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OEXN認爲,歐洲爲應對冬季取暖高峯而大幅搶購液化天然氣(LNG),正在引發全球天然氣價格持續攀升,尤其對亞洲市場形成持續擠壓。在當前全球能源結構劇烈轉型的大背景下,這種“以價搶氣”的現象,既暴露出歐洲能源政策的剛性短板,也凸顯出長期能源安全困境。
據OEXN分析,歐盟目前天然氣儲備率僅爲58.9%,遠低於去年同期的75.5%,爲達到歐盟設定的90%儲氣目標,歐洲只能不計代價購買LNG。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歐洲LNG進口總量達到2.09億噸,較去年同期增長1.7%。這種高價採購導致亞洲市場需求下降,LNG現貨價格一度衝高至每百萬英熱單位14美元,雖隨後回落至13.10美元,但已顯著影響亞洲尤其是印度的進口節奏。
OEXN表示,歐洲之所以陷入“非買不可”的被動局面,根源在於其能源政策的一系列結構性調整:逐步淘汰煤電、大規模退出核能(德國和西班牙均已關閉核電站),從而過度依賴LNG這一昂貴且易受國際局勢影響的能源品種。在全球地緣局勢頻繁動盪的背景下,如伊朗與以色列衝突等突發事件,只需稍有波動,便可導致LNG價格劇烈波動,令歐洲能源採購成本雪上加霜。
相較之下,OEXN觀察到,亞洲能源進口國展現出更高的策略靈活性。一些國家通過增加與俄羅斯和中亞地區的天然氣管道合作,降低了對LNG的依賴,並適時將部分高價LNG轉售至歐洲;印度則在2025年上半年將LNG進口量同比減少8.7%,改爲更倚重本土煤炭與長協資源。在價格大幅上揚背景下,亞洲國家選擇靈活調整能源結構,而非盲目追漲。
然而,亞洲國家雖採取更具適應性的策略,也並非完全不受影響。OEXN表示,出於規避美國加徵關稅的考慮,印度仍承諾增加自美進口LNG的長期合約,這限制了它們在進口結構上的靈活調整空間。儘管長期合約可提供價格穩定性,但實際採購價格仍普遍高於區域內替代能源。
對於歐洲而言,當前LNG採購策略的財政代價日益顯現。一方面,重工業企業如鋼鐵、電解鋁等因能源成本高企而頻頻發出預警,部分企業面臨減產風險;另一方面,政府被迫出臺補貼政策以維持工業運營和居民供暖,這又進一步加重財政負擔。OEXN認爲,如果這一趨勢延續,未來歐洲將面臨結構性財政赤字擴大、產業空心化等多重挑戰。
此外,OEXN警告,2025年的天然氣儲備費用已高於去年,若2026年冬季氣溫偏低或出現極端氣候,儲氣成本勢必再創新高,政府補貼支出將進一步擴大。這種“氣價剛需—高成本採購—財政干預”式的循環不可持續,尤其對於長期推行綠色能源轉型的歐洲而言,將成爲重大政策掣肘。
在這一背景下,OEXN呼籲歐洲重新審視其能源多元化政策,不應簡單依賴高價LNG填補煤電與核電退出留下的空白。適度恢復靈活電源、加強與北非、中亞、北極圈等地區的能源戰略合作、增加儲能與調峯能力,或許是更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同時,建議亞洲國家繼續優化進口結構,平衡價格與供應穩定性,規避歐洲能源政策對全球市場形成的負外部性。
總結來看,OEXN認爲,歐洲“天然氣剛需”正逐步演化爲全球能源價格波動的主要推手,也令其自身能源戰略陷入高成本、高依賴、高風險的“三高陷阱”。未來,全球能源市場需更加註重協調、互補與韌性,以應對不斷上升的地緣與市場不確定性。
責任編輯:陳平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