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 鑫
數實融合,即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作爲發展最迅速、創新最活躍、輻射最廣泛的經濟活動,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正成爲我們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達到了53.9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2.8%,數字經濟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6.45%。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顯而易見,數字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已經成爲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數實融合發展視域下開展專精特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是突破西方技術封鎖、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舉措,產業界和學術界已經將更多的目光聚焦於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人才是企業的戰略性資源,是決定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核心力量。結合專精特新企業特徵和企業實際發展需要,結合數實融合發展背景,探究專精特新人才培養機制,將有助於顯著提升企業創新力、產業集羣力,充分發揮區域特色數實融合生產力,有利於區域創業生態內的企業呈現出協同發展趨勢,助力專精特新企業成長,打破“技術孤島”和“產業斷層”問題。
數實融合發展視域下專精特新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專精特新企業在數實融合背景下仍面臨嚴峻的人才培養困境。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培育1.2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而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的調查顯示,企業數字化人才短缺問題嚴重,影響其技術創新進程。一是人才供需斷層。自動化技術作爲智能製造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製造業、物流、能源、交通等各個領域。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計到2025年,全國製造業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接近3000萬人。二是產教融合實施效果欠佳。全國雖然建設多所現代產業學院,但實質性校企聯合培養比例仍然不高,目前建立“雙元制”項目的專精特新企業多,但建立穩定師資互聘機制的較少。三是專精特新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專精特新人才培養關係到經濟提質增效升級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作爲專精特新人才培養主導者的高校仍普遍存在對專精特新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課程設置體系不完善、師資隊伍能力欠缺等突出問題。
數實融合發展視域下專精特新人才培養的策略
優化“融合”專業佈局,夯實專精特新人才培養的基石。新工程教育的引領性決定了要根據國家發展戰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產業發展前沿領域和未來發展的國際趨勢等來謀劃和調整專業方向,優化“融合”專業佈局,夯實專精特新人才培養的基石。2024年1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化高等教育龍頭作用。持續抓好“兩個先行先試”,深化科教融匯、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深化產教融合、以技術轉移爲紐帶推動“四鏈”融合,推進高校專精特新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開展專精特新人才教育體系遞進式層級建設。完善機制保障,建立校校、校企、校地及國際多維協同機制,匯聚培養合力,進一步完善政府、高校、專精特新企業及數字技術企業共建產業學院,開發“數字技術+垂直領域”模塊化課程體系,設立“訂單班”或“微專業”。完善校、院、專業三級教育體系。通過變革教學模式,開展項目化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開設雙創通識必修課程,打造專創融合示範課程,實施“一專一賽、一院一品”工程,建立“通識教育課程+專創融合課程+拓展訓練”的人才課程訓練體系。專精特新人才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緊密結合,構建以價值塑造、知識創新和實踐能力爲核心的全人教育體系。在德育層面,通過工匠精神培育與特色思政教育,實現職業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的雙向塑造;智育改革則以學科交叉課程、數字素質培養和問題導向學習爲路徑,構建“專業+創新”的知識生態;勞育創新突出產教協同,依託“企業命題—高校解題”的閉環機制與現代學徒制,將技術攻關、工藝改進納入勞動教育實踐,形成知行合一的培養範式。以期培養兼具家國情懷、跨界思維、工程美學素養與技術創新能力的複合型專精特新人才,在技術突破和產業變革中成爲推動“中國創造”升級的重要力量。
完善“政策、資源、技術”配套。積極響應國家《“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文件明確支持數實融合與專精特新人才培養要求,致力於解決專精特新人才培養“最後一公里”問題。一是設立專項基金,根據就業率、企業滿意度等指標對人才培養機構進行動態獎勵。同時,優先支持數字化水平高的專精特新企業申報人才培訓基地。二是推動高校科研團隊與專精特新企業聯合攻關關鍵技術,並將技術轉化案例反哺教學,形成“技術研發—產業應用—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三是完善技術配套。數字人教學、虛擬仿真、數字孿生教學等技術已經走進學生的課堂,拉近了企業技術導師與人才培養的距離,可嘗試探索“數字技術經紀人”角色以銜接技術與人才需求,構建基於企業生產數據的動態人才評價模型,並嘗試“元宇宙+專精特新實訓”等沉浸式培養模式,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的精準性和實效性,爲專精特新人才培養提供強力技術保障。
(作者單位:常州大學;本文系常州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項目“激勵還是抑制——高校師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動機和成效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