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劇】中國廠商競爭加劇 三星、LG加大OLED電視銷售力度;LG顯示宣佈量產27英寸OLED顯示器面板

愛集微
07-01

1、中國廠商競爭加劇 三星、LG加大OLED電視銷售力度

2、LG顯示宣佈量產27英寸OLED顯示器面板,亮度突破1500尼特

3、蘋果頭顯、智能眼鏡全劇透 郭明錤:7款設備正在路上

4、機構:京東方已具備年產1億片iPhone OLED面板生產能力

1、中國廠商競爭加劇 三星、LG加大OLED電視銷售力度

據報道,三星電子和LG電子爲應對中國企業在高端電視領域的市場佔有率迅速上升,正在加大OLED電視的銷售力度。此舉正值全球高端電視市場格局發生變化之際,中國製造商海信和TCL大幅增加了在該市場的份額。

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 近日公佈的報告顯示,三星電子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全球高端電視出貨量中保持了第一的位置。然而,其市場份額在過去一年裏下降了11%。LG電子的市場佔有率也從23%下降到16%,從第2位下降到第4位。相比之下,海信和TCL的出貨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市場份額分別達到20%和19%,正在迅速趕上三星。

中國企業市場份額的激增,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它們對高端液晶電視,尤其是mini LED電視的關注。通過確保LCD面板供應鏈,這些企業能夠生產價格具有競爭力的mini LED電視,並受到消費者的歡迎。Counterpoint Research指出:“由於OLED面板和LCD面板之間的成本差異,消費者面臨着在更小的OLED電視和更大的mini LED電視之間進行選擇的問題。因此,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mini LED電視。”

隨着mini LED電視在高端市場的比重增加,三星電子和LG電子一直以來關注的OLED電視的地位正在削弱。作爲回應,兩家公司都在擴大OLED電視產品陣容,並加大營銷力度。6月26日,三星電子利用TV、YouTube、Naver、IPTV、大廈電梯等多種渠道,展開了2025年OLED電視的廣告宣傳活動。此外,三星電子最近還開展了“三星OLED以舊換新”活動,向購買OLED活動機型並以舊換新的顧客提供會員積分。

今年,三星電子將OLED電視產品線擴大至14款,涵蓋42英寸至83英寸的6種尺寸,爲消費者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另外,LG電子通過強調AI功能、無線AV傳輸解決方案等差異化技術,在全球OLED電視市場上保持了競爭力。去年,LG OLED電視的全球累計出貨量超過了2000萬臺。

市調機構Omdia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OLED電視出貨量中,LG電子以52.1%的市場佔有率排在第一位,三星電子以30.8%的市場佔有率緊隨其後。UBI Research預測,到2028年,全球OLED電視出貨量將超過1000萬臺,預計OLED市場將持續穩定增長。

業內人士表示:“韓國企業在OLED電視領域已經有了優勢,因此將在增加mini LED產品陣容的同時,專注於OLED,加強市場競爭力。在此過程中,三星電子和LG電子之間的競爭將持續下去。”

2、LG顯示宣佈量產27英寸OLED顯示器面板,亮度突破1500尼特

LG顯示(LG Display)宣佈OLED技術取得重大進展,標誌着高端顯示器面板新時代的到來。

6月27日,LG顯示宣佈計劃全面量產27英寸OLED顯示器面板,其峯值亮度可達1500尼特。該技術基於第四代OLED技術的基石——“Primary RGB Tandem”技術。此外,LG顯示已將這些面板的刷新率提升至280Hz。

量產的啓動標誌着LG顯示加大力度進軍高端顯示器面板市場。

這款27英寸OLED顯示器面板不僅擁有卓越的亮度,更擁有高達99.5%的色彩還原率,使其成爲專業內容創作環境的理想之選。此外,這些面板能夠有效阻擋99%的內部和外部光線反射,從而消除屏幕反光,提升各種光照條件下的觀看體驗。

LG顯示的面板已獲得UL Solutions和Intertek的認證,具備完美黑色、完美色彩一致性和100%色彩保真度。此外,這些面板還符合視頻電子標準協會(VESA)制定的“ClearMR 21000”標準,代表了運動清晰度的最高等級。

除了這些進步之外,LG顯示還開發了一款QHD畫質、540HZ高刷新率的OLED面板,這是全球首款實現此規格的面板。這得益於新開發的算法克服了高刷新率下畫質下降的問題。該面板的響應時間爲0.03MS,是目前最高水平。

繼全球主要電視機製造商的首發評測之後,LG顯示計劃於今年下半年開始量產其突破性的 540HZ OLED遊戲面板。

3、蘋果頭顯、智能眼鏡全劇透 郭明錤:7款設備正在路上

蘋果AI眼鏡規劃曝光

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30日,天風國際證券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今天發文,預測了2025年至2028年蘋果在Vision頭顯和智能眼鏡市場的產品路線圖。他表示,蘋果目前正在開發至少七款頭戴式設備(含眼鏡),涵蓋兩個產品系列,從2025年晚些時候開始推出。

郭明錤指出,蘋果在2026年不會推出新款頭戴式設備,預計從2027年開始將有多款新產品問世。蘋果將頭戴式設備視爲下一代消費電子關鍵趨勢,目前至少有7個項目正在開發中,包括3款Vision系列和4款智能眼鏡系列。其中有5款產品已經確定開發時間表,另有2款尚待決定。

在蘋果頭戴式產品中,最先實現大規模出貨的將是類似Meta雷朋智能眼鏡的產品,預計2027年出貨量爲300萬部至500萬部,或者更多。由於蘋果的加入,此類智能眼鏡在2027年的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000萬部,成爲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趨勢。

Vision頭顯和智能眼鏡路線圖

郭明錤表示,蘋果在Vision系列和智能眼鏡方面的優勢在於強大的硬件開發能力與生態系統整合,挑戰則在於AI操作系統與相關軟件的開發。

以下是蘋果Vision頭顯和智能眼鏡的產品路線圖:

1. Vision系列(XR頭盔類型):

(1)Vision Pro M5版本:

·預計於2025年第三季度開始量產,推測全年出貨量爲15–20萬部

·處理器將從M2升級爲M5,其餘規格保持不變

·此產品仍定位於小衆市場,推出目的是維持品牌曝光、持續經營生態系統、降低 相關零組件庫存,以及探索XR頭盔的應用潛力

(2)Vision Air:

·預計於2027年第三季度量產

·全新外觀設計,重量顯著降低(預計比Vision Pro輕40%以上)

·搭載iPhone頂級處理器

·減重的關鍵在於採用塑料替代玻璃、大量使用鎂合金(因鈦合金成本過高)、並減少傳感器數量

·定價將顯著低於Vision Pro

(3)全新設計的Vision Pro第二代:

·預計於2028年下半年量產

·採用全新外觀設計,重量明顯更輕,售價更低

·搭載Mac等級的處理器

2. 智能眼鏡類型:

(1)類似Meta雷朋的產品:

· 預計於2027年第二季度量產,推測2027年出貨量可達300–500萬部或以上

·鏡框與鏡架提供多種材質選擇

·操作方式爲語音控制與手勢識別

·無顯示功能,核心功能包括:耳機、拍照、錄像及AI環境感知

·此類產品未來有可能部分取代TWS耳機和手機拍照功能,是短期內增長前景最明確的智能眼鏡產品類型,預計2027年全球各品牌總出貨量可突破1,000萬部

(2)XR眼鏡:

·預計於2028年下半年量產

·操作方式爲語音控制與手勢識別

·顯示技術爲LCoS結合光波導(Waveguide),支持彩色顯示

·AI是此類產品的關鍵功能

·另有一款同類型產品正在開發中,但量產時間更晚,可見度較低

(3)顯示器配件:

·原計劃於2026年第二季度量產,已於2024年第四季度暫停,目前仍在討論產品定位與規格,未來有可能重新啓動項目

·產品通過有線連接,將蘋果硬件(如iPhone)畫面投射至眼鏡顯示

·採用Birdbath光學顯示技術,並支持電致變色作爲另一賣點

·蘋果認爲該產品缺乏競爭優勢,因此停止開發。比如在重量方面,該產品約爲120–130克,而目前市面上競品大多低於100克。(鳳凰科技)

4、機構:京東方已具備年產1億片iPhone OLED面板生產能力

市場調研公司UBI Research最新報告顯示,京東方(BOE)已經具備年產1億片iPhone OLED面板的生產能力。該機構6月27日發佈的調研數據指出,京東方目前擁有26條專爲蘋果生產的模塊生產線,其中11條已進入量產階段,另有3條用於開發的專用模塊線。

UBI Research分析稱,如果京東方將其B11核心生產線專用於iPhone生產,按照90%的開工率和85%的良品率計算,每月可生產800萬到900萬片面板,年產量約爲1億片OLED面板。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京東方的iPhone面板出貨量約爲2100萬片,比去年同期的1860萬片增長了13%。機構預測,下半年京東方的iPhone面板出貨量將達到2400萬片,全年出貨量預計將達到4500萬片。

展望未來,UBI Research認爲,隨着京東方擴大iPhone面板生產能力,如果能夠成功供應iPhone 17系列,其出貨量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不過,機構也指出,與iPhone 16類似,新產品初期供應仍可能面臨一定困難。

UBI Research研究員金俊浩表示,隨着京東方在iPhone面板市場佔有率提高,未來三星和LG與蘋果之間的價格談判將受到顯著影響,三星和LG如何維持與蘋果的合作關係將成爲業界關注焦點。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