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剛過半,教育科技公司已經掀起一波上市小高潮。
布魯可在港交所高開高走,軟雲科技帶着虧損登陸納斯達克,優藍國際轉道 SPAC 上市,美股再添一員。老牌玩家視源股份啓動港股新動作,核桃編程、Adda Education 也在暗中備戰。六個月,六家公司,動作密集,節奏精準。
和以往動輒講“概念”“風口”的打法不同,這一次,企業更實際,資本也更挑剔。靠真業務、真客戶、真數據講故事,成爲能否走得進 IPO 通道的分水嶺。
2025 年 1 月 10 日,布魯可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上市首日便上漲超過 80%,似乎爲其後續的資本動作定下了高調的基調。
布魯可成立於 2014 年,前身爲葡萄科技,2015 年確定了以“積木”爲核心連接器的產業生態路線。公司主營拼搭角色類玩具,IP 佈局包括兒童益智類的“百變布魯可”與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英雄無限”,同時擁有約 50 個熱門IP的非獨家授權,如奧特曼、變形金剛、火影忍者等。
3 月,布魯可發佈上市後的首份財報,2024 年營收暴漲至 22.41 億元,年增超 155%,卻仍陷入近 4 億元虧損。
財報顯示,布魯可的營收結構極度依賴“拼搭角色類玩具”,2024 年該品類收入佔比達 98.2%,同比增長 186.2%。截至 2024 年底,其授權 IP 從 27 個擴展至近 50 個,包括超級戰隊、機動奧特曼、哈利波特、DC 超人等全球熱門形象。
從渠道分佈來看,布魯可仍高度依賴線下端口:2024 年線下渠道收入達 20.85 億元,佔比超 93%。經銷商模式在短期內保障了布魯可對終端的滲透力,但長期而言,渠道成本與價格體系穩定性都將是挑戰。線上部分雖然僅佔 7%,但增長迅猛,在天貓、抖音、京東等平臺持續佈局的同時,布魯可也推出自有小程序“積木人 CLUB”,試圖覆蓋更多的消費人羣。
儘管主營業務聚焦在拼搭角色類玩具上,但布魯可卻不願被單純歸類爲“兒童玩具商”。其圍繞“積木+IP”展開的品牌生態,早已延伸至早教啓蒙、動手能力培養、認知建構等多個教育相關維度。
布魯可近年來的產品 SKU 迅速增長,尤其是在 6-16 歲這個核心受教育人羣中,其產品已不再侷限於娛樂消費,而是試圖通過內容與設計的教育功能化,搭建起兒童認知發展的陪伴系統。未來的玩具,不只是“賣產品”,而是“賣故事、賣文化、賣科技”。玩具不再只是兒童消遣工具,而是承載情緒價值、家庭關係與審美認同的“媒介”。在激烈內卷的母嬰與玩具賽道上,布魯可能否成爲中國版“樂高”,仍需時間驗證。
如果說布魯可是從消費端走向教育場景,那麼視源股份的路徑則反過來——它從教室出發,走向全球市場。2025 年 6 月 18 日,視源股份公告稱已向港交所遞交H股股票發行申請,並於同日在港交所網站刊登本次發行申請材料。
視源股份成立於 2005 年,主營液晶顯示主控板卡與交互智能平板,是中國教育信息化硬件的關鍵參與者。作爲全球 IFPD 領域的重要玩家,視源股份旗下希沃(seewo)和 MAXHUB 品牌分別在教育與會議智能平板市場佔據領先地位。數據顯示,2024 年視源股份在教育 IFPD 市場全球份額達 17.5%,會議 IFPD 在中國市場份額高達 25%。
教育曾是視源股份的核心戰場。“希沃”品牌憑藉交互智能平板產品,在智慧校園與教學數字化熱潮中迅速崛起。然而隨着國內IFPD市場進入存量博弈時代,視源股份的教育業務連續三年下滑,毛利承壓。此番赴港上市,正是其試圖打破教育業務瓶頸、重構增長路徑的一次重要嘗試。
招股書顯示,2022 年-2024 年,視源股份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爲 209.9 億元、201.73 億元、224.01 億元。年度淨利潤分別爲 21.21 億元、14億元、10.36億元,兩年時間利潤遭腰斬。2022 年到 2024 年,公司教育業務營收分別同比下降11.24%、8.81%、8.75%,企業服務業務營收增速分別爲-8.84%、+2.34%、-2.60%。此外,視源股份毛利率逐年下滑,由 2022 年的 26.2%下滑至 2024 年的 20.9%,主要是受產品結構變化和市場競爭加劇影響。
面對國內教育業務增長乏力,視源股份選擇押注“出海”。據 2024 年年報,公司已在印度、泰國、美國、荷蘭等地設立子公司,海外收入佔比仍徘徊在 23%左右,尚未形成壓艙主業。
從“教育信息化先鋒”到“全球會議智能終端拓荒者”,視源股份已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躍遷。但當教育硬件紅利漸退、會議場景被大廠蠶食,龍頭企業必須在“技術演進、市場全球化、業務多元化”三大變量中找尋平衡。赴港上市,不是終點,而是一次被動中主動求變的起點。視源股份能否在新戰場中突圍而出,仍需關注。
與 K12 和高等教育不同,藍領職業培訓往往是資本最難切入的領域。但優藍國際選擇了逆勢而上。在 2024 年初獲得中國證監會境外上市備案通知書後,該公司正式啓動與 SPAC 公司 Distoken 的合併流程,準備在納斯達克上市。直到 2025 年 2 月 6 日,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准優藍國際通過 SPAC 合併方式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優藍國際的上市過程顯得更爲波折。早在 2022 年 12 月,該公司就曾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並未成功。轉而在 2024 年借殼 SPAC 方式進軍美股,於 5 月 20 日與 Distoken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簽訂最終合併協議,未來將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爲“YOUL”。
優藍國際成立於 2014 年,定位爲藍領人才的終身服務平臺,覆蓋職業教育、人才招聘、用工管理及市場服務等環節,爲政府、學校、企業及用戶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其服務對象集中在技術型工人羣體,是少數在“非K12”細分賽道中成功破圈的代表。
而“終身服務”的關鍵抓手,正是職業教育。自 2014 年成立以來,優藍國際已逐步搭建起以“職業教育+人才招聘+僱員管理”爲核心的一站式藍領服務體系。截至目前,職業教育網絡已覆蓋全國 16 省 46 市,擁有 23 所委託管理職業學校、1 所自營學校、37 個專業共建項目、9 所技能培訓學校。數據顯示,平臺註冊藍領人才超過 1900 萬,數據庫內簡歷超 2160 萬份。
從商業模式來看,優藍不同於傳統教育機構,它面向的不是單一 B 端,也不是付費 C 端,而是構建了一條貫穿“人才成長生命週期”的鏈條式系統,這也解釋了爲何其在 2021 年以 6.7 億元的藍領終身服務收入,佔據中國該領域的頭部位置。
與其說優藍國際借 SPAC 模式登陸納斯達克是一次簡單的資本動作,不如說是中國藍領職業教育的一次產業出海表達。這是一個關於中國如何將“人口紅利”轉化爲“技能紅利”的案例樣本,也是一個關於職業教育價值重估的資本信號。站在全球化、產業升級與教育融合的交匯點上,優藍國際的上市,既是平臺的升級,更是藍領教育話語權走向世界的一步。
在教育數字化的洪流中,AI 教育公司是最容易被資本“神化”的一類。軟雲科技便是這波潮流中的代表者之一。作爲江西南昌本土 AI 教育企業,軟雲科技的上市路徑歷時多年,從 2021 年最初遞表,到 2025 年 4 月 8 日,其控股公司 Ruanyun Edai Technology Inc. 在納斯達克上市,擬募資 1500 萬美元。
公司成立於 2013 年,主營智慧作業與智慧考試解決方案。近年主要與 K12 學校、教育局、企業合作,其中智慧作業是其最大收入來源。2024 財年,公司營收 915.4 萬美元,同比微降,淨虧損擴大至 210.4 萬美元,毛利同比下降 9.4%。智慧作業解決方案貢獻了超 93%的營收,而智慧考試解決方案佔比不足 10%,同比還出現大幅下滑。
除了 To B 業務,公司也在向 To C 端延展,開發個性化服務、智能學習終端等產品,期望提升用戶轉化率、拉動平臺付費規模。
在 AI 全面滲透教育場景的風口下,軟雲科技還在全國範圍內建設 AI 學習室——一個由電腦、掃描儀、平臺系統組成的學習空間,學生可上傳作業、獲取反饋、下載學習建議。截至 2025 年初,全國已落地超 1000 個 AI 自習室,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江西本地,且由學校或學區承擔費用。
這一模式雖爲智慧校園提供了線下觸點,但也暴露出幾個問題:落地區域集中,平臺拓展受限;成本結構偏重,盈利模式尚不明朗;缺乏與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深度整合的生態體系。若不能將 AI 學習轉化爲“可複製、可擴展”的產品方案,AI 自習室更像是營銷型展示,而非規模化增長的抓手。
軟雲科技的赴美 IPO 確實爲中腰部企業提供了一個範本:如何在“非頭部、非一線”的位置,用場景創新與技術標籤撬動資本認知。但歸根結底,教育是一門慢生意,真正決定企業走多遠的,不是“AI 有多酷”,而是“服務是否紮根場景、產品是否打動人心”。
軟雲上市了,資本買了它的“可能性”;接下來,市場將拷問它的“確定性”。受制於客戶結構過於集中、地域依賴較強、核心營收增長乏力等問題,軟雲科技能否在資本市場講出一個完整而持續的增長故事,仍需時間驗證。
一邊是中概股估值承壓,一邊是少兒編程行業賽道增速放緩。在少兒編程脫鉤升學的政策環境中,核桃編程擬赴美上市的消息再度點燃市場關注。彭博社在 2025 年 4 月報道,該公司或尋求在美上市融資 1 億美元。雖然官方“不予置評”,但其已上線投資者關係網站,信號不言而喻。
核桃編程成立於 2017 年,曾以 AI 驅動、課程產品力和投融資能力被譽爲少兒編程領域的明星選手。截至 2024 年,公司累計學員超 800 萬,代碼行爲操作數據突破 683 億次。
成立之初,核桃編程便推出 AI 雙師模式課程,課程形式包括“AI 互動課+真人輔導”,同時應用劇情闖關等遊戲化機制,以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其課程體系從圖形化編程起步,逐步延展至 Python、C++ 等學科方向,形成適配4至12歲青少年編程啓蒙的完整路徑。
近年來雖受編程教育政策影響,但核桃編程憑藉技術效率與課程體驗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若其成功上市,將是AI教育在少兒編程賽道的重要信號之一,也將重新點燃資本市場對“技術驅動型教育企業”的興趣。不過在當前中概股風險偏好走低的大背景下,教育企業在美講述“科技故事”的資本吸引力已今非昔比。未來,核桃編程的上市之路依然充滿坎坷。
在全球教育科技進入盈利與上市窗口期的節點,Adda Education 作爲印度考試培訓領域的頭部玩家,正押注職業技能培訓市場。雖然 Adda Education 尚未正式啓動 IPO,但其明確表示,待年營收達 60-70 億盧比後,將擇機遞表,目標是在 2028 財年完成上市。目前其已融資 6300 萬美元,投資方包括 WestBridge 與 Google。
Adda Education 是印度政府考試培訓領域的頭部平臺。不過創始人 Anil Nagar 注意到,受制於崗位總量、區域天花板及 Z 世代職業觀念的多元轉向,單一的“考公”定位已難以滿足未來增長所需。
過去一年,公司圍繞“職場技能躍遷”進行佈局。2024 年,收購了科技技能平臺與技能平臺 PrepInsta,並推出面向 C 端的 Career247,提供數據科學、生成式 AI 等課程,構建從學習到就業的完整閉環。
2024 財年,Adda Education 實現收入 24.34 億盧比,同比增長 88%,淨虧損收窄至 10.1 億盧比。但技能培訓作爲“重資產”業務,已在半年內投入超 30 億盧比,主要用於內容研發、營銷推廣與線下基礎設施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Adda 正深耕印度中小城市,與本地銀行合作定向培養人才,在教育普及度和就業資源之間搭建可持續通道。
據印度媒體預測,到 2025 年,印度技能培訓市場規模將突破 100 億美元。Adda若能將技能培訓業務收入佔比提升至 30%-40%,有望成爲該賽道的又一資本化成功案例。Adda Education 的路徑代表了新興市場內部消費升級驅動下的本地化職業教育解法。它不是純粹 ToC 的 App 平臺,也不照搬歐美 MOOC,而是在“內容+服務+就業”之間找到規模與效率的平衡點。
2025 年前五個月的教育上市觀察透露出一個清晰的趨勢:講“技術”的企業想要靠教育找到確定性,講“教育”的企業又需靠技術與資本完成躍遷。但不論是布魯可的“積木+IP”,還是 Adda 的“技能+就業”,終局不會是“誰融資最多、誰講故事更響”,而是“誰最懂學習者”。
教育科技企業不再盲目追逐資本神話,而是在調整節奏、修煉內功之後,才選擇衝擊 IPO。那些真正紮根教育場景、不斷打造產品壁壘的企業,正在以更加務實的姿態走向市場。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深層挑戰:盈利難題、監管波動、客戶集中度高、區域依賴等問題仍在困擾行業參與者。但正是這種真實與複雜,才讓今天的教育科技更具厚度,也更值得長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