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中
2020年,即將站上世界科技產業之巔的黃仁勳,在硅谷聖克拉拉的辦公室,放走了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張建中。這個看似不重要的決定,在日後,催生了一個令他頭痛的中國對手。
僅100天晉升“獨角獸”、不到300天誕生首款GPU芯片、4年6輪融資集結豪華投資天團、摩爾線程科創板IPO獲上交所受理……張建中時刻上演着“中國速度”。
誓做中國的英偉達
張建中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後在原冶金部自動化研究院獲碩士學位。曾在惠普、戴爾擔任高管,2005年加入英偉達,擔任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
那時的黃仁勳,作爲AI時代“軍火商”,每天都有接待不完的大客戶,對於放走一位“封疆大吏”,似乎並沒有放在心上。
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位“封疆大吏”野心勃勃。
在硅谷浸淫二十載,張建中早已洞悉GPU產業命脈——這不僅是圖形處理器,更是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動機。
目睹中國AI算力芯片只能依賴進口且被卡脖子的情形,一個聲音在他腦中轟鳴:中國必須有自己的全功能GPU。
2020年秋,張建中在北京悄然創辦了摩爾線程。一場閃電戰就此打響:僅用30天,他就搭建了一支豪華的科研團隊。
不到一年,這個團隊就做出了中國首款真正意義上的全功能GPU。緊接着,又在2022年推出首款國產遊戲顯卡,實現了中國在消費級GPU領域從0到1的突破。
這幾乎等於在中國復刻一個英偉達。
不僅如此,在AI大模型時代,摩爾線程還高調發布了首個國產千卡大模型訓練平臺KUAE(誇娥),並很快擴展至萬卡規模。這也是國內首個以國產全功能GPU爲底座的大規模算力集羣。
從遊戲顯卡到AI算力加速卡,再到萬卡集羣,只用了不到五年,這種狂奔的速度,在全球科技產業史上,堪稱奇蹟。
資本市場對摩爾線程的熱情超乎想象。成立不到100天,摩爾線程就完成兩輪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刷新當年最快晉升“獨角獸”的全球行業紀錄。4年一共經歷了6輪融資,紅杉、騰訊、字節跳動等巨頭,爭相入局。
2025年6月30日,摩爾線程科創板IPO獲上交所受理,擬募資80億元。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該公司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爲208.44%。摩爾線程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張建中直接持有公司11.06%股份,同時與持股平臺南京神傲、杭州華傲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並擔任杭州華傲、杭州衆傲及杭州京傲三家員工持股平臺的執行事務合夥人,合計控制發行人36.36%的股份,爲公司實際控制人。
歷盡艱辛殺出重圍
摩爾線程一出生,就站在懸崖邊上。
當時的中國GPU市場,英偉達靠着根深蒂固的生態、碾壓級的技術和絕對的市場份額,築起了銅牆鐵壁。
張建中要在這銅牆鐵壁上,生生撕開一個口子。
他清楚,破局,要靠頂尖的人才和過硬的技術。爲此,他祭出在英偉達任職15年攢下的大殺器——人脈。
英偉達、AMD、英特爾……在張建中的召喚下,一批身經百戰、技術頂尖的核心工程師,聚集在摩爾線程麾下。
他們的目標是,實現GPU技術的自主可控。
爲了早日實現這一目標,全公司都拼了。
創業初期,辦公區很小,研發、產品、行政等部門擠在一起,甚至連空調和門都是自己動手裝的!
他們很多人,每天早上8點到公司,晚上11點多才離開公司,餓了就叫外賣,困了就在工位上眯一會兒。
如此死磕了近一年,終於幹出中國第一款全功能GPU,創造了業界奇蹟。
緊接着2022年,這支血性十足的隊伍,又馬不停蹄,在不到七個月時間內,連續發佈了兩款GPU芯片。其中,就包括被譽爲“國產遊戲第一卡”的MTT S80。
那年秋天,在摩爾線程秋季發佈會上,張建中以一襲黑色皮衣登場,意氣風發,讓人恍惚間看到了中國的黃仁勳。
然而,此刻的張建中,或許沒想到,一場滅頂之災近在眼前。2023年10月17日,一份近500頁的美國製裁文件將摩爾線程打入地獄。這家成立3年的中國初創公司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這意味着,臺積電將無法爲其代工。
芯片沒法量產了,之前的血汗可能全部白流,生死關頭的內部信中,張建中寫道:因爲“1017”事件,整個國產GPU/AI芯片行業遭受重創。但中國GPU不存在至暗時刻,只有星辰大海,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我們堅定走下去的決心。
穩住陣腳之後,張建中在最困難時刻爆發最大能量,他砍掉大量的非核心業務,新組建兩大戰略部門,更加聚焦到圖形渲染、AI算力芯片兩大核心GPU業務上。同時,馬不停蹄在國內尋找新的代工企業,解決芯片製造難題。憑着一股子韌勁,硬是在絕境裏鑿出了一絲光亮!
硬件突圍還不是最難的,最堅固的堡壘是軟件生態。過去20年,英偉達構建了一個龐大的CUDA軟件生態,全球500萬開發者深陷其中。
爲了打破CUDA壟斷,張建中決定自研MUSA架構並搭建生態。在他看來,唯有如此,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然而,搭建生態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浩大工程。爲此,摩爾線程和無數硬件廠、軟件開發者、應用企業一起,根據不同行業需求,讓AI算力在金融、醫療、工業製造等領域,遍地開花。同時,還針對大模型時代,對算力需求的激增,祭出大殺器——KUAE千卡集羣,並在隨後升級至萬卡集羣。
在他的帶領下,摩爾線程歷經九死一生,如鳳凰涅槃一般殺出重圍,成了中國全功能GPU領頭羊。
芯片競爭沒有奇蹟
摩爾線程的崛起,給外界的感覺,似乎在一夜之間。然而,芯片競爭沒有奇蹟。
英偉達在成爲全球AI“軍火商”之前,早就默默幹了幾十年,在芯片領域的積累,更是貫穿從技術到生態的全鏈條。
張建中在創辦摩爾線程之前,同樣在硅谷浸淫了二十載。這個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的中國理工男,有着豐富的海外經歷。這些經歷是他後來創辦摩爾線程的“硬核彈藥庫”。
在戴爾、惠普,他摸透了全球IT的玩法。
在英偉達的15年,他對GPU技術有了深刻的洞察和掌控能力。在他的帶領下,英偉達在中國GPU市場的佔有率從不到50%,猛增至超過80%。
這種對產業規律的深刻認知,以及卓越的領導才能,是他帶領摩爾線程走出至暗時刻的關鍵。
但僅有這些還不夠。
國產GPU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打破英偉達數十年的壟斷,取得產業生態的支持。
張建中深諳此道。
在摩爾線程產品推出之後,他採取了“兩條腿同時走”的策略。
一方面,兼容CUDA等主流開發平臺,與國際生態接軌。另一方面,與國內產業夥伴攜手打造中國版的Wintel聯盟。
摩爾線程打造的萬卡集羣項目,先後在青海、廣西等多地簽約落地。這些項目不僅標誌着摩爾線程在國產GPU領域的重要進展,也爲國內大模型訓練和推理提供了強大的算力支持。
儘管如此,算力芯片這場競爭,對於張建中和他的對手而言,纔剛剛開始。
在這場競爭中,摩爾線程面臨的對手,除了英偉達這樣的全球巨頭,也包括不少國內實力玩家,大家都在搶奪市場。
儘管摩爾線程自誕生以來,營收保持高速增長,但外界推測,截至2024年營收大概10億元,相比其255億元的估值,可謂懸殊。
跟英偉達4380億元的年營收相比,更相去甚遠。
張建中坦言:全功能GPU是大芯片領域裏的珠穆朗瑪峯,摩爾線程仍然是一家年輕的創業公司,挑戰很多,前路漫長。打造中國最好的全功能GPU,我們會將這項事業進行到底。
本報綜合華商韜略、中國財經、澎湃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