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7月2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8展廳的穹頂下,一束模擬宇宙大爆炸的藍色激光穿透黑暗,拉開了“宇宙考古:時空探索”大展的序幕。在中國和瑞士建交75週年之際,這場由中瑞兩國頂尖機構聯合打造的科學藝術盛宴,正試圖用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構人類與宇宙的對話。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神祕的星空充滿好奇並開始孜孜探求,甲骨上的星象記錄、敦煌莫高窟經卷裏的唐代星圖、南宋石碑上的《天文圖》,都是中國古人探索宇宙的印跡。20 世紀以來,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宇宙是動態演化的,甚至推算出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今天,以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中國天眼(FAST)、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等爲代表的前沿項目,正推動人類實現對宇宙的全景掃描。

“宇宙考古:時空探索”展覽現場
走進展廳,觀衆首先會被瑞士藝術家帕斯卡爾·貝特克的動態雕塑《巡星雕塑》所吸引。這件作品巧妙利用斯隆數字巡天(SDSS)項目的退役鋁板創作而成,這些鋁板曾用於2000年啓動的大型天文觀測項目,其表面600多個精密小孔曾精準定位恆星,通過光纖連接光譜儀收集天體數據。藝術家將這些科學儀器轉化爲動態藝術裝置,讓冰冷的科研設備煥發新生,引發人們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思考。

動態雕塑《巡星雕塑》
在雕塑右側,《南宋天文圖碑拓片》與之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這幅由南宋禮部尚書黃裳於淳祐七年(1247年)主持刻制的星圖,不僅系統繪製了1434顆恆星,還標註了赤道、黃道、二十八宿等天文標記,其科學性和完整性遠超同時期歐洲星圖。現代天文學研究證實,該星圖記載的星位與現代星表高度吻合。兩件展品並置,既展現了東西方探索宇宙的不同路徑,又共同訴說着人類對星空永恆的好奇與追尋。

《南宋天文圖碑拓片》
人類一直在仰望天空,思索穿行蒼穹的星辰。展覽中,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實驗博物館學實驗室設計的交互裝置《宇宙碰撞》吸引了大量觀衆。《宇宙碰撞》是一套集成於碟形環境的交互式天體物理可視化系統,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望遠鏡採集的約500幅深空影像爲數據基礎,藉助碟形頂投影、光學增強模塊等技術,使螺旋星雲結構、星系碰撞過程等天體現象可視化呈現。觀衆沉浸於重構的天幕空間中,既是一種信息體驗,也是一種沉思,將我們與宇宙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交互裝置《宇宙碰撞》

瑞方策展人莎拉·肯德丁介紹交互裝置《宇宙碰撞》
展覽分爲“儀器和技術:繪製宇宙”“大數據的星空”“可持續的太空”“未來:行星之旅”四個部分,融科學探索和藝術詮釋爲一體,將宇宙中真實、分散、抽象的數據,通過數字裝置、互動體驗、動態雕塑和前瞻性設計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
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人、副研究館員高露表示,此次展覽展出的展品既包含對人類與地球和宇宙關係的思考,又有對宇宙數據和圖像的可視化研究,還有對空間污染治理以及對未來人類太空生存的探索,展示出當代科學研究跨國界、跨學科高度協作的豐碩成果,又從不同維度構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敘事。

展覽現場

雕塑作品《感知共振》,劉昕,中國

交互數據可視化裝置《太空垃圾暗雲》,西奧多·克魯切克,美國

觀衆參觀展覽

《匯入銀河的水滴:太空遊艇前瞻設計》,潘洪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宇宙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展覽將科學探索與藝術詮釋完美融合,邀請觀衆懷着敬畏之心,共同追尋138億年前宇宙誕生時的第一縷光芒,感受無垠星空中蘊藏的永恆奧祕。
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瑞士駐華大使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主辦,清華大學天文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協辦,7月3日起對公衆展出。

穿越時空的對話:國博“宇宙考古”展覽開啓人類星際文明新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