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正在創造“現象級”的市場標的。
僅僅12個交易日,Circle(CRCL)股價就飆升了750%——自6月5日上市,Circle從發行價31美元一路衝到近299美元,市值一度逼近60億美元,點燃了市場情緒。
這波暴漲背後,市場其實是在押注穩定幣的未來——特別是在美國參議院高票通過GENIUS法案、給穩定幣行業“正名”之後。美東時間6月17日,參議院以68:30的壓倒性優勢通過《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必須1:1持有美元、93天以內的短期美債或等價流動資產,還要納入反洗錢和金融監管體系——這直接把穩定幣推上了合規快車道。
回顧歷史,最早的穩定幣BitUSD,2014年7月上線,開啓了這個賽道。隨後,USDT(泰達幣)、USDC(美元幣)等產品相繼問世,把“數字美元”這一概念推向主流。
穩定幣,簡單理解就是錨定法幣或其他資產、力求價格穩定的加密貨幣,是一種數字化交付工具。假如你手裏有一枚USDT或者USDC,就等於有了一張“全球通用的數字美元”,隨時可以兌換成法幣或其他加密資產,資金流動性和安全性大大提升。
穩定幣有如此魔力——既有美元的穩定,又有微信紅包的便捷,還能全球無障礙流通。可問題來了:爲什麼美國政府直到現在才真正開始推動美元穩定幣?之前究竟在糾結什麼?
美國政府這麼多年對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遲遲不放鬆監管,不是他們不瞭解區塊鏈的技術優勢,而是對現有金融霸權體系太過依賴。他們擔心一旦放開,原有的金融治理和監管體系就會被顛覆,美國對全球金融秩序的主導權和安全網也會跟着動搖。
尤其是SWIFT(國際資金清算系統)這種“命門”級別的基礎設施——全球銀行間的跨境支付和信息傳遞幾乎都靠它。它不僅僅是個“轉賬通道”,更是合規、反洗錢、金融情報等監管工具,是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看住資金流、打擊洗錢和恐怖融資”的重要抓手。
一旦大規模採用區塊鏈和穩定幣等新型支付方式,原有的SWIFT體系和配套的監管機制就會被削弱甚至繞開,這會讓監管層對全球資金流動的掌控力下降,金融犯罪、洗錢等風險也會隨之上升。
爲何美國此時又達成“放開穩定幣監管”的共識?這也是被現實倒逼出來的。除了金融治理體系面臨挑戰,美國在科技、產業等多個領域同樣遭遇壓力。
先說“美國例外論”,這塊金字招牌正在褪色。過去大家都覺得美國科技全球獨大,但現在中國在5G、量子計算、人工智能這些關鍵領域越來越有話語權,中美差距在肉眼可見地縮小。像Deepseek的出現,不僅戳破了美國科技股的神話泡沫,更讓外界看到了中國AI產業的硬實力——我們不僅能追趕美國,甚至有實力正面掰手腕。中國軍工也迎來了“Deep Seek時刻”,美國“一家獨大”的神話,正在被現實一點點打破。
再看製造業空心化。美國曾經是製造業大國,但在這二三十年,其工廠和崗位大批流向亞洲,尤其是中國。雖然“美國再工業化”喊了很多年,但由於受高成本和全球供應鏈的掣肘,製造業迴流始終雷聲大雨點小。現在科技優勢又被追上,美國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就更突出了。
債務問題更不用說,已經到了“懸崖邊上”。美債早已突破36萬億美元,佔GDP的比例也已經爆表。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摸到了4.6%,市場開始將美債定價爲“風險資產”而非“無風險資產。評級機構也不再給面子——穆迪在5月15日直接把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
在這種情況下,資金開始撤離美元體系——美債和美元也一度出現了一起跌的罕見現象,這在常規邏輯下幾乎不可能出現,畢竟以往一個跌另一個總能兜底。部分資金則流向了更有想象力、波動更大的虛擬資產,比如比特幣。光是今年5月,美國比特幣ETF就吸引了9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資本的選擇很直接——用腳投票。
比特幣雖然有想象力,但畢竟是以“數字黃金”的概念存在,交易確認時間較長,難以滿足高頻、低延遲的支付需求,和現有高效的金融支付和結算體系就不容易融合。相比之下,穩定幣屬於“數字貨幣”,交付速度快,更容易和傳統金融體系對接,也方便美國輸出自己的金融規則。所以美國政府和國會把合規美元穩定幣的立法和監管放在數字資產政策的“第一優先級”,而不是去搞什麼比特幣國家儲備。
總體來說,美國如今面臨很大的現實壓力——美國科技神話被挑戰、產業空心化加劇和債務高企這些老問題的集體爆發。資本已經開始繞開美元體系,流向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美債壓力加劇,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也岌岌可危。
穩定幣似乎成了美國在數字時代穩住金融霸權、延續美元影響力的“最後抓手”。
特朗普推動美元穩定幣,就是想用“美元上鍊”的方式,把全球數字流動性重新拉回美元資產池,相當於給美元體系加了個新流量入口,防止資金徹底脫離美國金融主導地位,也想遏制“去美元化”的趨勢。
畢竟,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已經從巔峯時期的85%以上一路滑落到現在的60%以下,美元貶值和資金外流的壓力越來越大。既然趨勢擋不住,那就乾脆把規則和錨定權牢牢握在自己手裏——這是美國主動調整戰略、順應技術變革的陽謀,是一張明牌。
正如肖風博士所言:如果跨境支付和清算繞開SWIFT已經不可避免,那至少不能讓它繞開美元本身;如果美元代幣化是大勢所趨,那必須確保每一枚美元代幣都由美國資產做底層支撐、受美國監管。
更現實一點,就是爲美債尋找新買家,緩解美債壓力。法案規定美元穩定幣是以1:1比例錨定美元現金、短期(93天內到期)美國國債和高流動性貨幣市場基金等。
從本質上來看,美元穩定幣更像是一種新型的“金融武器”,吸引全球用戶和機構,把資金轉到美國,這讓他們可以繞開本國的資金管制,把錢直接換成美元資產,規避本幣貶值。這對美國是利好,但對本國來說,風險很大。大量財富流向美國,會削弱本國的貨幣地位和金融安全,尤其是本幣不穩定或通脹嚴重的國家,美元穩定幣滲透率越高,本國貨幣政策就越容易失效。
而且美國貨幣政策一寬鬆,全球資金就流向新興市場和高風險資產;一收緊,資金又迅速回流美國,導致其他國家資產價格下跌、債務壓力增加。美元穩定幣會讓這種“全球資本潮汐”效應變得更劇烈。
歸根結底,美元穩定幣就是美元霸權在數字時代的延伸,其風險控制權仍集中於美國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美元穩定幣不僅服務於美國國家戰略,也讓特朗普家族和相關利益集團賺得盆滿鉢滿。有報道指出,特朗普家族與穩定幣相關公司存在一定股權或業務合作關係(目前缺乏權威機構對持股比例和收益分配的詳細披露),爲家族帶來真金白銀的收入。
特朗普推出美元穩定幣的算盤打得很清楚,關鍵是,這一切能不能如他所願?
10年期美債收益率的確在回落,從高位4.6%回落至目前的4.3%以下,難道美元穩定幣的推出拯救了美債?
雖然穩定幣短期內的確能爲美債市場補充一些流動性,但要指望它解決美國債務問題,完全不現實。
目前全球穩定幣的總規模大約2500億美元,和36萬億美元的美債存量相比,體量極其有限。更關鍵的是,這些穩定幣的儲備資產主要集中在93天以內到期的短期美債,對美國財政部真正缺口最大的中長期資金需求幾乎沒有幫助。
民生證券在《穩定幣在押注什麼?》裏算得很清楚:歷史經驗顯示,每當比特幣價格上漲1000美元,USDT、USDC等主流穩定幣的市值大約會增加10億美元。即便這些新增穩定幣有一半到六成流向短期美債,也就是5到6億美元的增量。對36萬億美債來說,這點需求簡直是“杯水車薪”。
更別提GENIUS法案還禁止穩定幣支付利息,這直接讓一部分人對穩定幣的興趣大打折扣。所以說,穩定幣能給美債帶來的需求其實有限,根本填不上美國債務這個大窟窿。
說到底,穩定幣的“穩定”靠的是“全球信任共識”,也就是持有者相信自己始終能夠從發行人處贖回等值法幣或資產。爲了撐住這份信任,穩定幣發行人要持有高流動性的優質資產,包括美元現金、銀行存款、短期美債等流動性強的美元資產。
但現實問題在於,美債市場最缺的是中長期資金,而穩定幣只能配置短債,二者在需求結構上存在根本錯位,這種結構性矛盾無法通過穩定幣來解決。
直白來說,穩定幣不是給美債兜底,而是靠美元信用兜底。
穩定幣發行機構畢竟不是央行,沒有“無限信用”,市場恐慌時也造出新錢來救場。真正能“兜底”的還是美聯儲和美國政府。所以,穩定幣的安全性,歸根結底還是看美元和美債本身靠不靠譜。
比如美元大幅貶值,你手裏的穩定幣雖然還是1美元,但實際購買力下降了。說到底,穩定幣的“穩定”只是對美元本身的錨定,根本無法對沖美元購買力下跌的風險。要是美債出現違約或流動性危機,發行方就得拋售美債,可能會引發美債收益率飆升、市場流動性枯竭,甚至“脫錨”危機。
也就是說,一旦美元或美債出事,穩定幣也會失去最後的安全網。
而現在美元信用依然疲憊,貶值的風險還在那兒擺着。穩定幣說到底既不能憑空造錢,也沒法無限放大信用,頂多就是短期內給美債市場補點流動性。所以在這樣的局面下,穩定幣也難言多安全可靠。
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穩定幣被濫用,反倒可能成了美元信用危機的“加速器”。
目前美國財政部對穩定幣的政策是,只允許用現金一次性兌換,沒有放開美債循環抵押的口子,這在一定程度上還能維持美元的信用底線。
但一旦監管鬆動,美債在金融體系內被反覆抵押(同一筆債券被多家機構循環擔保),市場流通的美債總量將被"槓桿式放大"。而層層堆疊的債務背後,對應的始終只是最初那筆真實的美債本金。市場就會懷疑這些美元和美債背後到底有多少真金白銀撐着,美元信用基礎直接被稀釋,全球資金可能會加速流出美元體系,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也會受到實質性衝擊。
也正因爲這種隱患,美國立法和監管目前才明確禁止美債循環抵押和無限發幣,要求穩定幣必須1:1全額儲備,杜絕同一批美債反覆發幣。
整體而言,穩定幣頂多在短期內爲美債市場補充有限的流動性,但受體量和期限錯配的限制,根本無法解決美國債務的結構性難題。而且監管一旦鬆動,反而會引爆更大的美元信用風險。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