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覺醒"太晚?特朗普"大漂亮法案"將重創特斯拉“賣碳收入”

華爾街見聞
07-04

特朗普"大漂亮法案"廢除碳排放積分交易關鍵規則,將企業燃油經濟性標準罰款設為零,消除傳統車企購買特斯拉碳積分的動力。2024年特斯拉碳積分收入達28億美元,佔淨利潤39%,約四分之三的碳積分收入來自美國市場。一季度若無碳積分收入,則特斯拉將陷入虧損。一位特斯拉前高管表示,馬斯克終於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為時已晚。

馬斯克捐獻超過2.5億美元助力特朗普當選,如今卻面臨可能令特斯拉損失數十億美元的政策反噬。特朗普的“大漂亮法案”將嚴重削弱美國碳排放積分交易體系,而這一體系對特斯拉的盈利能力至關重要。

7月4日,據報道,特朗普的“大漂亮法案”將廢除允許電動汽車製造商出售數十億美元碳排放積分的關鍵規則。該法案已在週四獲得國會最終通過,將送交總統簽署。據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及,儘管民主黨強力阻擊,共和黨仍趕在7月4日截止期前通過了法案,白宮稱特朗普將於7月4日17時簽署法案。

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將企業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Cafe)的罰款設定為零,實際上取消了傳統汽車製造商購買特斯拉碳排放積分的動力。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碳積分銷售收入達5.95億美元,超過其4.09億美元的淨收入,若無該項收入,則特斯拉將陷入虧損。

除了碳積分收入之外,特斯拉的其他業務也受到“大漂亮法案”的衝擊,包括電池製造、超級充電站網絡、太陽能屋頂等業務幾乎都將失去重要的聯邦支持或稅收減免。

一位特斯拉前高管表示:"馬斯克終於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為時已晚。"分析指出,這場升級的爭鬥將共和黨議員夾在美國總統和世界首富之間,也暴露了馬斯克對特朗普政策影響的預判失誤。

碳積分收入成特斯拉利潤支柱

碳排放積分交易已成為特斯拉日益重要的收入來源。根據公司財報,2024年特斯拉通過在全球銷售碳排放積分獲得28億美元收入,較2023年的18億美元大幅增長,佔其71億美元年度淨利潤的39%。自2015年以來,該公司通過此項業務累計獲得超過110億美元收入。

美國有三套並行的排放信貸系統,包括環保署運營的溫室氣體排放系統、加州基於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銷售的系統,以及聯邦企業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特朗普“大漂亮法案”直接瞄準Cafe系統。

該系統對燃油效率未達標的汽車製造商進行罰款,同時獎勵零排放車輛製造商清潔空氣積分,後者可將積分出售給傳統汽車製造商以抵消罰款。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平均約四分之三的碳積分收入來自美國市場

據瞭解特斯拉內部討論的人士透露,新預算法案將Cafe標準的罰款設定為零,特斯拉擔心傳統汽車製造商將因此大幅減少積分購買。生物多樣性中心安全氣候交通運動主任Dan Becker表示:

"如果違規沒有處罰,就沒有理由購買合規積分。雖然特斯拉通常與競爭對手簽署多年合同,影響不會立即顯現,但一些合同包含不可抗力條款和立法變化相關條款,可能因特朗普的法案而失效。”

一位特斯拉內部人士表示:”市場長期前景已經崩塌,特朗普行動如此迅速和激烈,整個項目可能就此消失。"

多重業務面臨政策衝擊

除碳積分收入外,特斯拉的其他業務也將受到特朗普政策議程的衝擊。該公司的電池製造、約2600個美國超級充電站網絡、太陽能屋頂以及商業和住宅電池儲能包業務幾乎都將失去重要的聯邦支持或稅收減免。

特別具有破壞性的是,針對特定電動汽車購買和租賃的7500美元聯邦稅收抵免將在9月底取消。此外,特朗普不可預測的關稅政策將擾亂其供應鏈,減少其獲得重要材料的渠道。一位前特斯拉高管表示:

"這不僅僅是Cafe標準問題,而是所有因素的疊加:關稅、7500美元消費者稅收抵免、製造業稅收抵免、充電抵免和住宅太陽能抵免。"

馬斯克反擊力度有限,覺醒為時已晚?

面對威脅其商業帝國的法案,馬斯克展開激烈反擊。馬斯克多次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抨擊該法案為"可憎之物",並威脅要用政治捐款針對支持該法案的議員。特朗普反擊稱,"沒有補貼,馬斯克可能不得不關門大吉,回到南非老家"。

據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指出,當地時間7月1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炮轟馬斯克,稱後者獲得的(政府電動汽車)補貼可能比歷史上任何人都多,如果沒有補貼,他可能得關門大吉,“返回南非老家”了。

儘管馬斯克擁有龐大的政治捐款資金,但其反擊能力似乎有限。商業界的許多馬斯克盟友也支持這項將延長個人所得稅減免的法案。投資者Keith Rabois表示:"阻止稅收上調絕對至關重要。"

一位特斯拉前高管總結道:"這是糟糕的政策,對特斯拉的盈利能力造成毀滅性打擊。馬斯克終於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為時已晚。"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