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景新能(01783)的最新財報,向市場透露了一個關鍵信號。
6月25日,鋰電回收全球化服務商晉景新能發佈了2025財年(截至3月31日止12個月)的業績公告。數據顯示,公司報告期內的收入約爲8.7億(港元,下同),同比大增92.3%,股東應占虧損爲1574萬,較2024年虧損7886.2萬大幅縮窄80%。
若剔除若干項不反映業務持續經營表現的一次性開支後,晉景新能2025財年已實現盈利。報告期內,晉景新能的經調整EBITDA錄得盈利4476.4萬元,而2024財年該指標爲虧損4005.6萬元。
顯然,晉景新能於2025財年取得了收入近乎翻倍增長且真實盈利超4400萬元的亮眼業績,這可以說是晉景新能自轉型以來於業績層面取得的里程碑式進展。而這背後,得益於晉景新能逆向供應鏈管理及環保相關服務的爆發式成長。
但若結合產業發展趨勢以及晉景新能的佈局來看,目前僅是晉景新能逆向供應鏈管理及環保相關服務業績開始釋放的初始階段,特別是晉景新能已搭建起了立足於香港、鏈接粵港澳、輻射東南亞及歐美市場的全球電芯循環服務體系,隨着公司已簽約客戶項目的逐步落地以及新客戶的持續拓展,該服務體系將於“雙碳”時代展現巨大價值,從而成爲推動晉景新能內在價值持續裂變的關鍵性力量。
轉型成效顯著:總收入兩年翻倍,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以傳統建築業務起家的晉景新能在2018年上市後便重點關注綠色基建領域,至2020年時,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標誌着新能源大時代的全面開啓,晉景新能憑藉敏銳洞察能力及強大執行力開始佈局動力電池的處置與循環利用業務,向着綠色能源領域加速轉型。而2023年11月16日是晉景新能戰略轉型的重要節點,其在該日內正式將中文股份簡稱更改爲“晉景新能”,明確了公司向綠色能源領域轉型的堅定決心。
在決定正式轉型綠色能源領域後,晉景新能憑藉搶先佈局的先發優勢,於2024、2025兩個財年中的發展可謂“勢如破竹”。2024財年中,晉景新能逆向供應鏈管理及環保相關服務的收入暴增710.41%至2.29億元,但即使在如此高的基數下,晉景新能該業務於2025財年繼續“高歌猛進”,報告期內該業務收入暴增204.21%至6.96億元,這較2023財年的2822萬元增長了2366.36%。
短短兩年的時間,逆向供應鏈管理及環保相關服務作爲晉景新能的新增長曲線展現出了強勁成長動能,該業務佔公司總收入的比例也從2023財年的7.03%提升至2024財年的50.58%,並於2025財年達到了近80%,成爲了晉景新能總收入兩年翻倍的核心推動力,這表明晉景新能的轉型已取得了顯著成效,加速邁入收穫期。
隨着逆向供應鏈管理及環保相關服務收入佔比的持續提升,晉景新能的盈利能力也迎來了明顯改善,這主要體現在了兩個方面,其一是毛利率持續提升。數據顯示,2023財年至2025財年,晉景新能的毛利率分別爲5.3%、6.2%、11.8%。作爲高價值業務,逆向供應鏈管理及環保相關服務對晉景新能毛利率的提升十分明顯。
其二,晉景新能真實盈利已實現扭虧爲盈。之所以在財報中引入經調整的EBITDA這一指標,主要是因爲股東應占虧損中包含了不能代表公司業務經營表現的多項一次性開支,例如在2025財年中,晉景新能就支出了3891.4萬元的股份支付費用,這遠大於期內的股東應占虧損。只有在剔除某些非現金或非經常性項目後的經調整EBITDA指標纔能有效反映晉景新能的真實盈利狀況。而2025財年晉景新能的經調整EBITDA爲4476.4萬元,這較2024財年-4005.6萬元有質的提升。
在收入大增且實現經調整EBITDA指標扭虧爲盈的同時,晉景新能的在手現金亦大幅增長。截至2025年3月31日,晉景新能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合計約1.68億元,這較2024財年的4991萬元大增236.61%。且晉景新能於今年6月通過增發新股的方式募集了近1億港元的資金,繼續充實在手現金。充裕的在手現金不僅能大幅提升公司抵禦風險的能力,且可爲公司加速轉型、持續夯實各項業務的領先優勢奠定堅實基礎。
全球鋰電池退役高峯期即將來臨
從財報的層面看,晉景新能向綠色能源領域轉型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已在業績中得以詳細呈現,而公司之所以能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與其抓住了退役動力電池回收的產業風口有直接關係。
近兩年來,全球主要國家均大力支持退役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的發展,相關政策不斷髮布。以國內爲例,2024年12月23日,工信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對回收企業在回收率、研發投入、梯次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年2月,國務院推出了《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該方案首次提出“用法治化手段規範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關行政法規”,並明確將推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法》或相關單行條例的制定。
在一系列政策緊鑼密鼓推出的同時,國家隊中資環的下場則成爲了標誌性事件,這意味着行業的發展將越來越規範,資源循環利用從“分散治理”邁向了“國家主導”的新階段。
不止於國內,國外市場亦是如此,例如歐盟《新電池法》的出臺。該法案提出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對鋰電池廠電池的收集、處置、處理及回收等均有詳細要求。且對再生材料的應用亦提出了具體目標,2031年動力電池中再生鈷比例≥16%、再生鋰≥6%,至2036年再生鈷比例升至26%。此方案的提出不僅重塑了歐盟內部電池產業的競爭規則,也對全球產業鏈產生深遠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鋰電回收相關法案的相繼出臺其實是在爲即將到來的動力電池退役潮的爆發期做準備。從國內層面看,2018-2020年是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關鍵期,三年間搭載動力電池的新車總量達到約400萬輛,而動力電池設計壽命通常爲5-8年(容量衰減至80%以下即需退役),按此推算,該批車輛的電池自然退役時間窗口集中在2025-2027年,這是國內即將迎來的動力電池首個退役小高峯。至2030年時,僅國內退役動力電池將達到300GWh,未來5年的年複合增速高達45%。
國外主要地區的動力電池退役爆發期雖有分化,但歐美儲能和早期電動車電池將在2027至2030年迎來退役,這就意味着,2030年將成爲全球鋰電池集中退役的爆發性高峯期,這是產業發展趨勢必然會出現的結果。
三大催化或有望引爆未來業績增長
晉景新能在產業爆發之前便能在短短兩年內實現逆向供應鏈管理及環保相關服務的爆炸式成長,那麼面對即將而來的產業高潮期,晉景新能的成長潛力將得到徹底釋放,其發展速度有望邁上新臺階。
從晉景新能目前的佈局來看,公司未來發展至少擁有三大“催化”,而每一個“催化”對於公司業績的釋放都將起到顯著的帶動作用。其中第一個“催化”是晉景新能旗下的香港首間動力電池處理設施投產在即。
該動力電池處理設施是集智能處理、梯次利用、資源再生於一體的高智能儲能產品處理基地,設計產能直接可滿足香港2035年規劃的電動車電池處理需求。設施預計於2025年底試運營,並於2026年正式投產。
關於該設施投產後所處理退役電池的來源,晉景新能已與“T”字開頭的全球領先新能源車企以及其他頭部新能源汽車廠商於香港市場確定了戰略合作,通過鎖定領先車企的方式獲取退役電池來源,已形成明顯的卡位優勢。
不止於此,該設施作爲串聯起大灣區與國外資源、國內製造通路的關鍵載體,是晉景新能區域協同與全球化戰略的核心樞紐,可對輻射粵港澳大灣區起到關鍵作用,屆時該設施亦可憑藉特殊的地理位置優勢承接粵港澳大灣區及東南亞地區的退役電池處理。可以預見,該設施於2026年的正式投產將成爲晉景新能業績釋放的加速器。
第二個“催化”是已簽約客戶項目的逐漸落地帶來的業績新增量。
作爲全球循環經濟領域的領先玩家,晉景新能持續深耕全球電池循環生態體系的建設,致力於爲客戶提供“一站式綠色能源解決方案”,其目前已搭建起了立足於香港、鏈接粵港澳、輻射東南亞及歐美市場的全球電芯循環服務體系,該體系在全球28個國家擁有超過70個服務網點及本地業務。
憑藉全球的豐富網點以及強大的本地化運營實力,晉景新能已成爲新能源企業出海和回收企業組建海外回收渠道的首選服務商。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國軒高科、晶科能源、華友循環、中天儲能等一系列各領域的頭部企業均已成爲晉景新能的客戶,且根據此前市場測算,僅國軒高科、晶科能源兩家爲晉景新能帶來的退役電池的處置價值或已超300億元。已簽約客戶讓晉景新能提前鎖定了退役電池的來源,這讓晉景新能未來的業績成長具有高確定性。
第三個“催化”是產業內企業系統化“作戰”漸成標配,晉景新能全球化服務商的合作價值將越加凸顯。
歐盟《新電池法》要求2027年執行“電池護照”(碳足跡、再生材料比例可追溯),從而完成對全鏈條數據的協同和貫通,這對於國內鋰電池廠商出海即是挑戰亦是機遇,只有率先完成全鏈條數據貫通的企業,才能以先發優勢搶佔歐美市場份額,因此聯合產業內企業打通全鏈條數據便成爲了鋰電池出海的必選項。這在近期產業內頭部企業的最新動作上亦能得到印證。
6月18日,億緯鋰能(300014.SZ)聯合格林美(002340.SZ)、華友鈷業(603799.SH)、晉景新能等企業,正式啓動了“全球鋰電回收網絡平臺”。該平臺旨在通過全球化佈局、數字化溯源與開放化合作構建覆蓋全球四大洲的鋰電回收網絡,實現對退役電池材料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計劃於2030年實現12萬噸/年回收產能。
“全球鋰電回收網絡平臺”的聯合推出是回收行業從單點競爭到系統化協同的“範式”轉變,對產業生態實現了全新的重構,但這並非孤例。早在今年5月份時,循環經濟“國家隊”之一的中資環國際、寧德時代(300750.SZ)控股的邦普循環便與晉景新能簽署了三方合作協議,三方擬在政策研判、技術協同及海外網點建設領域展開深度探索和合作。
中資環國際作爲“國家隊”成員之一,被譽爲是產業發展趨勢的“風向標”,一舉一動牽扯着市場神經,此次三方合作的簽署便是“國家隊+產業龍頭+全球化服務商”的強強組合,是“國家隊”在打造鋰電循環經濟領域“體系化輸出”的新標杆,這意味着整個行業發展已正式邁入體系化、全鏈條競爭的新階段。
而在鋰電循環經濟產業系統化“作戰”的新趨勢之下,晉景新能這樣在海外擁有豐富回收渠道及強大運營實力的全球化服務商的價值將顯得越發重要,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企業尋求與晉景新能合作,晉景新能開拓新客戶及積累客戶的速度有望大幅提升,從而爲公司長期的持續高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總結:
晉景新能2025財年的業績公告,是其向綠色能源領域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的最佳佐證。對於晉景新能的成功轉型,資本市場亦是高度認可,其股價自2022年以來持續上漲,成交量也日趨活躍,24年納入 MSCI指數,並獲得機構資金持續增持,今年有望納入港股通,獲得更多類型資金的關注。
但目前110億港元的市值或仍未充分反映晉景新能的真實價值及未來成長預期。隨着全球動力電池退役高峯期的臨近,再加上晉景新能的業務佈局在三大“催化劑”下將釋放的強勁成長動能,晉景新能未來數年的業績增長或已具備較高的確定性。
從盤面來看,晉景新能股價在經過連續多年的上漲後已開啓了長達半年的橫盤,進行充分的換手與籌碼沉澱,而隨着後續晉景新能業績釋放的進一步提速,其股價或也將迎來新一輪的主升行情。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