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道Hyper | 高通Snapdragon Ride:ADAS普及破局

華爾街見聞
07-04

作者:周源/華爾街見聞

當汽車從單純的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動終端轉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普及程度,正成爲衡量汽車產業智能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

高通在6月下旬發佈的《Snapdragon Ride:推動ADAS在中國車企與消費者中普及的解決之道》技術白皮書,揭示了ADAS從高端配置向大衆普及過程中,技術架構革新與生態體系協同的關鍵作用。

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國,2024年汽車產量預計突破3100萬輛(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龐大的市場規模爲ADAS技術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

但這片沃土也暗藏挑戰:城市道路的高密度交通、複雜的駕駛行爲,以及地圖更新與政策法規的動態變化,都對ADAS系統的適應性提出更高要求。

中國消費者需求,也呈現顯著的分層化特徵:一二線城市用戶對高階自動駕駛功能探索意願強烈,而下沉市場更關注基礎安全輔助功能。

如何在滿足技術先進性的同時,控制成本以適配不同市場需求,成爲企業破局的關鍵。

以自動緊急制動(AEB)、車道保持輔助(LKA)等基礎功能爲例,這些技術已被證明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率,但在不同消費層級中的滲透率差異明顯,折射出市場需求的複雜性。

此外,中國獨特的交通環境也對ADAS技術提出特殊要求。

比如電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帶來的充電場景管理需求,以及混合交通流中非機動車、行人頻繁穿插的通行特點,都需要ADAS系統具備更強的場景識別與動態決策能力。

在ADAS技術發展中,性能、功耗與成本構成的“不可能三角”長期困擾行業。

Snapdragon Ride平臺通過底層架構創新,在三者間尋找平衡:異構計算架構採用4nm製程工藝,將CPU、GPU與NPU深度融合,不同計算單元各司其職,既保證了處理複雜算法的能力,又有效控制能耗。

比如,在處理多傳感器數據融合任務時,NPU可專門負責AI算法加速,相比傳統通用處理器,運算效率提升顯著。

艙駕融合設計是對傳統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重新思考。

Snapdragon Ride Flex將座艙娛樂與駕駛輔助功能集成於單一SoC,不僅降低了硬件成本,更通過數據鏈路的優化減少系統響應延遲。

這種設計帶來的優勢體現在多方面:一方面,減少了不同芯片間的數據傳輸損耗;另一方面,統一的軟件架構便於進行功能擴展與系統升級,爲車企提供了更靈活的開發模式。

在感知層面,高通平臺支持11個攝像頭和7個雷達的多模態輸入配置,結合無圖ADAS技術,使車輛能夠擺脫對高精度地圖的依賴。

這種“自力更生”的感知方式,通過實時環境感知構建決策模型,更貼閤中國道路環境動態變化的實際需求。

在臨時交通管制、道路施工等地圖數據無法及時更新的場景下,無圖ADAS系統仍能正常運行,保障駕駛安全。

技術的規模化落地離不開生態體系的支撐。Snapdragon Ride平臺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驗證,積累4.82億公里的測試里程,與超20家車企展開合作,構建起龐大的技術落地生態。

爲此,高通不僅提供硬件與軟件,更通過雲管理環境與數據仿真工廠,爲車企提供“從研發到量產”的全流程支持。

標準化的開發環境大幅降低了ADAS技術的開發門檻。車企無需從頭搭建開發平臺,可直接基於高通提供的硬件開發板與軟件棧進行功能開發,縮短研發週期。

共享的數據資源則爲算法優化提供了基礎,Momenta、德賽西威等合作伙伴的加入,進一步豐富了技術應用場景,形成“技術供給-場景驗證-優化迭代”的良性循環。

在安全保障方面,內置ASIL-D級功能安全微控制器,具備冗餘機制、安全啓動等特性,並通過第三方認證。這種全流程的安全設計,確保了ADAS系統在複雜應用場景下的可靠性。

ADAS的普及本質上是一場技術平權運動,也是汽車產業從硬件決定論向軟件定義汽車轉型的縮影。

通過架構創新,高通降低了相應的硬件成本,而通過生態協同縮短開發週期,目標也是讓先進的駕駛輔助技術惠及更多消費者。

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ADAS市場已形成多方角逐的態勢。傳統芯片廠商、科技巨頭與新興創業公司紛紛入局,技術路線選擇、功能定義等方面的差異日益顯著。

特斯拉堅持純視覺方案,而部分車企則採用激光雷達+多傳感器融合路線。這種技術路線的分歧,反映出行業對未來發展方向的不同判斷,也加劇了市場競爭的複雜性。

隨着ADAS系統對數據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如何確保用戶數據隱私、防止數據泄露,以及如何在緊急情況下制定合理的決策倫理,都需要行業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高通Snapdragon Ride平臺的實踐,爲ADAS的普及提供了一條可行路徑。但技術的最終價值,在於能否切實改善出行安全、提升生活品質。

在技術與生態的持續迭代中,ADAS終將成爲智能出行時代的標配,而這場變革的參與者,正在重塑汽車工業的未來圖景。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