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建議用財政赤字緩解人口赤字:一孩每月補貼1000,二孩2000,三孩及以上3000

市場資訊
07-04

  文:梁建章

  所謂財政赤字,是指在財政年度內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的差額。作爲類比,人口赤字是指某年死亡人口大於出生人口的差額。例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中國出生人口954萬人,死亡人口1093萬人,人口赤字爲139萬人。

  人口赤字的根本原因是低生育率。多次生育意願調查結果顯示,養育成本高,經濟負擔重,是影響生育意願的最重要原因。要提高生育率,就需要減輕育兒家庭的養育負擔。給育兒家庭大規模發錢,就是減輕養育負擔的一個最快、最直接的辦法。我們建議採用財政赤字的方式來給育兒家庭發錢,從而緩解人口赤字問題。

  從1991年以來中國的生育率一直低於更替水平,近幾年的生育率只有更替水平的一半左右。根據聯合國以及國內外多家機構的預測,中國人口從2022年一直到本世紀末都會保持人口赤字狀態(即死亡人口大於出生人口)。人口赤字會帶來社會養老負擔加重、削弱創新力等害處,所以,需要儘快出臺提高生育率的有效措施。

  人口赤字加重社會養老負擔

  生育率下降的直接後果是年輕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用於養老的公共開支,其實需要通過向目前正在工作的年輕一代徵稅來籌集。因此,在嚴重老齡化社會中,隨着政府養老支出的增加,稅收負擔也會加重。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爲15.6%,已經有不少省份的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入不敷出。東北三省由於生育率長期過低、老齡化程度較高,養老金虧空嚴重。如果中國不能扭轉生育率持續下降的趨勢,東北的今天將是中國的明天。根據育媧人口發佈的《中國人口預測報告2023》的中預測,2032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2048年將超過30%。

  根據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以及人均壽命將進一步延長的趨勢,未來數十年內,中國的老年人口將大幅增加。這將導致財政中用於老人醫療和社會保障的支出迅速擴大,而爲了支付老齡化帶來的日益上升的社會撫養成本,工作人口面臨着越來越沉重的稅負。

  養老歸根結底是工作的勞動人口養退休的老年人口,要維持這種養老制度,需要有足夠的年輕人口。但長期低生育率使得中國社會急速老齡化,領養老金的人數增加,而繳納養老保險費的人數減少。

  延遲退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養老金壓力,但無法從根本上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人口萎縮給經濟、社會、科技各個方面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應對老齡化問題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生育率。

  人口赤字削弱創新力

  人口赤字對創新力的損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人口赤字削弱人口規模,而人口規模與創新力是正相關關係。人口多就市場大,可以投入的研發人員也就更多。但這種人口越多、創新力越強的關係不是線性的,而是具有遞增效應的,也就是說,人口越多,不僅總的創新力越強,而且人均的創新力也會越強——這就是所謂的規模效應。

  二是,人口赤字加劇老齡化,而老齡化削弱創新力。一般來說,一個人的體能在20多歲時達到頂峯。然而在現代經濟中,驅動生產力發展的,是人類的各種認知能力。除此之外,經驗也是形成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綜合來說,一個人在30歲和40歲時最有創造力,因爲他們已經有10~20年的經驗,而且精力仍然充沛,能夠迅速地思考和學習。這種經驗與精力的完美平衡,使其成爲創新領域的主力軍。

  由於大多數人的認知能力在30~50歲時達到頂峯,學習能力在20多歲時最強,因此年輕人在新技能習得與環境適應方面具備天然優勢。而提出創造性經營理念和經營創業公司所必需的知識技能,通常需要從經驗中獲得。所以,最好的創業年齡在25~35歲。因爲這一年齡段的人已經積累了一些知識和經驗,也仍然保有開放的心態,並且願意爲理想承擔風險。

  由於25~35歲是最適合創業的年齡,所以一個國家如果擁有大量30歲左右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那麼就會對其創新尤其是顛覆性創新很有幫助。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正在迅速老齡化,那麼潛在的年輕發明家和企業家就會變少。

  老齡化社會還存在一種阻擋效應,即老年人會阻礙年輕人的活力。在企業晉升體系中,年齡結構直接影響職業發展通道----當企業內平均年齡偏高,年輕員工即便能力出衆,也難以突破年長管理者的 “天花板”。這種晉升困境不僅限制了年輕人的管理經驗積累,更削弱了其專業技能提升的動力。長此以往,老齡化國家的青年羣體不僅數量萎縮,更因發展受阻而喪失創業能力,雙重打擊下,國家整體創新活力必然陷入衰退。

  建議用財政赤字來緩解人口赤字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到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時說,2025年財政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

  我們建議採用財政赤字給育兒家庭發錢來緩解人口赤字。具體的政策建議如下:每個一孩每月補貼1000元,給每個二孩每月補貼2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稅減半,給每個三孩及以上的孩子每月補貼3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稅全免(對於特別富裕的家庭,可以設定一個封頂補貼的上限)。未來投入力度隨生育狀態變化做進一步調整。考慮到目前中國經濟急需擴大內需,還可給每個孩子一次性10萬元的現金補貼,這既能提升生育率,也有助於提振內需,帶動投資,促進經濟發展。

  對於現金補貼和減稅部分進行粗略估算:在正常情況下,在每年出生人口中,一孩是最多的,所以,按照平均每孩每月補貼1500元計算,即是平均每孩每年補貼1.8萬元。如果每年出生人口1000萬,那麼補貼當年出生人口需1800億元。如果追溯到三年前的出生人口,可能需要第一年近6000億元,以後逐步增加到每年1萬億至2萬億的額外補貼。減稅部分,如果按每年1萬億元計算,則現金補貼和減稅部分每年需要財政支出2萬億至3萬億,在現有基礎上約增加2%的財政赤字率。

  從國際經驗來看,發錢鼓勵生育是有效的,但力度要大且可持續。與中國同屬東亞國家的韓國,2023年生育率只有0.72,全球最低。爲了鼓勵生育,韓國保健福祉部2024年1月11日宣佈,大幅提高對兩歲以下嬰幼兒父母的補貼。按照新政策,家中有1歲以下嬰兒的父母每月可以獲得100萬韓元補貼(約合人民幣5000元);撫育1至2歲幼兒的父母,每月可得到50萬韓元補貼。韓國政府部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新生兒人數爲24.2萬,比前一年增長3.1%,9年來首次正增長。韓國2024年出生人口止跌回升,從月度數據來看,主要可以歸因爲大規模的生育補貼和扶持政策。當然,人口結構、疫情補償效應和民間的生肖偏好也有一定影響。此外,韓國2024年結婚數據大幅增加,預示2025年韓國出生人口還有可能繼續增長。

  採用財政赤字來給家庭發錢無需擔心通脹

  有人擔憂,給家庭發錢會不會引起通貨膨脹呢?事實上,這一擔憂的核心取決於兩大要素:社會產能的利用程度與就業市場的飽和狀態。當前,我國正處於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與就業不足並存的局面,通過消費刺激政策,能夠有效激活閒置的生產資源與勞動力,實現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並非通脹壓力,而是物價負增長的通縮困境,此時採用赤字財政政策刺激經濟顯得尤爲必要。當然,赤字財政並非適用於所有經濟週期,在通脹週期中需謹慎調整;但就當前形勢而言,我們應當以理性、專業的經濟學視角,客觀評估其實施的可行性與潛在價值。

  通過財政赤字手段提振經濟,本質上是凱恩斯經濟理論的實踐應用。自二戰結束後,凱恩斯理論已成爲全球廣泛認可的經濟學理論,在宏觀經濟調控領域發揮着重要作用。該理論的適用場景,正是在通縮環境下,社會需求疲軟、就業崗位不足的經濟狀況,這與中國當前面臨的經濟形勢相似。

  依據經濟學基本原理,在市場需求不足時期,財政赤字支出能夠產生顯著的乘數效應,且不會引發通貨膨脹風險。因此,通過財政赤字爲育兒家庭提供補貼,能盤活奶粉、玩具等面臨過剩而閒置的產能,更能激發多樣性需求,引導資源配置到社會需要的領域,實現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相較於降低利率等傳統經濟刺激政策,直接發放現金或消費券能夠更快速、精準地刺激消費,提升政策實施效果。

  對於擁有貨幣發行權的主權國家而言,財政赤字可通過向中央銀行借債的方式實現,這一過程在本質上僅體現爲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變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量化寬鬆政策。通過這一手段,能夠實現貨幣投放與經濟刺激的目標。

  以日本爲例,自 20 世紀 90 年代起,日本政府債務規模持續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1990 年日本一般政府總債務佔 GDP 比重爲 69%,1996 年突破 100%,2009 年超過 200%,至 2022 年已高達 261%,成爲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政府債務率最高的國家。儘管債務高企,但日本通過長期實施財政赤字政策,成功維持了就業市場的穩定與物價水平的平穩,失業率保持低位,通貨膨脹壓力可控。

  目前中國經濟要擔心的是通縮而不是通脹,通縮會導致物價下降,表面上看是好事,但是人們的消費意願減弱,因此可能導致市場需求不足;而且,物價下降了,卻在暗中讓個人和企業的負債增加了,因爲持有資產實際價值縮水了,而對銀行的抵押貸款卻沒有減少。這就是經濟學中典型的“負資產”而導致的經濟衰退。因此,通過適度增發貨幣、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抵禦通縮風險,已成爲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舉措。

  結論

  長遠來看,中國面臨的最嚴重問題是由長期低生育率引發的人口赤字。人口赤字不但會加重社會養老負擔,還會損害國家創新力,以及削弱國家綜合實力。要緩解人口赤字問題,需要用財政赤字來發錢給育兒家庭。因此,提升生育率需要提高財政赤字率。向育兒家庭發錢,既能擴大消費,提升民衆生活質量與幸福感,又能提升生育率,緩解人口赤字問題,提振中國的創新力和綜合國力。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