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陶立烽】
穩定幣作爲數字金融領域的新興產物,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快速發展,其對主權貨幣體系、跨境支付與金融穩定的影響日益凸顯。
7月1日晚,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成功舉辦“穩定幣與國際金融大變局”線上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牽頭組織,旨在從經濟學、金融學等多學科視角,深入探討穩定幣發展現狀、影響及未來趨勢,爲應對國際金融格局新變化提供學術參考。來自復旦大學、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等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雲端,圍繞穩定幣的核心議題展開了富有深度的交流與研討。
會議由復旦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長江教授主持,採用線上直播形式,吸引了衆多業內人士和學術研究者關注,觀察者網進行獨家報道。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鄒傳偉以“正視與應對美元穩定幣的挑戰”爲主題展開分享。他首先展示了穩定幣的最新發展數據:截至當前,穩定幣市值接近2600億美元,佔加密資產市值的近8%,日交易量達1500億美元,佔加密資產總交易量的97%,其中99%爲錨定美元的穩定幣(如USDT、USDC)。鄒傳偉指出,穩定幣本質上是一種支付工具,是代幣化的產物,代幣具備不可複製、點對點交易、跨境流通等特徵。他特別強調,主流穩定幣是錨定單一法定貨幣並以足額儲備爲支撐的,其發行不涉及貨幣創造,而是將現有貨幣通過分佈式賬本代幣化。同時,鄒傳偉也警示,美元穩定幣在推動全球美元化的同時,也帶來了金融穩定風險,中國需加強對相關情況的監控與監管。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永欽從貨幣體系演進的歷史視角分析了穩定幣的定位與侷限。他認爲,穩定幣的發展經歷了從無抵押的比特幣、算法穩定幣到如今以主權貨幣爲抵押的階段,目前的形式本質上類似於貨幣市場基金。王永欽指出,穩定幣無法滿足貨幣的三大特性(單一性、彈性、誠信),其快速發展可能加劇美國國債短缺問題,進而影響全球金融穩定。他認爲,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下降和中國的崛起和亞洲經濟地位的提升將進一步凸顯安全資產短缺的挑戰,中國應儘快推動國債成爲全球性安全資產,來緩解全球安全資產短缺問題,進一步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上海金融發展與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曾剛從貨幣本位演進的角度解讀穩定幣。他回顧了從金本位、佈雷頓森林體系到信用本位的貨幣體系發展歷程,指出信用本位下央行與商業銀行的雙層貨幣發行體系雖賦予了貨幣供給彈性,但也帶來了管理挑戰。曾剛認爲,穩定幣作爲數字貨幣的一種形式,對傳統貨幣體系既有挑戰也有補充,未來貨幣體系可能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他特別提到,數字原住民對資產的認知差異將推動貨幣形態創新,央行需積極適應這一變化,加強對數字貨幣領域的探索與調控。
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楊長江以“從貨幣演進和全球化演進的雙重邏輯理解穩定幣”爲題,闡述了穩定幣在代幣化時代的重要意義。他認爲,穩定幣是代幣化時代貨幣新形態的階段性成果,初步實現了公權與私權、中心化與去中心化、鏈上與鏈下的相對平衡。楊長江強調,穩定幣不是對主權貨幣的直接替代,而是一種映射與創新,其發展將推動金融體系向鏈上鍊下融合的方向演進。他呼籲以更開放的心態看待穩定幣創新,認爲中國應積極迎接穩定幣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上海、香港等地創造應用場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穩定幣發展的良性互動。
復旦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周光友聚焦穩定幣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展開分析。他指出,穩定幣在跨境支付、數字生態構建等方面對人民幣國際化形成了挑戰,如搶佔跨境支付空間、形成平臺網絡鎖定效應等。周光友建議,中國應推動以人民幣爲錨的穩定幣在香港、新加坡、中東等地發行,深化數字貨幣跨境清算機制,並積極參與全球穩定幣規則制定,提升人民幣在數字金融治理中的話語權,推動人民幣從被動使用貨幣向主動塑造制度的全球貨幣轉變。
本次研討會緊扣穩定幣這一前沿議題,各位專家從不同視角深入剖析了穩定幣的本質、影響及發展趨勢,爲理解當前國際金融格局變化提供了多元思考。楊長江在總結中指出,穩定幣的興起代表着新型貨幣形態的萌發,正在重新定義貨幣的功能邊界與實現機制。面對這一變革,中國應在加快構建數字化通道、制度性框架和國際金融平臺等方面積極作爲,以助力於金融強國建設。
責任編輯:朱赫楠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