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體聚焦|美國汽車業是“逆襲”還是“自毀”?《紐約時報》給出答案

國際在線
07-03

“中國在電動汽車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已經很大,如果美國取消對電動汽車的激勵計劃,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超越。”

紐約時報》近日的一篇文章,聚焦了美國總統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中關於削減電動汽車支出的計劃。文章說,特朗普總統曾表示,他的政策將重振美國的汽車製造業。但一些行業專家認爲,這一政策可能會適得其反,即主動放棄在一項新興技術中的領導地位。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中國在電動汽車以及生產電動汽車所需的電池和礦物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領先優勢。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24年,中國的汽車製造商生產了全球70%的電動汽車。美國汽車製造商的產量僅爲5%。

文章認爲,中國公司生產的電動汽車越多,美國汽車製造商就越難趕上。中國公司可以將開發新技術的成本分攤到更多的車輛上;他們可以以更優惠的價格購買零部件,並從規模經濟中獲得對汽車行業成功至關重要的其他好處。

文章說,全球售出的每5輛新車中就有1輛是電動汽車,而且這一比例還在增加。這是美國汽車製造商近年來在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逐漸失去地位的原因之一。這些國家或地區的許多消費者都在從提供各種價格實惠的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的中國公司處購買汽車。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文章援引俄勒岡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格雷格·多特森的觀點指出,“美國需要決定,他們是否想要一個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競爭的汽車工業”,“很明顯,這就是世界的發展方式。”

文章觀察到,在美國,電動汽車仍然比汽油和混合動力汽車更昂貴。儘管有所改進,快速充電網絡仍然參差不齊。但與此同時,汽車業高管們幾乎一致認爲,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最終也會取代汽油動力汽車。此外,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選擇配備混合動力汽車或純電動汽車。

美國汽車創新聯盟在6月份的一份報告中承認了電動汽車的重要性。該組織表示:“美國必須加強電動汽車製造,以保持在全球市場的相關性,電動汽車預計將在未來佔據主導地位。”

弗吉尼亞大學工商管理教授邁克爾·萊諾克斯認爲,應將此視爲一個關乎國家競爭力的問題。他質問道:“通過貿易限制,究竟能將其他國家生產的汽車阻擋在美國市場之外多久呢?”

編譯|李琳

籤審|康炘冬 蔡耀遠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