,汽車的角色正在改寫。
更爲極致的想法是,未來的無人車將是“變形金剛”——白天載客,夜間變身物流車配送生鮮,凌晨作爲移動充電寶爲電網調峯。比如,你晚上入睡後,車子通過無人化物流系統把貨物運送到各個目的地,進行智能配送。當早晨你醒來時,不僅車子仍然在你名下,它還爲你創造了額外的收入。
隨着無人駕駛技術的進步,未來的停車場或車位管理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你可以將自己的停車位租給無人駕駛車輛或其他車主,而你在睡覺時,車位通過平臺出租,賺取收入。此外,車輛可自動前往停車場,結束後也能自動回到車主指定位置,進一步提升閒置資產的利用率。
這種“睡後經濟”的模式體現了“被動收入”的精髓:車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資產池中的一顆動態節點。它代表的不只是出行,而是一種睡後收入的自動化新入口。
開網店與數字人:讓虛擬助手替你工作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開設網店來實現收入增長。你可能已經聽說過那些白天忙於工作,晚上依靠電商平臺賺取被動收入的人。而當你進入“睡後經濟”的思維時,你會發現,電商平臺本身便具備了24小時運作的潛力。
假設你是一位網店經營者,白天拍攝、設計產品,晚上交給AI數字人接管直播間,自動與客戶互動、播報庫存、推薦商品。售後問題由LLM(大語言模型)即時生成回覆。甚至連退款機制,也可被設定成基於規則的“算法賠付”。
當李佳琦的AI分身仍在凌晨2點創造GMV,普通賣家也可以通過低成本的虛擬人,獲得夜間銷售窗口。這不僅是“人替人”,更是“你替你”。這時,網店成爲了一個夜晚自動運行的數字工廠。
儲能經濟:利用峯谷電價,邊充邊賺
近年來,儲能經濟成爲了一個新的增長點,尤其是在能源價格波動的背景下,儲能系統的應用正逐漸成爲“睡後經濟”的一部分。儲能技術通過將電力儲存起來,在電價低谷時進行充電,在電價高峯時進行釋放,從而實現收益的最大化。
設想一下,你家的儲能電池系統正在上演一場“能源套利”的精密遊戲。這個系統能夠根據電網的負荷自動調節電池充放電。晚上你睡覺時,電池充滿電,而到了第二天電價較高時,儲能系統會將這些電量出售給電力公司或者回饋給社區,創造額外的收入。如果每天23:00電價低谷時自動充電(0.3元/度),次日早8:00高峯時段反向售電(1.2元/度),單日淨收益37元。按此計算,一套10萬元的家庭儲能系統,回本週期僅需5年。
這場“睡後能源戰”的終極形態是虛擬電廠:整合數萬家庭儲能單元,形成分佈式電力網絡。這樣,既能幫助電網減輕高峯時段的負荷,優化能源使用。對於用戶來說,這種自動化管理系統能夠讓你在不花費額外精力的情況下,通過儲能系統爲自己帶來收益,真正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電力市場的未來,屬於那些在深夜仍睜着“算法之眼”的智能系統。這場能源版“睡後經濟”,本質上是時間錯位下的資產利用。你並不擁有發電廠,卻能用算法參與電力交易。
數字創作與內容生產——創作機器人與內容平臺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是數字創作。在AI的幫助下,內容創作將不再是僅僅依賴人類的勞動成果。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AI創作工具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文章、視頻等內容將由AI機器人進行創作。在這種模式下,創作者可以通過購買創作機器人的版權,或者以某種形式租用AI來生成內容,而這一切都可以在“睡後”繼續進行。
例如,一位內容創作者可以在晚間啓動一個AI寫作機器人,讓其根據設定的主題和風格生成文章或視頻腳本,並通過平臺發佈。即使在創作者的睡眠時間,機器人仍然可以持續創作,帶來點擊率、廣告收入或粉絲捐贈。創作平臺也會根據創作的受歡迎程度,向創作者支付收益,所有這一切無需創作者時刻關注。
共享經濟:智能設備與遠程資源共享
共享經濟是“睡後經濟”的另一重要表現形式。隨着智能硬件的普及,個人和家庭擁有的設備可以在“睡後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舉個例子,某家庭可能擁有一臺閒置的高性能計算機,可以在他們不使用時通過雲計算平臺出租給需要進行大量數據處理的用戶。無論是視頻渲染、人工智能訓練,還是複雜的科學計算,這些計算任務都可以在夜間繼續運行,而設備的擁有者則能從中獲取租金。
此外,很多城市已經有了共享充電寶、共享電動滑板車等項目。你只需要將這些物品放在合適的位置,系統會自動安排用戶租賃,全天候爲你創造收入。通過智能化平臺,這些共享資源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是可以持續、高效地爲資產擁有者帶來回報。類似的案例還可以擴展到其他領域,例如閒置的存儲設備、無人機、清潔機器人等,都可以通過平臺進行共享,成爲賺取收益的工具。一切能聯網的設備,一切可度量的算力與存儲,一切可被調度的物理資產,都可能成爲“夜班工”。
然而,正如所有新興經濟模式一樣,“睡後經濟”所帶來的不僅是機遇,還有挑戰。它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勞動的價值、資本的運作方式,以及資產的高效利用。睡後經濟不僅是對時間的解放,更是對智能化、自動化技術潛力的深度挖掘。在未來,幾乎所有領域都有可能成爲“睡後經濟”的一部分,甚至我們連時間的概念都能重新定義——它不再是決定收入的唯一變量。
從Robotaxi、虛擬電廠、AI數字人,到分佈式算力、創作自動化,睡後經濟開啓的是一種“所有者經濟”的重建。所謂“睡後經濟”,並不是鼓勵人們不勞動,而是鼓勵人們部署勞動。擁有資產,是起點;部署資產,纔是門檻;讓資產自己勞動,纔是回報。
這個時代,有人還在“熬夜工作”,有人已經“睡後賺錢”。睡後經濟,不是懶惰經濟,也不是幻覺經濟,而是結構經濟。睡後經濟代表了一種新的勞資關係:你是僱主,算法是員工,系統是合夥人。隨着AI技術和自動化設備的普及,我們正在進入一個真正“24小時運作”的時代,經濟不再只是白天的勞動成果,而是可以在任何時刻持續積累和增長。未來的經濟,將是一個沒有時間限制、沒有勞作疲憊的全新經濟時代。
(作者胡逸爲數據工作者,著有《未來可期:與人工智能同行》一書)
來源:胡逸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