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第49屆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
由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舉辦的第49屆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於7月2日在線上播出。
清華大學ACCEPT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劉培林發佈對下半年經濟形勢的展望報告。
報告總結,目前經濟運行開始呈現企穩的跡象,但仍蘊藏風險。問題背後癥結在於“氣滯血瘀”,即高地方債導致經濟和金融運行存在卡頓,對此,解決方法急需一攬子政策,確切的說是急需一攬子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劉培林提煉了一些官方發佈的關鍵數據信息:
第一,經濟增速比去年下半年有所回升,但仍處於較低的水平;
第二,名義增速低於實際增速;
第三,積極方面,產業升級推進,高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這些產業產出的增加速度比製造業整體水平要快,投資速度比整體製造業的速度快;
第四,消費有所復甦,有的機構認爲是超過預期,比預期要好,更快的復甦,背後都是有刺激政策。
但他也表示,也要意識到就業、房地產銷售低迷,庫存高位,房地產投資下降等問題。
劉培林表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個巴掌才能拍響,一個巴掌拍,另外一個巴掌也拍,甚至力度不大,其實都起不到效果。
“沒有財政政策配合的貨幣寬鬆有時候強會導致金融風險,所以我們說急需一攬子政策,以地方債是一個牛鼻子,出臺一攬子財政政策。現在宏觀政策導向是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所以我們本着符合中央的導向,就是更加積極,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配合起來,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他說。
對此,劉培林表示報告有幾點建議:
第一,發30萬億國債置換地方債,他表示,這並會不增加全社會的槓桿率,因爲這個債已經有了,只是說中央政府發債,從地方政府那裏背過來,把負債主體變一些,也能夠用低成本的債換高成本的債,這是牛鼻子環節,其實並不增加全中國的宏觀槓桿率。
第二,量比較小一點,發四萬億的國債用來消化房地產庫存,收儲這些形成保障房,這也是國家推進市民化所需要的。
第三,一些重點行業產能過剩,發一萬億國債用來購買這些過剩產能,讓它們退出。
第五,發一萬億國債用於支持消費,現在國家有支持政策,但力度還應該擴大。
“我們建議發十年,每年一萬億國債,主要是想借給人口流入地政府,使這些轉移人口市民化,今後十年能讓十億人真正實現市民化,整個中國宏觀經濟的格局就會盤活,能夠重新回到增長軌道”他說。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爲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李思陽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