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年報的隱藏爆點:菜鳥重寫物流行業規則

藍鯨財經
昨天

文|號外工作室

菜鳥無人車規模化應用,重構行業價值鏈。

6月26日晚,阿里巴巴集團發佈2025財年年報,其中阿里巴巴集團總收入達9963.47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77%至1259.76億元。

當外界將聚光燈投注於阿里雲、淘天集團和國際數字商業等業務的強勁表現時,還將聚光燈投向了菜鳥。菜鳥虧損的收窄,是阿里能夠實現淨利潤大幅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而菜鳥能夠實現虧損收窄,一個因素是,菜鳥無人車技術突破,並進行規模化應用,顛覆了物流行業傳統認知。

6月,菜鳥新款無人快遞車GT-Lite開啓預售,價格低至1.68萬元,讓無人快遞車進入平價時代。而在5個月前,菜鳥無人車推出新款L4級公開道路無人車GT Pro車型,更是創下單公里運輸成本降至0.13元的“成本奇蹟”。

無人車技術的突破,不僅大幅削減了快遞末端配送的成本,更顯著提升了配送效率,成爲菜鳥在智慧物流領域發展的關鍵轉折點。憑藉在物流科技上的創新,菜鳥正重塑行業未來格局,謀求更深遠的變革。

物流成本猛降、應用廣度拓寬

菜鳥無人車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

菜鳥無人車的綜合成本一直在降低,在1.68萬元的菜鳥GT-Lite車型出現之前,有數據顯示,菜鳥GT Pro車型的五年綜合成本降至14.98萬元,較早期車型降幅超30%。

無人車的應用,也讓快遞運輸成本不斷下降。與傳統燃油車的人工成本相比,菜鳥無人車實現了成本削減,單公里運輸成本能降至0.13元,打破了行業內“無人化必然導致高成本”的固有認知。

在綜合成本大幅降低的背景下,曾經僅停留在概念階段的“無人車”,如今已邁入大規模應用階段。

截至目前,菜鳥已在全國範圍內的30多個縣市成功部署了無人車集羣。以杭州餘杭配送中心爲例,30臺無人車高效覆蓋了80%的運輸線路,日均處理包裹量高達2000件,效率較人工操作提升了2-3倍。

圖源:菜鳥

這種規模化效應不僅有效攤薄了單車成本,還藉助“物流即服務”(LaaS)模式,使中小快遞公司得以共享無人車網絡,從而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有消息顯示,浙江杭州某網點自2024年起開始大規模使用菜鳥無人車,進行快遞網點到驛站之間的包裹配送和攬收。在雙11高峯期,該網點臨時工需求減少80%,相較傳統的配送模式,無人車的配送效率提高2-3倍,單票成本降低1毛錢。

此外,菜鳥採用 “梯度化場景驗證” 策略,讓無人車從一線城市延伸至偏遠山區,極大地拓展了場景廣度。

菜鳥無人車在陝西山區的測試中攻克了坡道難題,在安徽暴雨區能保持 95% 的感知精度,在江蘇跨江大橋的強電磁干擾環境下能實現零失誤運行。這些嚴苛環境下的成功預示着末端配送 “最後一公里” 將全面邁向無人化轉型。

更值得一提的是,菜鳥無人車還突破了夜間運行的限制,夜間行駛速度上限提高15km/h,這表明菜鳥無人車已具備在複雜多變環境中穩定運行的能力,擺脫了僅能在理想化城市道路行駛的侷限。

無人車突破的背後,菜鳥“另闢蹊徑”

菜鳥無人車能夠實現成本下降以及規模化落地應用,並非偶然,而是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路。

不同於傳統無人車企業在硬件參數上的激烈競爭,菜鳥另闢蹊徑。

傳統企業往往執着於提升傳感器和芯片的性能,例如選擇高精度且昂貴的激光雷達和攝像頭,不斷追求更高的分辨率、測距精度、像素及動態範圍,力求將傳感器性能發揮至極限。同時,它們還深陷算力競賽的泥潭,似乎算力越高,車輛決策能力就越強。

然而,這種對硬件參數的過度追求,導致無人車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傳統無人車對高精度地圖的測繪成本高昂,且限制應用場景,因此,傳統無人車量產和商業化應用面臨巨大挑戰。

而菜鳥採用“車端輕量化 + 雲端重計算”架構,實現了“輕地圖+雲端智能”的突破,打破傳統無人車企業高精地圖依賴的行業痛點,依靠多傳感器融合和AI算法優化來實現目標。

圖源:菜鳥

這一突破的背後,離不開達摩院的技術支撐。2023年5月,因業務調整,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轉入菜鳥集團,結合阿里巴巴達摩院的 AI 算法模型,菜鳥深度學習數億公里的行駛數據,讓無人車在“輕地圖”模式下自己做決策。

菜鳥的雲端智能調度系統,實時分析交通數據和天氣變化,優化路徑規劃,這種“技術重構”策略,讓菜鳥成功避開了昂貴的硬件軍備競賽,轉而用軟件來定義成本優勢。

菜鳥做對的第二點,是成本結構的顛覆性重構。

技術規模化與生態協同形成“飛輪效應”,推動菜鳥邊際成本持續下降。在生產端,菜鳥通過集羣化部署攤薄研發投入。以杭州餘杭爲例,30臺無人車由1名工程師通過雲端管理,運維人力需求降低80%,30臺無人車就覆蓋了80%運輸線路。

這種規模化生產讓無人車綜合成本從早期每臺20萬元以上降至15萬元以內。2024年9月,菜鳥集團CTO曾向《中國經營報》透露菜鳥無人車的價格,“菜鳥無人車整體價格分爲硬件和技術服務部分。目前一臺車5年綜合成本約在15萬元左右。”

菜鳥還引入了“物流即服務”(LaaS)模式,與申通、圓通等快遞公司共享無人車網絡,使中小快遞商無需自建車隊即可接入無人配送。同時,菜鳥與高德、餓了麼等業務整合,打造“半小時達”智慧城市網絡。在此情況下,快遞對於人力的依賴將大幅降低。

在生態協同層面,菜鳥無人車深植於阿里巴巴集團生態,它並非孤立項目,而是深度融入“大生態”體系,共享技術和資源。阿里雲提供算力支持處理實時數據,高德地圖貢獻精準交通信息優化路徑規劃,菜鳥則通過開放API吸引第三方開發者參與功能迭代。

同時,無人車數據也能反哺阿里雲AI模型訓練,通過技術、資源與場景的深度耦合提升整體技術力,推動菜鳥無人車從“成本中心”向“價值中心”轉型,在降低單公里運輸成本至0.13元的同時,構建起開放共贏的物流新生態。

去海外,重塑末端配送

菜鳥無人車的創新,本質上是爲應對物流行業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快遞業末端配送人力成本的持續攀升。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菜鳥無人車的發展與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戰略緊密相連。蔡崇信曾在年報中強調,“阿里的基因裏沒有守成,只有創造”。

菜鳥無人車作爲智慧物流的核心,憑藉技術壁壘重塑競爭格局,爲阿里在全球市場的擴張注入了澎湃動力。

吳泳銘“像創業公司一樣思考”的理念,也在菜鳥無人車上得到驗證。菜鳥無人車從末端配送這一關鍵環節切入,如同精準的手術刀,解構了物流行業的價值鏈。

未來三年,菜鳥計劃部署20萬臺無人車,構建“無人車+”生態系統。這不僅是數量上的擴張,更是質量上的飛躍,快遞櫃車、冷鏈車等功能性新型號將不斷推出,還將拓展城際幹線無人卡車和商超冷鏈車型配送場景。

圖源:菜鳥

菜鳥正探索“物流即服務”(LaaS)模式,同時通過技術授權(如向海外輸出無人車解決方案)開拓新增長點,這些探索將推動菜鳥實現收入來源多元化。

目前,菜鳥自動化和數字化項目已在全球28個國家落地超過600個。菜鳥副總裁、菜鳥物流科技事業部總經理畢江華曾向《第一財經》透露,去年一年,菜鳥支持全球物流企業、企業物流客戶的自動化和數字化升級,其中大型客戶數量同比增長61%,大量客戶產生了復購,預計2025年全年菜鳥物流科技海外增速將超過國內。

例如,在荷蘭埃因霍溫推出“無人車+機械臂”工廠方案,在巴西聖保羅,推出適應高溫暴雨環境的葡語交互系統,這些都體現出菜鳥對國外本地市場的深度理解和尊重。

憑藉在28個國家獲得的L4級安全認證,菜鳥無人車將加速其海外商業化進程,爲阿里國際業務的突破提供強大助力。

如今,菜鳥已建立了中東海灣六國(包括阿聯酋、阿曼、巴林、卡塔爾、科威特和沙特)之間互發包裹的跨境物流網絡,全面支持跨境和本地電商物流配送,最快3天即可送達。這不僅是菜鳥在G2G(國家與國家間運輸與配送)物流服務能力上的一大突破,更爲全球電商注入新活力。

菜鳥擁有超過300萬平方米的跨境物流倉網以及380多個分揀中心,其中18個位於海外重點市場,在歐洲、北美、亞太等區域的18個國家和地區運營超40個海外倉。

未來,隨着20萬臺無人車落地,菜鳥不僅將重塑末端配送,更將推動快遞行業進入無人化、智能化的新紀元。菜鳥無人車,已經成爲物流行業末端配送革命的先鋒。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