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改變了一切,除了貓咪

市場資訊
昨天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作者 | 週一笑

郵箱 | zhouyixiao@pingwest.com

最近,你可能刷到過一些奇趣的貓咪視頻。

主角通常是一隻很胖的橘貓,像人一樣在送外賣,或者剛看完電影就衝進健身房假裝減肥。這些有點好笑、有點可愛的“大橘劇場”,配上魔性的“喵喵”音樂,正在抖音、小紅書和TikTok上到處傳播 。

如果說“大橘劇場”還在模仿人類的喜怒哀樂,那另一類刷屏的視頻,則直接挑戰起了物理定律。比如那隻在奧運會賽場上,從10米跳臺完成一套專業動作的三花貓。它的姿勢、翻轉、入水,看起來都和真的一樣。這讓一些網友第一次看到時,都懷疑是不是自己眼花了。

這些視頻就是現在最火的AI貓咪內容。它們大概有兩種路數。一種就像“大橘劇場”,給貓加上擬人化的劇情,核心是講個小故事 。有的甚至發展成了有連續劇情的“寵物短劇”。比如一個叫“Chubby”的AI胖橘貓,在各種視頻裏被創作者安排了“進監獄”、“和孩子分離”的悲慘故事,賺足了全球網友的眼淚 。

另一種就直接是技術展示,告訴你現在的AI到底有多厲害。那隻跳水的貓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個叫“Pablo Prompt”的海外用戶做了視頻,發出來後,他自己都說“瘋了”,因爲Instagram上的播放量衝着2億去了。

這些還不是個例,看數據就知道了。一個叫 Batysyr 的YouTube頻道,就靠20個AI貓咪視頻,一個月漲了77萬粉絲,拿了1億播放量 。另一個頻道 Cat channel 91,以前是發真實的貓咪視頻,播放量一般。換成做AI貓咪之後,一個月新增了200萬訂閱者,視頻播放量也從幾萬的級別一躍衝上千萬級 。還有像 AiCat7 這樣的頻道,也是30天漲了127萬粉絲 。國內的情況也一樣,隨便一搜,就能看到大量類似的賬號,點贊動輒幾千上萬 。

所以,AI貓咪已經不只是好玩了,它變成了一門能快速漲粉、吸引眼球的生意。

1

AI貓,新的財富密碼?

這麼火的視頻,自然會有人想着用它來賺錢。

在AI新榜和一位名叫安勝(化名)的創作者對話時,就得到了一個很真實的答案。安勝在國內外平臺批量運營着好幾個AI貓咪賬號,其中不乏百萬粉絲的大號。他透露,這些賬號加起來,每個月能給他帶來2萬塊人民幣左右的收入。具體來說,一條一千萬播放量的TikTok視頻,大概能分到1200到2000塊錢。安勝覺得,這已經比“進廠打螺絲”強了 。

除了平臺分成,給“AI寵物短劇”植入廣告也是一種方法。一個叫“LT小狗日記”的賬號,就在它的短劇裏給寵物用品,甚至泰式船麪醬打起了廣告 。而當硅星人聯繫上擁有數百萬粉絲的TikTokAI橘貓視頻博主@orange.cat899並問及製作流程時,對方的回答則揭示了更直接的變現模式:“製作流程我要收費的。”

有錢賺的地方,通常也伴隨着亂象。當越來越多人湧入,一種被研究者稱爲“AI Slop”(AI劣質內容)的東西就出現了 。簡單說,就是用AI批量生產大量低質量、同質化的內容,目的不是爲了好看,而是爲了迎合算法,騙取流量 。這讓人想起了之前Facebook上氾濫的“蝦條耶穌”(Shrimp Jesus)——用AI生成各種耶穌和蝦的離奇組合圖片,雖然莫名其妙,但真的獲得了海量瀏覽 。

在AI貓咪這股潮流裏,更誇張的,有人還藉着這股熱度去發行加密貨幣。一款名爲“Book of Meow”的貓主題Meme幣,就在利用AI貓視頻來進行營銷 。

爲什麼這些AI貓視頻偏偏在現在火了?以及,爲什麼主角又又又又又是貓?

這背後其實不是一個原因,而是技術和文化碰到一起,發生了一場“完美的化學反應”。

首先,爲什麼是現在?答案是AI的技術,終於到了一個有趣的臨界點。

現在火起來的這些視頻,成功結合了“令人愉悅的荒謬感”和“令人震驚的真實感”。正如硅星人在與@orange.cat899的號主交流時瞭解到的,很多時候創意的來源非常簡單:“選題不是想的,是看同行的。” 創作者們捕捉到這種“荒謬+真實”的爆款公式,並迅速複製。

而支撐這個公式被大規模複製的,是前所未有的低門檻。這些動輒千萬播放的視頻,製作成本可能只需要幾十塊錢。隨着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AI繪圖工具,以及可靈、Pika這些AI視頻平臺的普及,創作的門檻被一再拉低。一套典型的流程已經被玩家們摸透:先用ChatGPT、DeepSeek寫好劇本,再用AI畫圖工具生成主角,然後一鍵“圖生視頻”,最後用剪映配上音樂特效。整個過程,哪怕是新手,看個教程一小時也能學會。

但低門檻只是讓模仿變得容易,真正讓這些視頻火熱的,還是AI的技術突破。它不再是簡單的“圖生圖”,而是開始像模像樣地模擬物理規律了——知道水花應該怎麼濺,身體在空中該怎麼翻轉。技術公司們自己顯然也懂這個道理。快手就有意在用自家的可靈,去打造一個貓咪內容生態。官方會自己發一些製作精良的“打工人貓”、“健身貓”視頻,這既是秀肌肉,也是在給用戶提供模仿的模板。

而對於MiniMax這樣的AI公司來說,“貓咪跳水”的爆火,就是一個完美的病毒營銷案例,兵不血刃地把技術能力變成了全世界都知道的市場名聲,科技媒體TechRadar甚至建議谷歌等競爭對手“看看MiniMax在做什麼”。

1

爲什麼又是貓?

下一個問題,爲什麼又是貓?AI能成爲AI時代的第一個“超級網紅”,絕非偶然。正如@orange.cat899的號主所說,“這類視頻一直都火”,AI只是借了互聯網“貓片崇拜”這股幾十年的東風

這種喜愛背後有幾個心理學上的原因。一個叫“幼態持續”,說的是貓的長相很像嬰兒,能觸發我們“覺得可愛”的本能。而且,貓的表情總是神祕莫測,這讓它們成了“投射人類情感的完美畫布”。你覺得它在難過,它就在難過;你覺得它在搞笑,它就在搞笑。這也是爲什麼那些“奮鬥小貓”、“emo小貓”的故事能輕易讓我們共情。

從技術上說,選貓,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策略。最關鍵的一點,是爲了規避“恐怖谷效應”。AI生成人臉時哪怕“差一點點”也會讓人察覺,但我們的大腦對貓臉的細節就沒那麼挑剔了。用貓做主角,AI公司可以盡情展示技術,又不用冒着把用戶“嚇跑”的風險。另一個優勢,是海量的數據紅利。互聯網幾十年的“吸貓史”,給AI攢下了一個巨大的訓練數據庫。

所以你看,AI貓咪的流行,是一場精心計算和文化慣性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麼這一切到底意味着什麼?這不僅僅是AI公司在秀肌肉,也不只是網友的一次狂歡。AI貓咪的流行,更像是一個清晰的信號,最尖端的技術,想要真正走進大衆,最終還是要懂得如何去迎合最古老、最樸素的人類情感。

說到底,AI生成的貓咪,依然是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無論是“奮鬥小貓”逆襲的爽文劇情,還是“emo小貓”被生活欺負的委屈,我們共情的其實是自己的影子。AI貓咪所承載的,終究是人類的慾望與敘事。

這些AI貓,其實也是一個大型的、溫和的社會實驗。它用一種最可愛、最沒有攻擊性的方式,讓我們提前適應了AIGC的未來。我們在給這些毛茸茸的虛擬生物點贊和評論的時候,其實也在不知不覺中,習慣着一個萬物都可能被AI生成和定義的時代。

一位網友在評論裏說的:“不能讓兄弟們知道我爲這個看哭了”。但爲AI貓流淚,這很丟人嗎?被AI貓逗樂,這很低級嗎?不,這很人類。

點個愛心,再走 吧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