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經歷了關稅不確定性、地緣政治動盪和頗具爭議的稅改方案主導的2025年上半年後,美國主要股指已重回歷史高位附近。
但真正的挑戰纔剛剛開始——如何正確管理自己的股權資產,規避風險,穩健前行。
說來容易做來難。雖然市場似乎已清除了上行的障礙,但年初以來拖累市場的三大風險並未真正消失,因此保持謹慎仍屬必要。
以下是未來投資者應避免的三大常見誤區:
1. 不要“等回調再買入”
當手頭持有現金時,許多投資者傾向於等待回調再入場。然而,這種“擇時”行爲是投資中最經典的錯誤之一。
貝爾韋資產管理公司(Bellwether Wealth)總裁兼首席投資官克拉克·貝林(Clark Bellin)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採訪時指出:“那個回調可能永遠不會到來,或者回調可能是從比當前還高的位置開始。”
實際上,歷史新高並不罕見,過去十年中標普500指數已超過100次創下新高,而創紀錄後通常還會有進一步的強勁上漲。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入市時點的影響相對有限。
RBC全球資產管理公司(RBC Global Asset Management)的研究顯示,自1950年以來,標普500從未在任何一個10年週期結束時,較此前任何一個歷史高位下跌超過10%。
雖然市場估值偏高可能令部分投資者感到擔憂,但高估值並不等於泡沫——高質量企業通常擁有強勁的盈利能力與競爭優勢,依舊具備投資吸引力。
目前標普500的盈利預期正在上調,這表明本輪反彈具備基本面支撐。
貝林強調:“如果你一味等待那個‘完美時機’,可能永遠等不到。”
2. 不要因“錯失恐懼”(FOMO)盲目追漲
另一種常見的投資衝動是追逐市場熱點,對已經大幅上漲的資產進行“追高式”買入。但這種做法往往存在巨大風險。
當大量資金集中湧入某隻股票或行業板塊時,可能會推高估值至不可持續的水平。如果基本面未能支撐當前價格,一旦情緒回落,回調幅度可能十分劇烈。
貝林以加密貨幣爲例,指出其往往是這種“羊羣效應”的重災區。投資者在價格上漲時蜂擁而入,但其回撤幅度動輒超過50%。
一次性投入過多資金,可能比坐等觀望還要糟糕,尤其是基於市場炒作進行投資時更是如此。“損失厭惡”心理效應會使投資者對虧損的痛苦遠大於盈利的快感,導致恐慌拋售和錯誤決策。
Reynders, McVeigh Capital Management投資組合經理傑奎·史密斯(Jacqui Smith)建議,最穩妥的做法是定期投資(定投),通過美元成本平均法(Dollar-Cost Averaging)分攤建倉成本,降低短期波動風險。
史密斯還建議關注基本面穩健、資產負債表健康的優質公司,以更好應對未來的關稅風險。
3. 不要忘記定期再平衡資產配置
當市場處於歷史高位時,投資者更應關注自己的資產配置是否已發生偏移。
例如,持有英偉達(Nvidia, NVDA)的投資者過去一年可能獲得了可觀回報,這意味着該股在其投資組合中的比重可能大幅提升。而標普500指數近年來的大部分漲幅也集中在所謂的“七大科技巨頭”(Magnificent Seven)上,很多投資者實際上對AI領域的敞口過高而不自知。
Wealth Enhancement投資組合諮詢副總裁加里·昆澤爾(Gary Quinzel)指出:“投資者要清楚,持有標普500指數基金的同時,再加上單獨配置英偉達等AI個股,就相當於雙倍下注AI。”
他說:“這種策略短期可能獲得超額收益,但也可能面臨集中風險的放大,這是典型的‘你得知道自己究竟買了什麼’的情形。”
適度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可以在市場波動時提供保護,而過於集中的配置則容易遭遇風險放大。貝林表示,歷史高點正是檢視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調整持倉結構、兌現部分盈利的好時機。
如果你在組合中其他部分存在虧損,貝林建議可以考慮稅損收割(Tax-loss Harvesting)策略,以抵消部分獲利頭寸帶來的稅務影響。
全球資產配置 + 工具升級
在此背景下,VS Trader,由全球交易平臺 VSTAR 全新推出的智能交易終端,提供了一個面向未來的解決方案:
✅ 三端一體化交易平臺,覆蓋 App、網頁與專業版,滿足從入門到量化各層級需求;
✅ 覆蓋美股、港股、外匯、黃金與加密資產,一鍵直達全球市場;
✅ 極速開戶、中文客服、合規透明,爲個人投資者提供專業、便捷的全球交易體驗。
在傳統資產利率維持高位、理財回報被壓縮的當下,VS Trader 提供的智能工具和全球市場接入,正在成爲高淨值人羣與專業投資者的“第二戰場”。
想在不確定的時代搶佔先機?
📲 點擊註冊,立即體驗下一代智能交易平臺 >> [註冊鏈接]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