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對比亞迪電動車發展速度 “瞠目結舌”

汽車產業前線觀察
07-04

特斯拉率先顛覆了汽車製造模式,而中國車企接過其 “劇本”,並將這種變革推向了極致。

豐田終於開始認真對待電動汽車了,但這一轉變的契機,是親眼目睹了中國車企的強勁實力。據報道,在一次聯合開發項目中,這家日本車企被比亞迪的研發速度震驚。儘管豐田從中吸取了經驗,卻仍對硅谷式 “快速行動、容忍試錯” 的模式持謹慎態度。

傳統汽車從設計草圖到量產車型,通常需要 4-5 年時間。但在瞬息萬變的電動車時代,中國車企徹底改寫了這一規則 —— 它們將電動車研發週期壓縮至僅 2 年,開啓了 “快速迭代” 的新紀元。這種模式更接近硅谷的科技產品邏輯,而非底特律的傳統造車思路:中國新車的更新頻率,已堪比智能手機或筆記本電腦。

自然而然,傳統車企不得不直面中國市場這種 “光速” 研發節奏的衝擊。即便是全球銷量第一的豐田,也感到了壓力 —— 它正艱難追趕比亞迪、小鵬、極氪、奇瑞等品牌激烈角逐的中國電動車市場。

據路透社週四報道,在與比亞迪聯合開發 bZ3 電動轎車期間,豐田被這家中國車企的速度和截然不同的工程文化深深震撼。在 bZ3 的研發階段,比亞迪的工作方式讓豐田 “瞠目結舌”。

豐田驚訝地發現,比亞迪工程師在研發後期仍願意對設計進行重大調整。和許多中國同行一樣,比亞迪秉持着硅谷式理念:快速行動、允許犯錯、儘早發佈,若發現問題再後續修補。

這種模式下誕生的電動車,或許在上市時並非盡善盡美,卻能達到 “足夠好” 的標準,隨後在生命週期中通過迭代持續優化。

對豐田而言,這種新方式幾乎是 “離經叛道”—— 它長期以來以嚴謹、有序的製造流程著稱,憑藉可靠性贏得口碑:豐田車往往能陪伴車主多年,行駛數十萬英里而無重大故障,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其對更新的審慎態度。

報道稱,豐田爲一款車型通常會打造 6 個不同原型車,每輛都要經歷數萬公里的實車測試,只爲確保極致的可靠性。

儘管豐田真心認可比亞迪的速度與靈活性,甚至承認要向這位年輕對手學習,但仍保持謹慎。畢竟豐田車是全球耐用性最強的車型之一,而比亞迪電動車的長期表現,目前下結論還爲時過早。

比亞迪正將其電動車和插混車出口至全球,逐步成長爲豐田級別的國際品牌。它的車型比特斯拉更豐富,且持續升級(這點與特斯拉不同)。據悉,比亞迪員工近 90 萬人,規模接近豐田與大衆的員工總和 —— 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較低的人力成本和以工作爲中心的企業文化。

作爲豐田在中國市場對標特斯拉 Model 3 的產品,bZ3 轎車搭載了比亞迪的刀片磷酸鐵鋰電池,CLTC 續航可達 600 公里(約合美國 EPA 標準下 250 英里)。

單看參數或許並不驚豔,但它的售價足以讓人側目:稅前僅 2.7 萬美元。對於一款空間寬敞、設計現代的電動車而言,這堪稱 “白菜價”。

此外,豐田與中國廣汽集團聯合開發的 bZ3X SUV,讓其歐美市場的電動車型相形見絀,甚至顯得有些 “過時”。

bZ3X 配備激光雷達、特斯拉風格的信息娛樂屏(搭載高通 8155 芯片),以及基於英偉達 Orin X 芯片的 Momenta 最新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其頂配版售價僅 2.2 萬美元,低於同系列轎車。

報道指出,中國車企之所以能快速推進研發,是因爲工程師採用 “12 小時 6 天制” 工作模式,且原型車數量更少、實車測試里程也相對較短。

它們信奉 “快速試錯” 理念,更多依賴模擬和人工智能而非實車測試;同時採用 “並行開發” 模式,讓團隊同步推進車輛不同部分的工作,打破了傳統車企 “按部就班” 的流程。

按銷量計算,比亞迪目前是全球第七大車企,2024 年全球銷量 430 萬輛,不足豐田(1070 萬輛)的一半。但其目標是取代豐田成爲全球第一。

比亞迪的極速迭代與豐田的極致完美,究竟誰能笑到最後?唯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