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小米汽車創始人雷軍站在聚光燈下,揭開了小米首款SUV,YU7的價格謎底。
當25.35萬元的起售價投映在大屏幕上時,全國的小米門店瞬間被點燃。
沒有人預料到,這場發佈會開啓僅180秒,後臺系統便湧入20萬張大定訂單,平均每秒超過1100個訂單湧入系統。
一小時後,這個數字飆升至28.9萬,刷新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售紀錄。
上海松江區九幹路的小米交付中心,在次日便成了車流人海的焦點。
儘管是入夏後的高溫工作日,展廳內擠滿了前來看車的顧客,十餘名銷售顧問穿梭其中,講解聲與試駕引擎聲交織。
一位銷售抹了把汗說:“昨天發佈會後電話被打爆了,今天安排了30多組試駕,從早八點到現在沒停過。”
預約系統顯示,週末試駕全滿,工作日的部分時段也已排到下週。
這種熱度甚至蔓延至二手平臺,黃牛們以3000-5000元日租價格掛出“期貨車”。
加價2萬轉讓準現車訂單的信息隨處可見,重現了SU7上市時的搶購狂歡。
定價策略精準刺入市場心臟。
YU7標準版25.35萬的價格比特斯拉Model Y低了整1萬元,卻塞進了對標競品頂配的硬件:
全系激光雷達、700TOPS算力的英偉達Thor芯片、連續阻尼可變減震器,以及獨創的天際屏全景顯示系統。
當雷軍說出“我們的電池成本就比Model Y貴2萬”時,現場掌聲雷動。
更令家庭用戶心動的是,後排135°可調電動座椅、141L電動前備箱和1970L總儲物空間,精準命中了SUV用戶的核心需求。
這款被雷軍稱爲“關鍵大考”的SUV,承載着小米在主流戰場的野心。
他在微博直言:“SUV是汽車行業真正主戰場,YU7即將迎來最殘酷競爭。”
這種危機感源自對標Model Y的艱鉅挑戰。
過去一年Model Y在中國賣出44萬輛,是第二名理想L6銷量的1.7倍。
但小米有備而來,工廠二期已在4月完成驗收,雙班制產能提升至月產3萬輛。
銷售透露,現在鎖單最快年底提車,而搶到“準現車”資格的用戶,5周內就能開上新座駕。
資本市場反應迅速。高盛在次日將小米目標股價上調6%至69港元。
分析師蒂莫西·趙在研報中強調:“需求遠超預期,將鞏固小米在中國高端車市的領導地位。”
彭博行業研究更預測,YU7有望推動小米今年電動車銷量增速達209%,下半年將佔據小米汽車交付量的41%。
這種信心源於YU7對競品的精準打擊:理想L6、問界M5、智界R7等同價位車型,都將承受巨大壓力。
小米汽車的故事始於2021年那個春天。
當雷軍宣佈押上人生全部聲譽造車時,多數人以爲這只是又一家科技公司的跟風之舉。
首期投資100億,十年規劃投入100億美元,在造車新勢力紛紛倒下的年份,這樣的豪賭被看作瘋狂。
但雷軍用手機行業積累的生態協同和供應鏈管理能力,在汽車領域復刻了小米模式。
2023年底SU7亮相時,21.59萬的定價擊穿C級轎車的價格底線。
2025年YU7的25.35萬起售價,同樣以“B級車價格、C級車尺寸”的策略,在SUV紅海中撕開缺口。
“我們的電池成本就比Model Y貴了2萬”,雷軍在發佈會上的這句補充,暗示了小米用生態補貼硬件的商業邏輯:
畢竟小米手機用戶轉化率預計超40%,生態協同纔是護城河。
雷軍可能是車圈最懂流量密碼的企業家。
從親自給車主開車門,到國慶期間被網友AI惡搞時的幽默回應,從工廠車間的“擺拍”爭議,到買下《Are You OK》版權制作氣門芯帽,這位千億CEO始終活躍在話題中心。
在YU7上市前,他通過微博連續釋放煙霧彈:“配置很高,價格肯定也要講科學”,將市場預期巧妙錨定在30萬以上。
當25.35萬價格揭曉時,心理落差瞬間轉化爲搶購衝動。
黃牛市場隨之沸騰,二手平臺訂單加價最高達1.7萬元,日租金報價突破5000元,這種人爲製造的稀缺性,反而刺激更多人加入搶購狂潮。
小米汽車工廠的工人此刻正經歷甜蜜的煩惱。
一期工廠滿負荷運轉,生產線24小時轟鳴。
二期廠房雖已竣工,設備調試仍在爭分奪秒。
按照目前月產兩三萬輛的產能,現有訂單消化週期已超過12個月,部分用戶交付時間長達56周。
全國355家門店的服務網絡,在三線城市以下仍需依賴外包維修點,這對用戶體驗構成潛在挑戰。
當網友調侃“買YU7就像買期貨”時,雷軍在社交媒體的深夜發文清醒如常:“訂單遠超預期,但絕不會沾沾自喜。”
雷軍在慶功宴上回應“營銷勝利論”時格外清醒:“安全是一切的基礎。”
57.9億的首期輔助駕駛投入、1800人專屬團隊、覆蓋296城市的539天路測。
這些藏在炫目數據背後的基本功,或許纔是現象級銷量的真正密碼。
隨着首批車輛將在七八月交付,中國SUV銷量榜首的爭奪戰,終於迎來了最強挑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